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的由来: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早期的麻婆豆腐用料是菜油和黄牛肉。烹饪手法是先在锅中将一大勺菜油煎熟,然后放一大把辣椒末,接着下牛肉,煮到干酥烂时再下豆豉。之后放入豆腐,稍微加水并铲几下调匀,盖上锅盖用小火将汤汁收干,起锅前再洒上花椒末。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麻婆豆腐时,油必用花生油,肉则不拘牛猪。肉炒熟后,加入豆瓣酱、豆豉、红椒粉、酱油、盐、糖,爆香后再加入豆腐片、高汤,滚煮后加入葱、姜、蒜,以水调太白粉勾芡,起锅前加花椒粉和麻油。作料与程序已有些变化,口味强调麻、辣、烫、咸。
营养
豆腐具有温中益气、补中生津、解毒润燥、补精添髓的功效,更适于热生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
1.豆腐不能和菠菜同食,菠菜含有草酸钙,豆腐和菠菜同食,不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2.痛风患者、尿酸结石患者忌吃豆腐。豆腐含嘌呤较多,易使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痛风发作,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尿酸结石。
原材料准备
“料豆腐 300g
料牛肉末150g、蒜苗 80g、豆豉 20g
料盐 5g、酱油 6g、味精 2g、淀粉 15g.
花椒面 15g、辣椒面 20g、豆瓣 15g、
料酒 10g、豆瓣老油 10g
辅料姜15g、蒜15g
味型:麻辣味
烹调技法:煮、烧
刀工处理
1.洗净的豆腐,先直切成 1.5cm 厚的片,再
改刀成 1.5cm 见方的豆腐块备用。
2.洗净的蒜苗,直刀斜切成 3cm 长的马耳
朵形备用。
煮制
3.净锅入水 500g,烧沸后加盐、料酒、酱油、
豆腐煮熟,原汤浸泡备用。
炒制
4.净锅上火,下油 30g,烧至五成油热,入
牛肉末,推锅小火慢炒,炒干水分,加入
料酒,炒制干香,装盘备用。
烹调、成菜
5.原锅留底油 25g,烧至五成油热,入豆瓣、
豆瓣老油、蒜米、姜米、辣椒面炝锅。
6.入豆豉。7.掺入鲜汤。
8.入煮过的豆腐。9.小火烧制。
10.加盐、味精调味,入蒜苗。
11.分别三次勾入水淀粉。
12.撒花椒面,装盘成菜。
★贴心提醒;1.碎牛肉一定要煸炒至酥香,一颗颗、
2.豆腐切块后,用沸腾的淡盐水焯水,可以去除豆
一粒粒,入口香酥。豆腐入锅后应少搅动,保持块形完整,
腐涩味,保持豆腐口感细嫩,且不易碎。
国宝菜麻婆豆腐的由来及 *** ***学习川菜文化,分享 *** ***
这一期,小编带大家走进国宝菜——麻婆豆腐!
我在学习川菜文化的过程中,把川味名菜的起源分为两种,一种是达官贵人研发的经典菜品,一种是老百姓生活中流传出来的美味佳肴,然而这道麻婆豆腐,却是两者的结合。
麻婆豆腐起源
我们都知道,麻婆豆腐起源于清同治元年,这里我想更详细的去讲解,此次讲解绝对比您在网上搜索的各种答案都要专业。
麻婆豆腐的传承和传名,离不开一位叫做关正兴的人。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华,攻占天津后,随即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从圆明园仓皇出逃。1861年在惊吓中病死于热河行宫。与北方遭遇的浩劫相比,西南蜀地却是一片乐土,于是,清 *** 的很多官员纷纷迁往成都。
关正兴就是在这个时候随八旗官员入川的,眼见四川社会安定,成都日渐繁荣,都思量着北方大概是回不去了,他便打定主意,决定在成都发展。
当时的他只有35岁,身强体健走南闯北,见识多广又厨艺精湛的他,早就不甘一辈子沦官厨和私厨。
他看好成都的宴食包席之风(就是现在的包席、大锅饭),于是便决心在这里一展身手。于是他便辞掉了官职,准备下海闯荡。
当时老成都皇城坝(天府广场),只有一家出名的宴席馆,但已经满足不了全国各地而来的官员口味,关正兴看准商机,毅然出手。根据当时官场需求和朋友的建议,他做了一家南北兼容、古风新派、独具特色、品味高雅的包席馆。
他打败了这家老派宴席馆,独揽了成都官场、商界、文化名流等高级宴席。但偏偏就是在他风头正盛的时候,老百姓却说他输给了一个婆娘。
这个婆娘,就是麻婆豆腐的创始人——温巧巧。
在关正兴创业初期,正好也有一对农民夫妇进城谋生,发现万福桥(今成都金牛区万福桥)人流涌动,是个创业的好地方。
没钱没技术的他们,就在桥头租了一个茅草屋,卖一些家常便饭。
这对夫妇,男的叫陈春福,女的叫温巧巧,当时他们店铺的旁边,有一家王姓豆腐店,那家店的豆腐十分嫩,很有特色。
条路上,经常有一些挑着猪肉来卖的小商贩,路过的时候,都会在饭铺里歇一歇脚(当时的成都天府广场附近,城墙推到之后的现代人没啥子概念,好多从乡下来卖猪肉的,进城的时候可能已经走了十几公里路)
这些人,包括挑粮油担子的人,卖完回家之前都会到这个陈家夫妇的店里来,大家打个平伙。卖猪肉的人就会将油篓倒立,让里面的余油滴出来(也不浪费),再从隔壁王豆腐那里买两块廉价的豆腐,一起交给老板娘代烧(陈春福早亡,这时候只有温巧巧一个人支撑店铺)
温巧巧知道,下苦力的人口味很重,偏好麻辣鲜,于是她就用自制的粗辣椒面,加上花椒豆豉来烹饪豆腐,有时猪肉贩子剩一点瘦肉,也会交给给她一起煮了(那时候肥肉值钱,瘦肉反而没人要)
在猪油的影响下,这道菜麻辣鲜香,又热又烫,挑夫和商人们吃起来十分下饭,可谓是解馋解饱又解劳。
就这样,温巧巧具有“麻、辣、鲜、香、酥、嫩、烫、整”的豆腐,一传十传百。古时候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又加上陈春福脸上有麻子,生前人称陈麻子,这道菜就被人称作为麻婆豆腐。
这道菜的出现,其实和关正兴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大家的客户群体根本不一样。但关正兴有他的独特眼光,他带着自家的厨子亲自去学习这道菜,后来在他的“正兴园”中将这道菜加以改变,通过官场关系和社会名流的传播,最后让这道“麻婆豆腐”成为了他的招牌菜,也就这样将“麻婆豆腐”推广全国!
*** ***
之前在 *** 回锅肉的文章当中,也有很多人质疑,小编认为,希望大家提供不同的意见,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现在将小编结合现代饮食操作工艺将麻婆豆腐的做法总结如下,希望大家取长补短,多提建议:
1、牛肉末下锅翻炒,加酱油给底味,一半早起,一半炒酥;
2、蒜苗切1厘米的段(夏天才有蒜苗,冬季蒜苗不推荐用),豆腐切1.5厘米的块,选用嫩豆腐;
3、豆腐冷水下锅,给盐和酱油,水开后连水倒入盆中,保持他的温度;
4、锅中下油,江湖菜盛行的今天,在菜籽油和猪油的基础上,可加一些牛油。下豆瓣炒酥,再下豆豉,接着高温下辣椒面(辣椒面的选用,现在精致做法基本选用刀口辣椒),接着蒜末姜末,翻炒后加高汤;
5、锅中汤汁熬煮片刻,下豆腐推制,就到了三次勾芡的环节。之一次勾芡,目的锁味;第二次勾芡,加鸡精蒜苗;第三次勾芡比较重要,同时也比较随便,一般看汤汁浓稠度。其实影响不大,要看客户的口感而定。
6、起锅装入盘中,撒上花椒面(花椒面遇热变苦,用余温激发他),酥牛肉末盖在上面。
备注:必须体现“麻、辣、鲜、香、酥、嫩、烫、整”,花椒面是麻,辣椒面是辣,牛肉是鲜、豆瓣豆豉是香、豆瓣牛肉是酥、豆腐是嫩、牛油是烫、豆腐块不变形是整。
学习川菜文化,分享 *** *** 。我是川菜达人,下期再见!
川菜“麻婆豆腐”原来是这样来的!#历史开讲#麻婆豆腐是一道非常有名的川菜,它麻辣鲜香,深得食客们的喜爱。那么,它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呢?
据说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名叫陈麻婆的川妇。据传,陈麻婆在成都一家小饭馆工作,她非常善于调制各种辣椒和豆瓣酱,并且会用这些调料 *** 出来一道特别美味的豆腐菜肴,因为她口齿不清,所以人们就称这道菜为“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的 *** *** 也非常简单,以下是 *** *** :
材料:豆腐300克 牛肉末100克 香葱适量 姜末适量 蒜末适量 米饭适量 麻椒粉适量 花椒粉适量 豆瓣酱适量 生抽适量 豆瓣酱油适量 鸡精适量 盐适量 水淀粉适量
做法:
1. 豆腐切成小块状,用开水焯烫一下备用。
2. 热锅凉油,加入蒜末和姜末煸炒至香。
3. 加入豆瓣酱炒匀,再加入花椒粉和麻椒粉炒匀。
4. 加入牛肉末翻炒,加入适量水,煮开后加入豆腐,焖煮一会儿。
5. 加盐、生抽、豆瓣酱油和鸡精,搅拌均匀。
6. 加入水淀粉勾芡,撒上葱花出锅。
麻婆豆腐味道浓郁,辣味十足,以五花肉炒出来的更是香醇可口。吃麻婆豆腐的时候更好搭配米饭,让米饭吸收麻婆豆腐浓郁的汤汁,口感更佳。
总的来说,麻婆豆腐是一道非常经典的川菜,通过上述简单的做法,我们也能在家里 *** 出一道不输饭店的美味佳肴。
地名背后的故事:豆腐是谁发明的?“大栅栏”因何得名?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 北京烤鸭、扬州炒饭……这些美食中为何会有地名?北京王府井、河北井陉……哪一个因为水井得名?近日,《中国地名大会》一书因讲述颇显冷门的地名文化“出圈”。
“张国臂掖,故曰张掖”“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在那些人们似乎已经十分熟悉的地名中,还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吃吃吃:豆腐是谁发明的?
曾有人戏言,世界上最治愈的东西,之一就是美食。中国的饮食文化相当丰富,对菜肴的命名十分讲究。如果留心观察,便能发现许多菜名中都包含着地名。
资料图:参赛厨师烹制的麻婆豆腐 任良 摄
具有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的闻喜花馍就是一例。书中提到“闻喜”这个地名是汉武帝所取。当年,他遣军平定了南越之乱,因为是在途中欣闻大捷,便将途经之地命名为“闻喜”。
另外,豆腐可以采用多种烹饪 *** 制成美食,八公山豆腐也是一道传统小吃。相传,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机缘巧合下发明的。
这位淮南王追求长生不老,本来想用豆汁来炼丹药,但是不小心让豆汁和石膏混合在一起,意外制成了豆腐。
而八公山的得名也是因传说而来。传说刘安在此著书立说、炼丹修道,还有八位贤达的门客,号称“八公”,后来他们一起“羽化成仙”,后人便将此地改名为“八公山”。
北京这个“大栅栏”因何得名?
一个地名的背后,也许就有一个故事。
比如邯郸。它建城很早,至今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汉书·地理志》中提到,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邯郸曾是赵国的都城。和邯郸有关的成语很多。比如邯郸学步、围魏救赵、黄粱一梦等等。
常去北京的人都知道,前门地区有条街叫“大栅栏”。大栅栏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到了清代,这里成了店铺、旅馆、商贩云集的地方。
资料图:此前,以“品京味赏民俗情思大栅栏”为主题的民俗风情展在北京大栅栏西街开幕。中新社发 富田 摄
因为人口稠密,为了加强城市治安,清代在京城街巷出口设置防卫性质的栅栏,由巡城御史负责管理,按时开关。因为当时的大栅栏地区店铺财力雄厚,筹资在胡同口修筑的栅栏也十分高大坚固,民间遂俗称此处为“大栅栏”。
它的读音也比较有特点。据专家介绍,为了照顾大部分北京人的习惯,一些播音教材甚至把“大栅栏”设为专门词汇,读作“大拾栏儿”。
地名:离人们的生活很近
地名既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例如,古代称人有以姓氏加地名的习惯:韩昌黎、柳河东……他们的名字,是抹不去的文化记忆,也让这些地名历经千载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国地名大会》书封。中华书局供图
饮食也好,故事也罢,生活中处处都有地名的痕迹,它们是物质的载体,是存在的证据,也是文化的传承。
《中国地名大会》编辑傅可提到,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可以记录一个地方的风物特产,如玉门关、运城;还可以体现人们的美好意愿,如寓意“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泰安等等。
一直以来,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地名文化,地名中蕴含着太多的信息,大到千年历史,小到一个人物,都可能在地名中有所体现。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对各种地名而言,哪怕小到一条街道,也许人们都能找到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故事,勾起那些独特的乡愁记忆。(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麻婆豆腐的由来故事在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的一个晴朗日子,万福桥边的一家小饭馆开业了。这家饭馆原本叫做“陈兴盛饭铺”,由老板娘陈春富独立经营。她的面上微麻,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她为陈麻婆。
陈麻婆的店铺位于成都外北的万福桥边,这是一道横跨府河的宽阔木桥。两旁高高的栏杆上,抓鱼的彩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桥上经常有一些贩夫走卒、推车抬轿的下苦力人在这里歇脚、用餐。他们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品尝着陈麻婆烹制的美味豆腐。
这些挑油的脚夫们经常光顾陈麻婆的饭铺,他们会买些豆腐和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心满意足地坐在桥亭下,享受着阳光和美食。日复一日,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她烹制出的豆腐色味俱全,散发着令人垂涎的香气。豆腐在锅中翻腾,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诱人的味道弥漫在整个饭馆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氏所烹制的豆腐声名远扬,
求食者趋之若鹜。清末时期,有诗人为此赞叹:
麻婆陈氏尚传名,
豆腐烘来味最精。
万福桥边帘影动,
合沽春酒醉先生。
文人骚客们也常聚集于此,欣赏着陈麻婆的烹调技艺和美食。他们谈论着诗词歌赋,品尝着陈麻婆豆腐,沉醉在这美食的天堂中。
有一天,一位好事者看到了老板娘面上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这个称呼不胫而走,成为了饭铺的美谈。饭铺因此正式冠名为“陈麻婆豆腐”,一直延续至今。
麻婆豆腐的做法如下:
- 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包括豆腐、猪肉末、豆瓣酱、辣椒粉、花椒粉、姜、葱、蒜、水、油、盐。
- 将豆腐切成2cm左右的方块,用开水泡一下去除豆腥味。
- 将猪肉末倒入锅中过油,煸至五花肉变色出油。
- 加入料酒1勺去腥,盛出备用。
- 锅中留底油,加入红油煸香。
- 加入热水800克左右煮开。
- 放入泡好的豆腐块,炖煮5分钟。
- 加入生抽1勺、老抽半勺,炒匀。
- 倒入炒好的肉末,炒匀。
- 出锅前加盐3克、糖2克,炒匀出锅。
- 装入大碗中,表面撒花椒粉1勺以及葱花点缀。
注意事项:
- 豆腐用开水烫一下不仅可以去除豆腥味,还有助于保持豆腐的完整性和不易碎。
- 先将肉末过油煸熟,可以避免在炖豆腐的过程中肉末变干。
- 在麻婆豆腐的调料中,可以加入辣椒粉来增加辣味,但不喜欢辣的人可以不用加。
(一)麻婆豆腐从日本走向了世界。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美食当前,总能有所思,或馋性千娇,食前观察、吃中思想、品后体味。通俗并联系实际来说,就是现在每当咱们在吃饭的时候,动筷子前要先拍照记录,吃完又要对食物进行一番评价,这大概能就算是对食物的尊重了。麻婆豆腐本是成都名菜,如今却成为中华美食了,麻婆豆腐是四川给世界的一个礼物,麻婆豆腐配大米饭,在人们心中是一种绝配。
麻婆豆腐起源地是四川,但你会经常发现,今天总在各种场合对麻婆豆腐念念不忘的,却是岛国日本。“中国的麻婆豆腐,配上日本的大米,多少碗都能吃得下去!”这是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中国推销日本大米时说过的话。
一百年来,麻婆豆腐出川渡海,走遍天下,粉丝无数。吃稻米的人,没有不爱麻婆豆腐的。麻婆豆腐到底妙在哪里,为什么会成为下饭神器?它又是谁发明的呢?
(二)、陈麻婆豆腐的来历。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一天,陈麻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码头工人、脚夫,店里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都快打烊的时候,又进来了一伙,要求老板做点又下饭,又热和又便宜的菜。陈麻婆看店里没什么菜,只剩下几盘豆腐,一点牛肉末,现去买菜肯定不行,已经太晚了。
陈麻婆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细,加上豆豉,放油锅里炒香。加点汤,放下切成两厘米见方的豆腐块,再配上其他调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锅以后再来上一把花椒面辣椒面洒在豆腐上。
一盆色鲜味美,麻、辣、烫、粘、嫩、鲜的豆腐就上桌了。
这一伙人个个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几碗饭,吃得肚儿溜圆,口中大呼畅快。
后来那些苦哈哈的民众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都晓得陈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饭,又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成了陈家的招牌菜。
因为这种豆腐又麻又辣,老板娘又叫陈麻婆,结果这道豆腐菜就叫陈麻婆豆腐了。
(二)、陈麻婆豆腐的特点:
麻婆豆腐的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也称之为八字箴言。
麻:指豆腐在起锅时,要洒上适量的花椒末。花椒更好用汉源贡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 如若别的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气紧。
辣: 选用龙潭寺大红袍油椒 *** 豆瓣,剁细炼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脍豆腐,又辣又香。
烫:豆腐的特质保持了整道菜出锅后的温度,不容易冷却。每下一次筷子,吃到的都是刚出炉的味道。
香:起锅立即上桌,闻不到制豆腐的石膏味,可冷浸豆腐的水锈味,也没有各色佐料原有的难闻气味,只有勾起食欲的香味。
酥: 炼好的肉馅子,色泽金黄,红酥不板,一颗颗,一粒粒,入口就酥,沾牙就化。
嫩:豆腐下锅,煎箔得法,色白如玉,有棱有角,一捻即碎,故多用小勺舀食。
鲜: 麻婆豆腐的原料,皆新鲜,鲜嫩翠绿,红白相宜,色味俱鲜,无可挑剔。
活:指麻婆豆腐店的一项绝技:豆腐上桌,寸把长的蒜苗,在碗内根根直立,翠绿湛兰,油泽甚艳,仿佛刚从畦地采摘切碎,活灵活现,但夹之入口,俱皆熟透,毫无生涩味道。
麻婆豆腐与麻辣豆腐的区别是麻婆豆腐有肉沫。
(三)、陈麻婆豆腐的做法。
1、食材:豆腐(1块)、肉馅(适量)、辣椒面(10克)、花椒(10克)、蒜(10克)、香葱(适量)、豆瓣酱(适量)、食用油(适量)、酱油(少许)、水淀粉(30克)、香油(几滴)等。
2、步骤
步骤1:将豆腐切成小块、蒜切末、香葱切碎、豆瓣酱剁碎备用;
步骤2:把花椒放到锅中小火煸炒至熟;
步骤3:将熟花椒放到捣蒜器中捣成碎面备用;
步骤4: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水开后放入豆腐焯一分钟,然后捞出备用;
步骤5:锅中加适量底油,然后放入肉馅,煸炒成熟;放入豆瓣酱和辣椒面煸炒出红油,然后再放入蒜末煸炒出香味;
步骤6:加适量热水煮开;
步骤7:把豆腐放入锅中大火烧开,然后加少许酱油;
步骤8:把花椒面放入锅中,翻炒;
步骤9:将水淀粉放入锅中,大火烧开;然后加少许香油,翻拌均匀即可出锅。
(四)、成都陈麻婆豆腐吃过的感受。
陈麻婆豆腐旁边,对面就是博物馆和浣花溪, 感觉这家属于那种不想做饭、又不想吃大餐的时候很好地去处,不是专门主打游客生意的,川菜也还算正宗。
这家属于外地人会来打卡,本地人周末逛了浣花溪也会溜溜哒哒来吃几个家常菜的,推荐蒜泥白肉很有惊喜,麻婆豆腐就吃他的基本款哦,还有节假日做好排队一两个小时的准备。可以先拿号再逛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
我一个兄弟,这边的人做接待,请他们吃的。6个人,一个包间,据说能看到大堂的表演,吃了800+。他评价是,味道不好不坏,环境好,感觉有500块都买表演了。
可能是你没吃过青华路和骡马市店铺的麻婆豆腐,我吃过文殊院的,同样是分店味道能差上百倍。陈麻婆如果不是骡马市店关了,我相信可以打出更高的分,成都没有一家陈麻婆的麻婆豆腐比骡马市店更好吃,他们家的麻婆豆腐不单单是好吃而已。
个人浅见,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欢迎在评论区指正。
随手点个赞,祝您月入十万。如有侵权,告知立删。
经典川菜麻婆豆腐,引全国人追捧,居然有这么久的历史了我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市面上有各种各样好吃的,除了口味受人欢迎,还有可能因为它背后有一段独特的故事,那些故事有真实的,也有后人编的,不管怎样,都赋予了本身一种魅力。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感,谁会去管某道美食是怎么诞生的呢。我们可以在故事中,感受到美食的有趣,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小编今天就和大家说说麻婆豆腐的来历,它可是超级有名的川菜。
在清朝,有一对夫妻,丈夫姓陈,妻子姓李,女方长得不是很好看,脸上可以看见一点白麻子。当地有一处码头,他们在旁边开了一个饭馆,老板和老板娘待人和气,生意做得挺不错,当然这还是归功于妻子的好手艺,附近的很多人都会来这吃饭。一些熟客把他们当成了朋友,直接叫老板娘为"陈麻婆"。
后来,她的丈夫因生病而离世了,她独自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不但要照顾孩子,还要赚钱。好心人劝她把店铺关了,找个男人改嫁去过好日子。可是,陈麻婆比较倔,把店继续开了下去,熟客们多多少少都会照顾她的生意。久而久之,陈麻婆发现豆腐卖得很好,觉得可以搞起来,于是,经过加工就成了美食。主要是在卤水豆腐的基础上,加入了五花肉和一些酱汁,再通过煎炸的方式,本来平淡的豆腐变得相当好吃,远远就能闻到香味,生意更加火爆了。
陈麻婆家的豆腐卖得特别好,名声传开了之后,一些外地人慕名而来,就为尝上一口。在不懈努力之下,店铺面积大了,自家房子也添置了家具,日子过得不错。有一次,一位读过书的文人前来吃豆腐,对味道很满意,于是命名"陈麻婆豆腐"当做店铺的招牌。陈麻婆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就一直用着。这个"麻"一开始是因为脸上的麻子,对应在豆腐上则凸显出了"麻辣"的特点,可以说是一语双关。
后来,麻婆豆腐的手艺传承了下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还是很流行,这口味有多接地气就不用小编多说了,尝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麻婆豆腐走出了四川,成了一道可以代表中华美食的经典菜品,甚至老外都会特地去品尝看看。
四川传统名菜,正宗的“麻婆豆腐”起源与由来麻婆豆腐是四川传统名菜之一,属于川菜,主要原料为豆瓣酱,豆腐,牛肉末,辣椒和花椒等。
麻婆豆腐的由来与清朝同治年间成都万福桥边的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饭店的老板——陈春富很早就去世了。其店面由老板娘经营,老板娘脸上微麻,于是人称“陈麻婆”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她做的豆腐被称为“陈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
1.原料:石膏豆腐,青蒜,牛肉,蒜泥。
2.调料:盐,味精,酱油,郫县豆瓣酱,辣椒面,花椒面,胡椒粉,豆豉。
3.做法:
(1)青蒜切段,牛肉切末,豆豉剁碎备用。
(2)锅中放入水,加点盐,放入改刀好的豆腐,放少许酱油,让豆腐豆腐充分的入点底色,捞出备用。
(3)净锅放入少许清油,下牛肉末小火慢炒,炒香后放入郫县豆瓣酱,豆豉碎,蒜泥,辣椒面,倒入水再倒入豆腐,小火烧制两三分钟,使豆腐充分的吸入牛肉及调料的香味,放入少许的盐,胡椒粉,味精,花椒面和酱油,轻轻的推动豆腐。
(4)开始勾芡,更好分为三次勾芡,之一次使豆腐和芡汁充分的融入在一起,第二次勾芡使豆腐紧紧的被芡汁包裹住,第三次锁住豆腐表面的芡汁不易脱落,这个时候加入少许酱油,这样颜色会更加红亮,下入青蒜,起锅撒上花椒面即可。
“锦”记传承,致敬经典 麻婆豆腐扬名世界的秘密食在中国,味在四川。
2018年,中国烹饪协会发布《中国菜——全国省籍地域经典名菜、主题名宴名录》,麻婆豆腐作为四川十大经典名菜之一,赫然在列。
为了探寻川菜味道的秘密,封面新闻携手百年民族酱料品牌李锦记,特推出“锦”记传承,致敬经典——川菜大师系列访谈节目。
今天邀请的是中国川菜烹饪大师、四川省首批川菜非遗传承人王开发,请他与我们聊一聊麻婆豆腐的故事。
图1:川菜非遗传承人王开发分享麻婆豆腐的故事
匠心传承 路边“烧豆腐”扬名世界
川菜中的许多经典名菜,大多源自于百姓。麻婆豆腐最早源自草根,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它已成为川菜的经典代表。
这与李锦记的发展历史如出一辙,1888年,李锦裳先生在广东珠海南水镇创立李锦记,当时仅是一个小作坊。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李锦记现已拥有蚝油、酱油、酱料等200余款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式酱料品牌。
图2:李锦记位于中国澳门的老店
王开发介绍,清朝末年,成都北门的府河边上有座万福桥。那里是老成都食用油的重要运输通道,每天都有许多挑夫挑着一担担的油,从那进城。走了几十里路,肚子早饿了的挑夫们就在万福桥歇脚。
桥头有一家饭馆,老板烧豆腐时,挑夫们从担子里舀点油入锅,加入花椒辣椒,一盘开胃下饭的豆腐就做好了。久而久之,这家饭馆就以豆腐出了名。因其老板娘小时出了天花,脸上留有麻子,大家将饭馆叫麻婆豆腐店。
随着时代变迁,这家麻婆豆腐店早已不在,成都的万福桥边也没了来来往往的挑夫。但这让人难忘的麻婆豆腐却留了下来,经一代又一代传承,成为了今天扬名世界的川菜经典名菜。
匠心加持 好味道离不开好原料
从事餐饮行业60余年的中国川菜大师王开发,最初在成都市饮食服务公司学厨学习鲁菜、川菜。20世纪80年代他被派往美国纽约荣乐园担任川菜厨师。回国后,他在北京长城饭店担任川菜总厨。2021年11月,王开发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当时的他已近80高龄。
“做好麻婆豆腐,选料很关键。”王开发介绍,豆腐要选用石膏点的石磨豆腐,才能保证麻辣豆腐的“嫩”;肉臊子要选用牛肉,剁碎才能更鲜。“为了让汤色红亮,使用的豆瓣酱、生抽、老抽也要足够醇香,这样做出的麻婆豆腐才能麻、辣、鲜、香、烫、酥、嫩。”
图3:烹调麻婆豆腐时,使用的李锦记锦珍老抽味香色醇
在指导年轻厨师烹饪时,王开发始终强调步骤的一丝不苟,不能马虎大意,“好味道的诞生离不开真材实料和厨师的匠心精神。”
这与李锦记“匠心”做酱料的坚持一脉相承。已走过134年的李锦记,始终恪守着“100-1=0”的品质管理理念,从田间到餐桌,秉承品质百分百坚持,为消费者提供选料上乘、味道醇正、安全健康的高品质中式酱料,助力每一道经典、美味的菜肴呈现。
“酱”心传承 既要创新也要坚守
时代在变,人们对味道的追求也在变,新时代的川菜厨师怎样才能将“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川菜更好地传承下去?
“不论时代怎样变,我们都不能忘了川菜的根,只有坚持住根,才谈得上创新。”王开发解释道,比如最开始的麻婆豆腐和现在的也不一样,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只要没有破坏麻、辣、鲜、香、烫、酥、嫩这些基本特点,就是守住了“根”,尊重了传统的创新与变化。“我们主要是留下川菜传统中的精华,再随着时代的进步,将这精华完善,使得传统更加完美。”
图4:川菜创新的前提在于尊重传统,不忘初心
川菜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新一代川菜厨师们。他们需要像老一辈的川菜人一样,坚守初心,坚持对品质的追求。像百年民族品牌李锦记一样,在传承的基础上保持“永远创业精神”,让博大精深的川菜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封面新闻记者 喻奇树 拍摄剪辑 罗一致 周彬 魏梦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麻婆豆腐是川菜中的经典传统川菜。
经典或者传统川菜中,总会有一个传说、典故或菜肴故事。我们既要承认菜肴故事胡乱杜撰的故事,但是也确有一些菜肴,与宦官眷属、文化名流或者菜品本身发展演变的主人翁有关。那么今天我就来说说川菜中貌似平淡无奇却又传播广泛的菜品“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创始人陈麻婆画像
说起川菜的麻婆豆腐的起源,是真有故事,且得以考证的。陈氏当年依靠麻婆豆腐创下了偌大的家业,并名列川菜史。创始人陈太婆待业时,于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创业弄了个小馆子。 万福桥在成都北门,府河水道转折之处,地处要道,早期进城出城,推车抬轿引车卖浆者极多。时有挑油的脚夫,囊中羞涩,拎着两块豆腐,让陈氏随意烹做。又因油桶余有底油,让其随意使用。陈麻婆硬是活生生将一块豆腐加些豆瓣和花椒面,硬生生弄出了浓麻重辣,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陈婆婆一脸麻子,豆腐烧的好,街坊妯娌称其陈麻婆,她的豆腐就称为“麻婆豆腐”,后争相效仿,遂以流传。那个时候餐饮宣传没有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这些糊口谋生的穷苦百姓为了解决工作餐,活生生把陈麻婆的小馆子吃出了名堂,吃出了名气。
豆腐本是寻常物,虽各地都有豆腐名肴,甚至是豆腐全席。但横向比较而言,麻婆豆腐的名气还是大了很多。谈及豆腐本身,有人说决定豆腐品质除了黄豆还有水质和磨豆浆的石磨也是关键。但实事求是的讲,就麻婆豆腐而言,则胜在技法和调味。
石磨
麻婆豆腐经过一代代改良,已经形成了“麻、辣、烫、嫩、鲜、酥、活”的七大特点,是奉为正宗和极致的标准。麻婆豆腐在川菜味型中列为麻辣味型,“麻”“辣”二字大家都很好理解,就是有麻有辣,麻字当头,是为了麻出香气和霸气,不然咋好意思号令江湖?“烫”指的是豆腐的温度。烧制麻婆豆腐要拉过三次芡汁,烫是必然,但凡不知情者 ,容易从舌尖滑食道,再一路烫到幽门。川厨行话有:豆腐要吃的烫,婆娘要娶得胖。“嫩”是指豆腐入口,滑腻若凝脂,雷同于梁实秋在《西施舌》中的描述,有鉴于内容敏感,这里不敢多引用。鲜为新鲜、鲜嫩、鲜美之意;
“酥”很多人不知道指什么,其实说的就是烧豆腐中用的牛肉臊子。但是也有人说估计初创那会儿,哪里舍得加牛肉,多半是后人的创举;也有人说,估计那个时候的牛肉比猪肉便宜,众说纷纭,暂且不论。“活”字在行业颇有争议,很多人也是被整的云里雾里的不清楚描述的是什么?川菜大师李万民先生揭秘,所谓的“活”,是豆腐起锅前加入的蒜苗花,微微受热后,在菜肴中展现的青翠和嫩绿,给人以鲜活之感。餐饮行业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说麻婆豆腐做好以后,盛在盘中上桌,细嫩的豆腐颤颤悠悠,仿若活态。
具有麻、辣、烫、嫩、鲜、酥、活的麻婆豆腐
无论时代如何巨变,麻婆豆腐这款菜品早已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经典传统川菜名菜,不仅在四川人的居家餐桌还是大小餐馆酒楼,随时都能看见麻婆豆腐的身影,就是在四川以外的其它省份,也是家喻户晓的川菜,而且这道菜品早已走出国门,在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放异彩,深受食客喜爱。《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而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记录了陈麻婆的故事同时将该店列为“成都之著名食品店”,可见当时风头之强劲。
附:麻婆豆腐 *** 流程
豆腐300克、牛肉70克、蒜苗1根、郫县豆瓣30克、豆豉15克、上等花椒面3克、料酒5克、盐3克、白糖2克、淀粉5克、混合油50克(蒜末、姜末适量)等
1.将豆腐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放入加了少许盐的沸水中氽一下,去除豆腥味,捞出用清水浸泡;豆豉等剁碎,蒜苗切段;
2.炒锅烧热,放油,放入牛肉馅炒散;待牛肉馅炒成金黄色,放入郫县瓣同炒炒香出色下豆豉、蒜末、姜末、辣椒粉同炒至牛肉上色;
3.放入豆腐下肉汤煮3分钟,加酱油、蒜苗段、糖,用盐调味,再用湿淀粉勾芡三次后起锅,撒上花椒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