黄花鱼价格为什么那么高,黄花鱼价格为什么那么贵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82 0
为什么野生黄鱼比养殖黄鱼贵几十倍?真的这么金贵?

平川速购美食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最近华东华北的小伙伴逛菜市场

肯定看到鱼摊上摆满了黄澄澄的鱼

这就是深受老饕喜爱的黄鱼

三四月正是黄鱼最肥美的时候

但市场上的黄鱼价格跨度很大

价格甚至相差几十倍

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小编就给您说说其中的门道

黄鱼是什么鱼?等于黄花鱼吗?

黄鱼学名叫黄花鱼,鱼头有两颗坚硬的耳石,又名石首鱼。黄鱼为中国特有的鱼类,广泛分布于北起黄海南部,南至南海雷州半岛以东的海域。黄花鱼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小黄鱼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所以全国来说食用大黄鱼更普遍。而且大黄鱼如同一块大金块,意头十足,自古以来就广受追捧。


野生大黄鱼有多贵?

大黄鱼在春、秋两季从外海洄游到近海繁殖,因长期过度捕捞,野生数量下降严重,价格水涨船高。2022年宁波象山一艘黄鱼捕捞船大丰收,鱼的个头都很大,平均每条2斤左右,个别大的有4斤。整船2000多公斤的野生大黄鱼卖出了957万元的高价,相当于2400元/斤!

而一般等级的野生黄鱼,3-5两一条的350元/斤;5-7两一条小的650元/斤,7-9两一条的800元/斤,9两-1斤一条的1100元/斤,一斤以上的1200元/斤。以上还只是沿海的价格,进入内陆还要翻番。我们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基本都是3-5两或5-7两这两种,7-9两的少之又少,斤级以上的野生大黄鱼几乎都是专供酒楼食肆的硬货。

什么是半野生大黄鱼?

因为野生大黄鱼数量越来越少,且一些渔场已经禁捕。所以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养殖大黄鱼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大黄鱼的养殖有池养、近海养和深水养三类,其中深水养的环境最接近野生环境,鱼的品质最接近野生大黄鱼,价格也是三种之中更高的。近海养殖的品质次之,池养的又再次一级。更便宜的养殖大黄鱼只需要30元/斤。

野生或半野生的大黄鱼为什么更好?

一分钱一分货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虽然养殖大黄鱼的产量很高,但不论口感还是鲜味,野生的品质都远超养殖。为了增加鱼的抵抗力和 *** 鱼的生长速度,池养和近海养的大黄鱼基本都喂饲含有激素的饲料。近海海域的水污染情况也比较普遍。相对来说,在水域无重金属污染的前提下,野生大黄鱼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量都很大,所以肉质紧实嫩滑,积累的营养物质更丰富。深海养的半野生大黄鱼模拟野生的环境和食物来源,所以激素的风险极低。半野生大黄鱼可以理解为圈养的野生大黄鱼,只是活动空间不及野生,反映在肉质上的微小差异。

怎样挑选大黄鱼?

不同品质的大黄鱼价格相差巨大,甚至有的黑心商人会用一些和黄鱼长得很像的鱼来冒充,接下来跟小编学一下如何火眼金睛挑选好黄鱼。


1、如何区分真黄鱼和假黄鱼、不新鲜的黄鱼

1) 真黄鱼:鱼嘴圆且饱满,鱼身较宽,鱼鳞圆形。反之则为假黄鱼。

2) 新鲜黄鱼:鱼眼球饱满,角膜光滑透明,鱼肉有弹性。反之则为不新鲜黄鱼。

2、如何区分野生、半野生和养殖大黄鱼

1) 鱼身:野生大黄鱼活动范围大,鱼身更修长;养殖的大黄鱼活动量小,鱼肚比较鼓。

2) 鱼头:野生大黄鱼的头部形状较尖锐,唇部鲜红艳丽;养殖大黄鱼的头部较浮肿,唇部颜色很淡。

3) 鱼尾:野生大黄鱼因为持续游动,鱼尾较修长有力;养殖大黄鱼饲养的网箱狭小,鱼尾明显稍短。

4) 背鳍:野生大黄鱼的背鳍整齐修长,呈锯齿状,颜色泛白或微黄;养殖大黄鱼的背鳍较小,表面粗糙,颜色为灰白色,鳞片有倒插现象。

5) 鱼鳞:野生大黄鱼的鱼鳞金光闪闪;养殖大黄鱼的鱼鳞比较粗糙,亮度不如野生的。

6) 内脏:野生大黄鱼的鱼肚没有黑色污物;反之则是养殖大黄鱼。

7) 口感:野生大黄鱼的肉质紧实粘重,蒸煮后不散,口感紧实;反之则是养殖大黄鱼。

深海养的半野生大黄鱼的外观介于野生和养殖之间,口感接近野生大黄鱼,但因为食物充足和运动量相对野生的少,所以个头普遍比较大。


总结:对于平时有吃大黄鱼习惯的小伙伴,建议可以进一步尝试野生或者半野生的大黄鱼。野生的品质是公认的比养殖的好不少,不少老饕评价野生大黄鱼“吃过了就回不了头”,可见野生大黄鱼的魔力。但说实在,野生大黄鱼的价格确实很贵,而且如果不是吃大个头的野生大黄鱼,意义就不大,那么就更贵了。所以,从过日子的角度出发,深海养的半野生大黄鱼是一个折衷的好选择,毕竟野生大个头的大黄鱼除了贵,还是一鱼难求。

关注平川速购,带来更多美食知识科普和烹 *** 学的分享!

大黄鱼的哭泣!?短短20年,价格飙升万倍,到底谁是“黄雀”?

提起大黄鱼,我们对它很熟悉,熟悉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它的外观,它的价格!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从新闻上看到它的身影,听到它的天价!

象山一位渔民捕到了一条长76厘米、重7.17斤的野生大黄鱼,被人以7.2万元的价格买下。此前,还有一位渔民捕到的一条9.1斤的大黄鱼,被人以14.5万元的价格买走。(2020.3.2)

青岛的一位钓鱼爱好者,钓获一条5.7斤的大黄鱼最后以10多万的价格被一位土豪当作了盘中餐。这条大黄鱼的重量,以及品相实在是太难得了。(2020.8.16)

宁波奉化桐照村,双拖渔船在东海"意外"捕获 1000 多斤野生大黄鱼,整个渔村都沸腾了,甚至放起烟花庆祝。甚至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教授专门购买几条带回学校解剖,并进行分子生物学等层面的检测,为这些大黄鱼验明正身。(2020.12.02)

从这里不难看出,野生大黄花鱼堪称天价,即使金枪鱼有也无法和它媲美,金枪鱼的价格平均500元左右一斤,而野生巨型大黄花鱼的价格每斤高达万元,是什么原因让大黄花鱼的价格这么贵?

我国海岸线达1.8万公里,是世界上最适合海洋生物生存的海域之一,鱼类资源十分丰富。而大黄鱼作为一种普通的海洋鱼类,在沿海地区曾经广泛分布,并且产量巨大,仅在舟山渔场更高年产量曾高达16.81万吨。

曾经大黄花鱼只有5分钱一斤,一些幼鱼价格更是低廉,甚至无人问津随手丢弃,为何如今野生大黄鱼万金难求,全靠富豪接盘?这要从一种捕鱼方式说起,因为捕鱼方式的升级,让大黄花鱼迎来灭顶之灾!这就是敲罟捕鱼方式。

敲罟捕鱼

敲罟捕鱼又叫敲黄鱼,敲梆作业,敲竹杠,这种捕鱼方式起源于明朝嘉定年间,广东潮汕发明的,专门捕捞大黄鱼。捕鱼方式为:通过竹竿不断的敲击,利用声音的传播,从而捕捞大量的大黄鱼。

原理是利用1-2条母船,几十条渔船围成一个圆圈,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科鱼类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致使的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从而一网打尽。这种捕鱼方式效率很高,但是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渔船规模偏小,捕鱼人比较少,即使使用这种方式,对于大黄鱼并不能产生很大威胁,然而到了近代,这种捕捞方式给大黄鱼带来灭顶之灾!

1954年,敲罟作业自广东汕头传入福建,由于效率高、成本低,能够捕捞大量的大黄花鱼,各地渔民纷纷效仿,进而全省推广,然而这只是大黄鱼灭顶之灾的开胃菜,更为严重的捕捞在后面。

1957年,仅浙江温州地区,大黄鱼产量达到10万吨,产量增长20倍。10万吨多么可怕的一个数据,这还仅仅是温州地区,如果加上其他地区的话,大黄鱼产量达到一个恐怖的数据。

然而大黄鱼产量急剧增加,带来的是价格的暴跌,当时大黄鱼每斤只有5分钱!而个头小的大黄鱼,无人问津直接被丢弃!1958年,历时两年,敲罟作业,作为一种有害的捕鱼方式,在浙江地区叫停。

到了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短缺,为了食物,许多地方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大黄鱼身上,向海洋索取食物,重新恢复了敲罟作业,缓解危机。

1963年3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禁止敲罟的命令》,敲罟作业被第二次叫停。这种有害渔法才得以禁止,大黄鱼获得喘息之机,但是许多地区并没与停止敲罟作业。

1974年,浙江省组织了2000对渔船前往大黄鱼中心渔场捕捞生产,此次直接给予了大黄鱼种群致命一击,产量达到了16.81万吨的更高纪录。自此东海大黄鱼资源急剧衰退,几乎销声匿迹,只有零星捕捞,正式进入大黄鱼的“天价”时代,如今价格早已上涨了万倍以上,到底谁是“黄雀”?

1954年—1974年,短短20年,曾经遍布我国沿海的大黄鱼消失了!伴随着大黄鱼的消失,其他一些石首鱼科鱼类的密度以及种群大大降低,至今没有恢复!虽然价格高昂,但是捕捞不到,不过是两败俱伤的局面罢了!

到了1993年,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全面突破,正式开始围网养殖大黄鱼的时代,到了2018年我国大黄鱼总产量已达19.80万吨。

大黄鱼又叫黄花鱼、黄瓜鱼、黄金龙等,为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大黄鱼种的一种鱼类,在1846年被命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极危(CR)。

大黄鱼分布

大黄鱼主要栖息于近海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质水域,大多数栖息于水底中下层,也会进入河口生活,主要以小鱼、虾蟹、甲壳类为食。在生殖季节洄游至近海、河口或者附近岛屿的浅水水域。在我国分布在黄海南部、东海,国外分布在日本、韩国、越南沿海。

从这里不难看出,大黄鱼的分布很广。我国沿岸以及东亚一些国家都有分布,但即使分布这么广,也没有逃过滥捕滥捞,也没有逃脱人类的渔网!估计有人会说“减少捕捞不就行了”,其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捕捞能减少,但不能减少人心的贪婪!

有个名词叫“破窗理论”意思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及时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窗户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涂鸦,没有被清洗,很快就会出现更多乱七八糟的涂鸦;一个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如果被人丢垃圾,很快就会出现一个垃圾堆,这就是“破窗理论”!

大黄鱼的悲剧和这个是一样的道理,简单高效的捕鱼方式,能够捕捞大量的鱼类,其他地方就会争先恐后地效仿,从而觉得不输于人!不仅仅是大黄鱼,国内的淡水鱼类同样如此。

比如:路亚中的“泥鳅党”;钓鱼中的“锚鱼”“可视锚鱼”,都是同样的道理。泥鳅党能够钓获大量的翘嘴鱼,锚鱼、可视锚鱼都能钓获大量的鱼类,这几种方式,早已超脱娱乐钓鱼的范围,不过是捕鱼罢了!对于鱼类的生长环境造成很大危害,虽然在有些地方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是顶风作案的大有人在。

大黄鱼的敲罟捕鱼、路亚中的泥鳅党、钓鱼中的锚鱼,都是人心的贪婪,为了捕捞大量的鱼类,从而使用灭绝式捕捞方式,有些人明知违法,还在使用。劝那些真正使用或者打算使用这几种捕鱼方式的人,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婪,而误了终生。

PS:不知道钓鱼人有没有注意,青岛的钓友钓了一条5.7斤的大黄鱼卖了10多万,不得不说这位钓友运气好的让人羡慕!这种运气可遇不可求,没想到钓鱼人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

一斤上万元,价格堪比黄金!野生大黄鱼为何比熊猫还金贵?

一斤上万元,价格堪比黄金!比熊猫还金贵?捉到一条,就值11万!没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野生大黄鱼。

2018年上海的某家餐厅有一张天价菜单走红 *** ,想必大家都记忆犹新。8个人就吃了40万!其中光一条野生大黄鱼7斤4两就高达11万。

光这道菜就占据了总价钱的四分之一。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大黄鱼凭啥那么贵?


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大黄鱼一开始价格十分低廉,后来价格才一路飙升到天价。

早在40年前,野生大黄鱼数量极多,卖不出去的只能喂鸡喂鸭。然而现在的价格却是天价。

如此巨大反差不禁让人疑惑,是什么让他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了身价暴涨?那么我们今天就要聊一聊野生大黄鱼的心酸历程。

中国人捕捞大黄鱼的历史

要说中国使用大黄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有关记载,在夏朝人们就掌握了海上捕鱼能力,到了两晋时期,大黄鱼就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了。

再到后来,也就是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击舟水中,鸟闻之而高翔,鱼闻之而渊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敲击船板可以捕获到更多鱼。

这让本来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美味,走向了平民的餐桌。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人们更是把这种 *** 运用得炉火纯青,发明了敲鼓法。所谓敲鼓法,就是利用巨大的声音将鱼群震晕,从而一举捕捞的办法。

虽然这种办法有点赶尽杀绝的意味,不过在那个时候,捕鱼设备相对落后,加上该技术只有少数几个人掌握,并不外传,所以对鱼群并没有什么伤害。

黄花鱼价格为什么那么高,黄花鱼价格为什么那么贵-第1张图片-

人们之所以如此痴迷于捕捞大黄鱼,是因为野生大黄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江南一带非常受欢迎。

它最珍贵的要数鱼胶,口感细腻,营养价值极高,不管是对孩子长身体还是女人坐月子来说,都是大补的东西。再加上价格低廉,更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菜。

野生大黄鱼数量稀少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回归正题,在上世纪中叶,作为中国更大的渔场——浙江舟山渔场。也是野生大黄鱼的主要产地之一。物产十分丰富。是大黄鱼栖息、洄游、产卵的主要场所。

大黄鱼的的数量简直是铺天盖地的多,一到汛期,整个渔场都成了大黄鱼的世界,满眼的金黄,当时人们认为这里的大黄鱼资源千余年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让大黄鱼一度成为更便宜的海鲜。

之所以这么多的大黄鱼,这得益于它超高的繁殖能力,一次就可以产出100万粒鱼卵,加上环境适宜,更加无休止的繁殖。

当时在浙江一带,几乎所有的渔船都在捕捞大黄鱼,在大街上大黄鱼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会挂着黄鱼,这可上天赐予普通来百姓的美味。

可就在上世纪70年代,野生大黄鱼的数量就发生了断崖式下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50年代,浙江温州的仓南县来了两条福建渔船,专门捕获大黄鱼,当时用的就是敲鼓法。

据有关专家解释,大黄鱼作为石首科鱼类,有一种特殊功能,头部有一对大大的耳石,这对耳石主要是由碳酸钙组成,有着保持平衡和听觉的作用。

一旦大黄鱼在水里出现身体不平衡的状态时,这对耳时就会压迫感觉细胞,让大黄鱼快速调整状态,保持身体平衡。

不仅如此,大黄鱼在水里游动时,外界一旦有声音传出来,就会 *** 大黄鱼的耳石和感觉细胞,让大黄鱼能听到声音。不过当外界声音过于强大时,大黄鱼也会因为 *** 太大发生短暂性的昏死。

人们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就可以不费摧毁之力,就可以捕获大量黄鱼。

除此之外,大黄鱼还会发出呱呱叫的声音,所以那些福建来的渔民,使用专业的大型捕鱼船,在到达捕鱼地点以后,先是趴在甲板上听,知道黄鱼的大概位置。

当顺着声音追赶过去后,对鱼群多方夹击,再用几根又长又粗的竹竿,伸到水里猛烈敲打竹竿,不一会儿,大黄鱼就全部浮了上来,加上大型渔网和专业捕捞船,一次性就捕捞了大量黄鱼,效率非常高。

随后这种捕鱼法一传十,十传百,人尽皆知。到了第二年,温州上百条渔船也来北上敲鼓,接着就是泰州人,宁波人,甚至江苏山东人也过来分一杯羹。

就这样,渔民们肆无忌惮的捕捞,无论大小,一律收进网中,所到之处斩尽杀绝,寸草不生。

也就是在那几年里,大黄鱼的产量节节攀升,到了1960年,直接从每年5千吨飙升到了10万吨。


如果光是这样,这对原本数量多的黄鱼构不成太大威胁。毁灭性的打击发生在后面。

1974年临近春节,浙江省组织了2千艘渔船前往舟山渔场,因为此时的大黄鱼都聚集在这里跃动。

这之一网下去就是1万斤大黄鱼,第二网10万斤,第三网8万斤。消息一出,全国各地的渔船闻讯都赶来捕捞,保守估计,那一年捕获的大黄鱼的数量超过了25万吨。

也就是在那一年大黄鱼堆积如山,价格跌到了几分钱一斤,多到喂给鸡鸭当做饲料也吃不完,最后任由腐烂臭掉,当做垃圾扔掉。

据渔民回忆,1974年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铺满海面的大黄鱼了,那一年捕获的大黄鱼实在是太多了。

到了第二年大黄鱼的产量直接出现了大规模的减产。不过人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毫无节制地大肆捕捞。直到后来,渔民出海再也见不到大黄鱼的身影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大黄鱼几乎绝产了。

后来有专家分析,敲鼓法捕鱼并不是大黄鱼灭绝的真正原因,致使大黄鱼绝种的是使用拖网、围网和号称死亡之墙的捕捞 *** ,以及贪婪的人们不分大小,不分时间的捕鱼。

人工养殖大黄鱼

就在这时,野生大黄鱼价格飙升到上万元,重金难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为了解决这种怪象,有人开始了拯救大黄鱼的计划。

在1865年,有个叫做刘家富的人拿着76条野生大黄鱼的亲本,在福建霞浦研究人工繁殖大黄鱼。虽然研究过程充满了曲折,但最终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在2000年可算攻克了大黄鱼人工养殖的难题。

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福建,温州,台州等地陆陆续续地开始了大黄鱼的人工养殖,大黄鱼每年的产量开始高升。大黄鱼不再只有有钱人享用,普通百姓也可以吃到。

野生大黄鱼价格依然十分昂贵

说到这里,估计就有人问,不是已经做到人工养殖了吗?为啥还是这么昂贵?

这所以还是这样贵,是因为,人们发现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并不好吃,味道与野生大黄鱼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那些品尝过野生黄鱼美味的人并不买账,宁愿花高价钱吃野生黄鱼,也不愿意吃人工养殖的黄鱼。

再加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品尝野生黄鱼的美味,所以野生黄鱼的价格依旧只涨不降。为啥人工养殖和野生的口感差距如此之大呢?

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人工养殖的大黄鱼生长周期短,体型短而粗,长期圈养在水池,运动量少,体内脂肪含量相当高,再加上这些大多是近亲繁殖,口感一落千丈就在情理之中了。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想出了类似于脱水,低温脱脂的工艺来改善大黄鱼的口感,但是效果不佳。人们还是对野生大黄鱼趋之若鹜。

为了拯救野生大黄鱼,人们开始对大黄鱼进行20年休渔期。

尽管如此,野生大黄鱼的繁殖效果依旧不太理想,现如今大部分的野生大黄鱼都要靠人工放流来延续。

然而从最近的野生大黄鱼捕捞量来看,放流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很多被流放到海域的人工大黄鱼因为水温、食物、天敌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出现了大量死亡的情况。

要想恢复野生大黄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盛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从侧面证明,对野生大黄鱼的保护真的要重视起来。

因为我国目前还并没有出台相关保护政策,所以如果有渔民出海捕捞,恰巧捉到大黄鱼,这将会是一笔不菲的意外横财。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生态环境的改变,致使流放的大黄鱼很难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任重道远。其次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就算是有钱,更好也不要去吃野生大黄鱼,毕竟野生大黄鱼的数量太稀少了,就算是环境适宜,种群的壮大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野生大黄鱼不再如此昂贵。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到海滩后,也能有机会目睹一下满眼金黄的盛况。

卖4.2万!宁波老渔民捕获7.1斤大黄鱼,为何会如此罕见、如此贵?

民间俗语有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确实也很有道理。这不,就在继“浙江宁波一渔民一网捕获40000斤超大米鱼,总价超200万元”、“浙江象山渔民一船捕获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估计400万”以来,很多网友都在感慨:这才是真正的一夜暴富、一网就致富。这不,如果说以上事例胜在了“多”的话,那么最新的这一幸运儿浙江宁波老渔民那可谓全凭运气,胜在了“质”!

据悉,老渔民表示:“这是自己打渔40年以来,首次捕获到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4公斤的这么多年来也只捕获到过2次,当地渔民捕获到的更大黄花鱼也就5公斤左右。超过7斤的大黄鱼,即便在东海大洋也极其罕见更别说捕获”。那么这一大黄鱼究竟是怎么幸运地捕获到的?为何这么少又这么贵?

浙江象山渔民一船捕获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估计400万

始末回顾:浙江宁波老渔民幸运捕获7.1斤1米大黄鱼,卖出4.2万高价!

据悉,事情就发生在这两日,当时浙江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的老渔民王明明父子一起驾船到象山港宁海湾白石山岛附近开始收网。渔网是头一天晚上就已布下的,当时现场就能看到一条体长将近1米长的大黄鱼,王明明父子看到后简直兴奋地一蹦三尺高。1米长的大黄鱼,这意味着他们今晚真的要发财了!

从事后和这条大黄鱼的合影来看,大黄鱼在阳光下金闪闪的,体长比人的肩膀还要宽,测量得知它的胸围大约70厘米,重量高达7.1斤,确实属于难得一见的大黄鱼了。据王明明的父亲王启福讲述,这条鱼不仅“卖相”非常好,而且当时在船舱上嘴巴还一张一合发出高亢的“嘎嘎”叫声。经过辨认得出,这是一条雄性黄花鱼。传闻中大黄鱼就是雄鱼比雌鱼贵,自然这也成为了它不菲身价的原因之一。

浙江宁波老渔民幸运捕获7.1斤1米大黄鱼

据悉,王明明父子刚刚捕获到这一7.1斤重的大黄鱼后就供不应求,当场就有人愿意收购,后面将信息挂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上,卖出了4.2万元的高价。算一算这条大黄鱼可是1斤高达5915.5元的高价,很多网友表示羡慕的同时,也直呼:“吃不起、吃不起”、“这才六千一斤啊,卖便宜了,黄鱼越大越贵,这么大的很少见了”、“太便宜了对得起海里土豪金这牌子吗?”、“这么大的黄鱼真少见,骨头都要油炸吃掉,不能浪费”......等等。

海里的“土豪金”——野生大黄鱼,为何频现浙江宁波?

大黄鱼,又被称为海里的“土豪金”,因为量少市场好十分畅销受欢迎。从外形来看,野生大黄鱼身体偏长且呈扁状,体侧腹面有多列发光颗粒。野生大黄鱼全身金灿灿的,背鳍、尾鳍颜色较深,呈现黄褐色,而其余部位则是鲜黄色。大黄鱼为暖湿性近岸洄游性鱼类,早晚或者大潮时候会上浮,其余时候则是下沉。

大黄鱼对音响十分敏感,与此同时还能发出强烈而有力的声音,雄鱼在繁殖季节还能发出“洛洛”、“呜呜”的声音,而雌鱼则发出“哼哼”的鸣叫。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大黄鱼的捕食对象十分广泛,涵盖有甲壳类、头足类以及一些硅藻等等。与此同时,它的正常速度也非常快,能春秋两季产卵,并且产卵场也很多。像我国沿海的江苏吕四洋、浙江岱衢洋乃至东海、黄海产卵场都是它们的分布地,同时全国还有很多人工养殖地。

但是就是如此有利的生长环境下,大黄鱼却反常地十分稀缺。据悉,野生大黄鱼因为过于少又需求量大,每公斤的售价高达2000元到3000元不等,而且是越大越珍贵的越贵。按照市场价,一条两公斤的野生大黄鱼,卖到上万元十分容易也不足为奇,经常还面临着“有市无鱼”的窘境。

浙江宁波象山渔民一网捕获4900斤野生大黄鱼,卖了957万,29年头一回!

从近些年来频繁发现大量野生大黄鱼的事件能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集中在浙江宁波。为何会频现此处呢?其实这并非偶然!浙江宁波本就有着我国著名的渔场,那里海洋资源丰富,多种鱼类出口国内外。加之这里本就是传统的野生大黄鱼繁衍地,因此发现罕见的野生大黄鱼基本都在此处。

野生大黄鱼为何如此少?卖得如此贵?

野生大黄鱼之所以如此少,其实不妨从人类自身上找找原因。就正如王明明父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捕获到这么大的大黄鱼,要感谢 *** 每年伏季休渔、增殖放流的政策”。其实一方面来说,这确实能看出为何能此次捕捉到这么大的大黄鱼。而从反向来说,其实这也透露出了此前就是因为没有休渔、无节制地向海洋索取,破坏了海洋生态资源所以才导致野生大黄鱼这么少。

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其实也能从此前的捕鱼诸多乱象中看出端倪,比如很多的一网上万斤、一夜暴富网、“绝户网”等等现象都存在。好在如今随着“长江十年禁渔”、“休渔、放流增殖”、打击“绝户网”等等措施出台,让乱象有所克制,也让老渔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丰收红利,更加遵守相关准则,和自然和谐相处,为下一代留鱼积福。

至于为何卖得这么贵,其实前文也有不少地方讲到。一方面确实野生大黄鱼罕见,而且“有市无鱼”,越大就越贵。另一方面野生大黄鱼之所以这么贵还在于它的营养价值确实高。大黄鱼肉质鲜嫩、鱼鳔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属于鲜食佳品。此外,它还能 *** 成罐装“瓜养鲞”、“黄鱼鲞”,鱼鳔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黄鱼胶”。

再则,民间还有传闻说大黄鱼有药用价值。传闻中“鱼鳔胶珠”以及“鱼脑石散”还能对消化性疾病、肾结石以及鼻窦炎有效用。反正总结一下就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是“全身是宝”。当然,在人工繁殖也十分流行的情况下,市场上野生大黄鱼作为自然生长的产物,自然价格也要更高一些。

总结

总而言之,就此次王明明父子能捕获到这一罕见的7斤多大黄鱼来说,他们确实十分幸运、罕见更十分难得。它是渔民和沿海 *** “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想方设法恢复海洋渔业资源”一起相互配合的结果,同时也是我们如今海洋生态确实在恢复、越来越好的体现。未来也期待更多的大黄鱼出现,子子孙孙的时候大黄鱼不再是什么稀罕物,而是十分常见的“桌上菜”!

一条大黄鱼,卖了2.66万元!每天捕获数百上千斤,为何还这么贵?

野生大黄鱼因其价格昂贵,频上媒体热榜。

2022年1月14日晚上,浙江象山一渔船一网捕到近4000斤大黄鱼,15日渔船靠岸后,闻讯而来的批发商络绎不绝,最终船老大同四家批发商谈好了价格,总计卖出957万元的“天价”。

2023年1月25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渔民在象山港尾的宁海湾中央山岛捕获到一条长67厘米,重达4.8斤的大黄鱼,以及一条一斤左右的大黄鱼,最终那条4.8斤的野生大黄鱼卖出了2.66万元。

大黄鱼是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同属石首鱼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小黄鱼、黄姑鱼等。大黄鱼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越南和韩国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东部。

最近几年,大黄鱼一直是以数量稀少,价格昂贵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

大黄鱼的价格贵是真的贵,有媒体人报道了2021年浙江舟山海钓所得大黄鱼的价格,3-5两一条的野生大黄鱼350元/斤;5-7两一条的野生大黄鱼650元/斤,7-9两一条的野生大黄鱼800元/斤,9两-1斤的野生大黄鱼1100元/斤,一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1200元/斤。

但其实纵观全国大黄鱼行情,只有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几个地区的价格高昂,其他地区的价格要便宜很多,就比如广东粤西沿海菜市场三四两规格的野生大黄鱼价格也不过60元/斤,5-7两规格的野生大黄鱼差不多百十元一斤。

不仅价格相差巨大,实际上大黄鱼并不稀缺,即便是野生大黄鱼。

一方面体现在大黄鱼的保护等级上。虽然大黄鱼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极危(CR),但其并未列入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目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石首鱼科的鱼类是黄唇鱼,没有列入这一名录的就说明其并不具有野外灭绝风险,从这一点可以侧面验证大黄鱼并不稀缺。

另一方面体现在大黄鱼的来源广泛,供应量增加。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黄鱼分为两种,一种是养殖的大黄鱼,一种是野生大黄鱼,因为野生大黄鱼需要在海洋环境中大范围、长距离地巡游,所以其活动量更大,鱼的体态更加修长,而养殖大黄鱼不需要长距离游动,体态多比较富态,鱼肚子显得鼓鼓的。

随着大黄鱼养殖技术的发展,目前大黄鱼养殖有池养、近海养和深水养,相比较而言,深水养的生活条件同野生大黄鱼的生活环境最接近,所以其实三种养殖大黄鱼中价格更高的,也是品质最接近野生大黄鱼的养殖大黄鱼,近海养的大黄鱼的品质稍差,池养的品质最差。大黄鱼人工养殖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市场上野生大黄鱼的缺口,同时还补充了大黄鱼的野生数量,因为不论哪种养殖方式,每年因为台风等原因而发生养殖鱼群外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野生大黄鱼的种群。

加上随着最近几年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近岸水域的环境越来越好,食物越来越丰富,大黄鱼的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浙江舟山的一些钓鱼自媒体拍摄的视频,每年的冬天每天都有几十上百艘海钓野生大黄鱼的渔船在作业,粗略统计,这些钓鱼船每天的渔获加起来有数百上千斤。

文章开头捕捉到4.8斤大黄鱼卖了2.66万元的渔民也表示,最近三年以来,他同父亲平均每年都能捕获两条4斤以上的大黄鱼,而一斤以上的大黄鱼更是可以经常捕到。

什么原因导致大黄鱼价格高昂?

显然是资本的力量,我们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基本都是3-5两或者是5-7两这两个规格的大黄鱼,7-9两规格的已经是少之又少了,斤级以上的野生大黄鱼在市场上更是买不到。这是因为斤级以上的野生大黄鱼被捕获之后就会被一些海鲜商人所收购,然后形成市场垄断,造成野生大黄鱼稀少的“假象”,给消费者传达错误信息,让消费者为高价买单。资本用钱截胡了大家本来可以低价享受的优质海鲜产品。

其实大黄鱼无需过度追捧,虽然大家信奉江浙一带所产的野生大黄鱼品质比广东、广西一带的要高,但作为同一种鱼类,普通人很难吃出太大的差别,过度追捧只会让大家为高价买单,同时也推涨了大黄鱼的价格,高昂报酬的 *** 下就会有更多的人想方设法捕捉野生大黄鱼,从而加速野生大黄鱼的灭绝。

要吃野生大黄鱼,去广东,去广西,去海南,甚至去山东都是更好的选择,而无需过度追求江浙一带的野生大黄鱼,大家一味追捧江浙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花着江浙地区的高价吃着其他地区所产的鱼。

浙江一渔民,捕了2450公斤野生大黄鱼,卖了957万元,为啥这么贵

2022年1月14日,对于浙江宁波44岁的渔民林海平来说,是一个辉煌、令人难忘的好日子,这一天晚上他运气爆棚,一网捕捞了2450公斤野生大黄鱼,家人接到他报喜的 *** ,兴奋得夜不能寐,终于可还清家中这些年欠下的200多万元的债务了。

消息惊动了附近所有的渔民,村民们奔走相告早早等候在码头目睹这大黄鱼满仓的壮观景象,这是几十年难遇的盛大丰收喜悦,当林海平从船走出时,人群中传来一阵阵欢呼声,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野生大黄鱼被称为“水中黄金”,要知道这一网大黄鱼都是大哥级别的,大部有2斤以上,小的也超过了一斤,更大的甚至超过了4斤,总共有2450公斤,卖了957万元!林海平因此一夜成名。野生黄鱼越大越值钱,在码头1斤左右的野生大黄鱼成交价每斤1200元左右,2斤的每斤售价2000元。

林海平16岁开始下海捕鱼,为了多捕鱼,几年前花了400万元打造的这艘渔船,因此欠下了200万元的债务,这次不但可以一次性还清,而且还有几百万元的余款,往后的日子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野生的大黄鱼为什么会卖这么贵?

1、稀缺性

①:捕捞困难。野生大黄鱼生长在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等60米以下的深海区,风浪大捕捞十分困难。

②:生长慢。野生大黄鱼生长速度十分缓慢,而且个头越大长得越慢,1斤重需要2年时间左右,5斤重需要8~10年时间。

③:成活率低。大黄鱼小苗常常是其它海鱼、蟹等海洋生物口中的食用对象,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并不多;

④:资源濒临枯竭。近几十年,由于没有节制的过度捕捞,可供捕捞的地方越来越少,造成了资源濒临枯竭。

2、营养价值和附加值高

大黄鱼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硒。并有非常好的药食同源性,是一种优质的水生滋补保健食品。除此之外大黄鱼还有很高的附加值,鱼鳔可以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又可制成黄鱼胶,为工业用高级胶合剂的原料。

野生大黄鱼生理特别,头部藏有两枚小白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生东南海中,其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正是指的这两枚小白石,人们称之为“鱼宝石”,像石玉一般,用作手饰挂件品,如同石玉,价值昂贵。另外大黄鱼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3、口感好

野生的大黄鱼肉质细嫩,无论是蒸着吃还是煎着吃,都非常美味,肉质像蒜瓣一样紧致,鲜香味十分浓郁,吃起来有嚼劲,不像养殖大黄鱼那样,肉质松软,鲜味比较平淡。

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的区别

①:野生大黄鱼外皮颜色更黄,像镀了一层金一样通体呈金黄色,体形苗条修长,尾巴也长,身长是身高的3倍,色泽相对较亮;人工养殖大黄鱼由于活动范围有限,而且不愁吃,缺乏锻炼,体态肥胖,肚子大且圆,尾巴短,身长是身高的2倍,外皮金黄颜色很少,往往偏暗黄色或是灰白色。

②:野生大黄鱼头小,但嘴巴大,上下颌边缘处呈鲜艳红色,鳞片粗大,养殖的头相对要大些,上下颌边缘处颜色比较淡,鳞片小且光滑。

③:野生大黄鱼的营养价值比养殖的大黄鱼要高。野生大黄鱼的含水量比养殖的大黄鱼低,而粗蛋白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比人工养殖的大黄鱼高。

④:野生大黄鱼的口感比养殖的好鲜美,肌肉弹性和咀嚼性都要显著高于养殖的大黄鱼。

大黄鱼两款经典的做法

做法一:【香煎大黄鱼】

食材和配料:黄鱼、生姜、香葱、白糖、料酒、生抽、蚝油、大蒜、红辣椒、玉米淀粉

1:黄鱼处理干净,划一字刀,加入料酒抹匀腌制10分钟,生姜留少许切末,其余的切丝,香葱和红辣椒切碎。

2:热锅倒油,油至6成热加入姜片大火爆香,再加入腌好的黄鱼,转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锅底留油,盛出备用。

3: *** 料汁,碗中倒入生抽、蚝油和白糖,再加入少许清水稀释拌匀。

4:放入姜蒜丝大火炒香,再加入之前调好的料汁和煎好的鱼,将汤汁淋在黄鱼上,撒入红辣椒碎,转中小火,盖上锅盖焖煮三分钟,然后倒入淀粉水剂烧沸后装盘,最后撒上葱花即可。

做法二:【清蒸大黄鱼】

食材和配料:黄鱼、生姜、大葱、香葱、红辣椒、豆豉蒸鱼汁

1:生姜洗净切片,香葱去根须洗净部分打结,另部分葱青折后切丝,红辣椒去籽切丝,大葱切丝。将葱青丝、大葱丝、红辣椒丝放入清水中浸泡至青葱卷曲捞出备用。

2:刮去黄鱼的鱼鳞,摘除鱼鳃、内脏和黑膜,用料酒抹一遍,然后肚子朝下摆在蒸盘中,将?结和姜片分散放在黄鱼背上。

3、将黄鱼放入蒸锅中大火蒸6~8分钟,具体时间长短视黄鱼大小而定,鱼大蒸制时间长,反之则短。

4、蒸好的黄鱼上面散入大葱丝、葱青丝、红辣椒丝三丝,热锅放入油烧沸后直接淋在鱼身上,最后将豆豉蒸鱼汁沿着黄鱼四周淋一圈即可。

雅倩有话说

由于野生大黄鱼具有稀缺性、营养价值高、附加值高、资源濒临枯竭等特点,市场供不应求,可以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钱还不一定能够买到,常常有价无市,所以决定了它价格这些年一路高歌,并且居高不下。

大家好!我是雅倩美食,一个厨艺爱好者,分享各种美味以及相关的故事,传递一日三餐的温暖,让美味和健康陪伴你的生活。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评论,谢谢您的阅读,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更大动力!

2500元/斤的鱼你吃过吗?象山的野生大黄鱼,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

马上就要过年了,你家里买年货了吗?要不要来几条2000多块钱一斤的鱼呢?

是不是有点被吓到了呢?一条鱼要上万块,一个月工资刚好买条鱼?然而这是真的哦,直接上了热搜!

北京时间1月15号晚上,在宁波象山的码头,一艘渔船一网捞起来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个头差不多都在2-4斤左右,远远望上去,全是金灿灿的一片,最后整整装了160大箱,最后成交价是957万元。

这么算下来,平均一斤的价格超过了2500元,远远超过市面上其他普通鱼类的价格。

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很多当地人甚至都表示,没有一次性见过有这么多的大黄鱼,而且都是野生的。那么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大黄鱼的价格,就如此之高呢?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其实此次的价格,可能比平时确实高了一些,船老大表示现在接近年关了,需求比较大,而且大家都舍得花钱,所以成交价上扬了。

不过平时这种野生的大黄鱼,价格也是不菲的,最近几年的例子就好几个:2020年宁海的一位渔老大捕到一条4.2斤的野生大黄鱼,卖了1.5万元,一时间引起人们的赞叹;还有就是2021年的上半年,也有网友晒图表示自己抓到了一条大黄鱼,目测有7斤左右,打破了大家看到的大黄鱼重量记录,最后也是卖了好几万块。

有记录的大黄鱼,曾经的拍卖记录,达到了30万人民币。

大黄鱼之所以贵,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贵”的根本在于“珍贵”。野生大黄鱼曾经是东海区的“四大海产”之一,在宋朝的时候,有大诗人还专门为此题过词,只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大黄鱼资源遭到了大四的破坏,人们疯狂捕捞,导致一鱼难求。

并且之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破坏了,水质也随之变差,更加不利于黄鱼的生长和生存了。

好在之后迅速加强了保护,才慢慢有了更多的黄鱼出现,不过数量依旧很少。

2、说到底还是一个供求的关系,既然市面上有了需求,所以才把价格抬起来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而且根据吃过的人表示,确实肉质鲜美、口感丝滑,回味无穷。

3、那就是大黄鱼本身的价值,尤其是野生的大黄鱼,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物质。正常人吃了可以强身健体,而对于体质虚弱的人食疗价值极高,还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当然了,或许这都是有钱人的游戏,即便是吃了,也未必就能够达到“升仙”的效果。只是感叹于这一次的渔船可真的是赚大发了,一船渔有如此运气,值得恭喜!



小黄鱼:专家研究70多年,中国受益更大,如今为何陷入危机?

在我国的海洋捕捞史上,小黄鱼、大黄鱼和中国渔民结下了特殊的情缘。这两种鱼类均在“四大海产”之列,种群分布广泛,适合商业化、规模化捕捞,在上个世纪就成了我国的重点捕捞对象。

小黄鱼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0km,四大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但这笔资源的开发过程却留下了深刻的教训。20世纪50年代,东海、黄海、渤海作为“海上粮仓”受到高度重视,富饶的渔业资源亟待挖掘。鱼类学家张春霖在1957年曾报道:我国沿海的鱼类超过1500种,其中80%~90%都有经济价值,黄花鱼类、带鱼类、鲐鲅鱼类资源甚为可观。

为解决国内的吃鱼问题,专家学者对小黄鱼等经济鱼类展开了70多年的研究,范围涉及生活习性、洄游规律,新兴领域已进入基因、分子层面,这为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比如:研究发现,小黄鱼喜欢生活在深层的温暖水域,春季鱼群聚集并向近海洄游,沿途寻找食料和适宜产卵的地点,产卵后又成群返回深海。

这种洄游现象每年出现一次,为渔民的定点捕捞提供了线索。研究人员还发现,小黄鱼的洄游大致分成两条路线,一条在东海南部越冬,春季向福建、浙江沿海洄游;另一条则在黄海南部的越冬,春季向山东半岛洄游。

渔民根据小黄鱼的繁殖习性和出现时间,在固定的洄游路线上布置底拖网、张网和流刺网,商业捕捞大获成功。其中,黄海和东海的小黄鱼种群并非我国独有,部分群体存在向朝鲜半岛洄游的履历,韩国渔民因此也成了受益者。整体而言,我国船只的布置数量、作业范围明显更占优势,渔获量在全球遥遥领先。

随着捕捞队伍的迅速壮大,过度捕捞的苗头开始显现,以至于鱼群规模出现了危机。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50~60年代是小黄鱼资源的兴盛时期,年均渔获量高达12.8万吨,在上岸的渔获中,更大的鱼龄达10龄以上,5~8龄的大鱼居多。但到了80年代,10龄鱼已经消失不见,年龄主体变成1~5龄,90年代进一步降至1~2龄。由此可以看出,小黄鱼在开发中不堪重负,年龄结构趋向简单,世代周期缩短,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研究者还发现,我国近海的小黄鱼存在性成熟提前的现象。1959年,小黄鱼群体达到初次性成熟的体长为14~16cm,1981年减小到12~14cm,2000年后再次减小到9.4~11.5cm,几乎成了“娃娃鱼”。体长的连续减小和资源的衰退环环相扣,这也解释了小黄鱼绝对繁殖力下降的原因。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与渔船和渔具的变化有关。渔业人员的走访调查显示,80年代渤海湾某渔村仅有42条渔船,2017年增长至169条,增加了3倍;单条渔船携带的网具由2000片增加到了8000片,捕捞强度比以前增加了3~5倍。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在沿海渔村普遍有迹可循。

幸运的是,小黄鱼并未像大黄鱼一样濒临绝迹,天然捕捞并未出现“种群断代”的局面。特别是在90年代,我国实施了伏季休渔和禁渔区等制度,野生小黄鱼资源触底反弹,资源有所恢复,和大黄鱼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黄鱼

根据统计年鉴,2021年我国海捕小黄鱼的总产量达到了28.9万吨,明显高于大黄鱼的3.8万吨。事实上,二者的来源大相径庭,大黄鱼依靠的主要是人工养殖,产量高达25.4万吨,小黄鱼恰好相反,主要依靠野生资源。主要原因是大黄鱼因中央渔场的敲罟作业而“元气大伤”,野生种群至今仍未恢复,始终未能达到商业捕捞的标准。

要知道,大黄鱼曾经的风头可丝毫不亚于小黄鱼,东海掀起的“大黄鱼热”是60-70年代的热门话题。1967年,舟山渔场大黄鱼的产量达到了16.81万吨,创下历史记录,而小黄鱼的更高产量是在1957年创下的2.9万吨。在对比之中,大黄鱼的处境更显惨淡。这也说明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便是现象级的渔业对象,过度捕捞也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大黄鱼的种群衰落、小黄鱼的幼齿当道都是我国近海渔业的缩影。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捕捞量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中间存在一个更佳的可持续捕捞量,既不会破坏资源,又能保持长期的作业效益。根据这一指标,专家核算的限额为800~900万吨,然而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际的捕捞量就远远超过了理论值,2016年增加到1300万吨以上,鱼群的衰落似乎难以避免。

不过,我国也意识到了酷渔滥捕的问题,从80年代便开始有目的地降低捕捞规模,同时增加养殖规模。1998年,国内海洋捕捞量为1497万吨,2018年降至1044万吨,2021年再次降至951万吨,生产总量正在接近更佳的捕捞限额。

在渔业转型的背景下,小黄鱼也走向了从捕捞向养殖的过程,这对于缓解捕捞压力大有裨益。说来也巧,我国小黄鱼的养殖源于一场“意外发现”:2014年5月,在象山石浦港三门口海域的养殖网箱内,水产专家发现了5000尾野生小黄鱼的苗种。奇怪的是,养殖人员并未投放任何苗种!

据推测,附近海域可能存在小黄鱼的天然产卵场,产出的鱼卵呈球型,直径约为1.3mm,内含1个油球,可漂浮在水体上层,很容易随海流进入网箱,最终自然孵化。另一种可能性是小规格的幼鱼为抢食饵料而误入网箱,随着体长增加而被滞留在箱内。

小黄鱼鱼卵(红色方框内)的直径大小

不管怎样,这批鱼苗成了人工培育的宝贵样本。熟悉小黄鱼的渔民都知道,这种鱼生性敏感急躁,稍有应激便急速游动、疯狂跳跃,从小鱼养到成鱼并不容易。经过精心饲养和反复驯化,这批鱼苗最终仅存活了2000多尾。

2015年,研究人员通过不懈地观察、筛选和繁育,终于培育出了2.5万尾子一代苗种,2017年培育出24.6万尾,2020年初步实现了规模化育种,产能达到了216万尾。

然而,不少人却对小黄鱼的前景并不看好,认为这条鱼在国内的名气比不上大黄鱼,人工养殖难成气候。但事实并非如此,和大黄鱼相比,小黄鱼的人工养殖反而更有优势!

首先,小黄鱼的适应能力更强,在6~32℃的水温下皆可存活,根据舟山地区的越冬情况来看,小黄鱼在6.5℃的低温下没有出现死亡现象,可在浙江、福建沿海就地越冬。在盐度方面,小黄鱼能适应4~34的盐度范围,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更低。因此,国内适合小黄鱼生长的水域范围更广,前景可观。

其次,小黄鱼的生长周期更短,6个月后就能长到60~80克/尾,一龄规格可达120~150克/尾,而大黄鱼的养殖则需要一年半左右,繁殖周期长达3~4年,规模化育苗的时间成本更高,死伤风险也更大。从生长规律来看,小黄鱼很容易被养殖户所接受。

还有一点,小黄鱼营养丰富,肉质鲜嫩,风味出众,在浙江、福建等地深受欢迎。大、小黄鱼都是石首鱼科、黄鱼属的鱼类,亲缘关系近,营养价值区别不大,但小黄鱼的定位更像是“平价鱼”,在价格上也更有优势。

总之,大、小黄鱼的养殖都是对近海鱼类资源的救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向。目前,“四大海产”中的带鱼和乌贼几乎全部依赖捕捞,有必要设定适度、合理的捕捞力度,同时兼顾资源的放流、养护,确保野生种群可供永续利用。

宁海渔民捕到一条7斤野生大黄鱼,卖出4.2万!大黄鱼凭啥这么贵?

前些日子,宁波的王明明父子在宁海里捕到了一只7斤重的野生大黄鱼,这条7斤重的大黄鱼,竟然被卖出了4.2万元的高价,大黄鱼摇身一变,变成了“黄金鱼”。

这大黄鱼凭什么卖得这么贵呢?

宁海出现巨型海中土豪金

近些日子还是宁海的捕鱼期,渔民们都纷纷出动,在这一年“靠海吃海”的时节里狂欢。宁海县强蛟镇的渔民王明明父子也驾驶着自家的船到了象山港的白石山岛附近捕鱼,却没想到在这里收获了一个大惊喜。

附近的渔网是两父子在前一天晚上就布下的,刚准备下网的时候,王明明就发现水里有一只差不多一米长的大黄鱼。这大黄鱼本来就贵,这么大的大黄鱼肯定能卖不少钱,王明明激动得差点一晚上都没睡着。

兴奋之余,两父子赶紧在这片海域里下了网,希望过了这一晚,第二天能捞个盆满钵满的。结果,还真没让他们失望。

第二天收网的时候,不仅是鱼儿虾儿的把网塞得满满当当,那条昨天晚上的金色大黄鱼也正在网里面扑腾扑腾的闹腾。

大黄鱼本来就不多,这么大的大黄鱼可真的能算得上“巨无霸”。

这条大黄鱼的金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小嘴红彤彤的,差不多有一米长,光胸围就70厘米。上称一称,给当场的渔民都吓了一跳——这条大黄鱼足足有7.1公斤!

不仅于此,那条野生大黄鱼不只是闪闪发光,卖相好的不得了,而且十分有神气,在船舱上不断“说着话”,发出高亢的叫声。

王明明的父亲王启福说,他出海40年了,4公斤的大黄鱼他也只捕到过两次,那时候都高兴得不得了,这次更是让人激动。7公斤的大黄鱼,在东海大洋都是很难见到的,更别说捕获了。

按常理来说,一只野生的大黄鱼一年也就能长个七八两重。要长两斤的话,至少得三年。而这只7斤以上的大黄,至少得在海里生存十年。

经过渔民们的观察,这还是一条雄性黄鱼。野生大黄鱼比较珍贵,野生雄性大黄鱼就更珍贵了。从价格上来说,雄性大黄鱼比雌性的贵多了,所以这也让这条大黄鱼“身价倍增”。

“土豪金”供不应求,一条鱼卖出4.2万

野生大黄鱼数量极少,但市场却非常大,所以每每出现都是供不应求。再加上大黄鱼的营养价值确实比较高,因此,现在的大黄鱼每斤都在四千到六千元左右,三斤往上的大黄鱼卖到上万元完全是轻轻松松。

当时,王明明父子刚把这条野生大黄鱼捕上岸,立马就有人要收了它。但是,王明明把这条大黄挂到了 *** 上,标价4.2万元,即便如此的高价,也很快被人买走了。

年初的时候,浙江还有一艘渔船在我国东海海域捕捞到了2000多斤的野生大黄鱼。这些大黄鱼也不小,平均下来一条能有2斤重,有些大的还达到了4斤重。最后这船大黄鱼以957万的价格被高价买走。

那么,这野生大黄鱼凭什么这么贵?原因,就在这个“数量极少”上。

野生大黄鱼:从常见鱼到濒临灭绝

其实在之前大黄鱼还属于常见鱼,在东海海域很容易就能捕捉到。在上世纪50年代前,这大黄鱼其实就是人们家里做家常便饭时候吃的鱼。

可是,就在50年代期间,大黄鱼的命运出现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怎么回事呢?

原来,从明朝开始,渔民就一直在用“敲罟围捕”的方式来捕捉大黄鱼。这种 *** ,就是利用大黄鱼的两个耳石头能产生震动的原理,通过渔民共同敲响竹板来震晕鱼儿们。此后,渔民们就能轻松地捕捉到大黄鱼。

这种特殊的捕捉方式一直被渔民们当作捕捞作业的秘密,没有多少人知道,再加上过去人口没有现在多,需求没有这么大,所以大黄鱼一直都被 *** 地捕捞,这种适量的捕捞让大黄鱼维持在平衡的状态。

可在50年代的时候,“敲罟围捕”的捕捞 *** 被人公开了。公开之后,渔民们纷纷下海捕捞,十几、几十条渔船同时出动,敲打竹板。这么大的威力,让海里的大黄鱼无论长大与否,都一起昏死过去,进了渔民的大网。

那时候,从鱼爷爷到鱼孙子,都上了人们的餐桌。大黄鱼变成了当地人最常吃的鱼。

但是,人心的贪婪是有代价的。这样的捕捞方式带来的是大黄鱼的灭顶之灾。因为那些食用价值特别小的小鱼也被捕捞上岸,大黄鱼的生态链被严重的破坏了。过了一段时间,大黄鱼的数量骤减。

1963年的时候,国家也注意到了大黄鱼濒危的状况,颁布禁令,官方禁止了人们掠夺式的捕捞。

但是,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大黄鱼的存在。随着捕捞技术在这些年一点点的进步,还有船只的先进,大黄鱼的捕捞量依旧很大。

70年代的时候,大黄鱼迎来了种群最后的毁灭。

人们发现在初春时节,大黄鱼会在东海海域的一个小岛处越冬,如果这个时候去捕捞的话,必定会收获满满。所以根据记载,1974年的初春,2000来只渔船浩浩荡荡地前往了大黄鱼的越冬场所。

这一次,渔民们收获了有史以来大黄鱼更大的捕捞量。可在这个欢欣鼓舞的“丰收季”,人们也真正地把大黄鱼推向了万劫不复。

从70年代往后,这样野蛮霸道的捕捞方式终于让大黄鱼扛不住了。那时,大黄鱼不仅仅是一年比一年少,最后几乎销声匿迹了。它们,也终于从菜桌上的常见鱼,变成了灭绝等级比大熊猫高的濒危鱼。

那有人就不禁问了,大黄鱼这么珍贵,我怎么还能在餐桌上看到它们?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吃的鱼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但这些养殖鱼虽然满足了我们对大黄鱼的需求,却补偿不了野生种群的濒危。

“感谢国家的政策”

正如王明明父子所说,他们能捕捉到这么大的大黄鱼,多亏了我们国家每年休渔、禁渔的政策。这些年,国家实行的休渔期等政策,限制了人们无节度地向大海和自然索求的贪婪欲望,让海洋生物们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但最近网上的一些天价野生大黄鱼的新闻又让专家们头疼了起来。

因为现在的大黄鱼又被贴上了“高价格”“土豪金”“富人专享”的标签,所以有些网红和富商就开始利用野生大黄鱼开始炒作,博取流量。这导致了一些没有良心的商人,又开始对野生大黄鱼动了念头。专家们很担心这股“大黄鱼热”再次为大黄鱼带来灭顶之灾。

大黄鱼的灾难,从来都不是来自环境和自身,而是来自人类无节度的贪心和对于利益的狂热追求。其实,不光是大黄鱼,我们国家很多生物的濒危都是因为人们的无限度捕捉。

古时候,我们就讲究“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本为一体,儒、道、佛家也都推崇保护自然,让资源绵延不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却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不断侵占着别的生物的生存空间,甚至导致一个种群的灭绝。

如今,国家实行了“休渔期”“休耕制度”等很多保护动植物的政策,也颁布了很多法令。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大自然,但是能让大自然真正解除危机的办法,还是要靠人们心底里尊重、保护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资源生生不息,也为我们的后代留福、积福。

参考资料:九派新闻 《宁波宁海一渔民捕到7.1斤野生大黄鱼,卖出4.2万元天价》

作者:sherry 审核:小晞 校稿编辑:李子

42万天价晚餐帐单中最贵的黄花鱼,对比下收购价

上图是湛江市硇洲岛出产的黄花鱼,绝对的纯野生黄花鱼,因为在湛江地区没有养殖黄花鱼的鱼排,不存在养殖黄花鱼外逃的鱼种。这条黄花鱼从渔民手里收购价是4000人民币一斤,净重3.8斤,价值15200元。

第二图这条黄花1.3斤,收购价500元1斤,价值650元。

图三小黄花鱼,2/4两不等,几十块钱一斤。不同重量价值也是相差十倍百倍。话说回来我们敢吃那个级别的黄花鱼呢?自觉偶尔吃小黄花鱼,洗洗睡,做个好梦吧!

喜欢海鲜的可以点个关注哟。

标签: 黄花鱼 那么 为什么 价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