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汤萝卜鳜鱼 4 煲制时间:15分钟
【原料】鲜活鳜鱼1尾(约700克),胡萝卜100克,鲜牛奶1杯。
【调料】姜片、葱段各15克,米酒、精盐、味精、鸡精各1大匙,猪化油4小匙,香菜段20克。
【做法】
1将活鳜鱼摔昏,刮鳞、抠鳃,剖腹除去内脏,洗净血污,在其两侧剞上多个十字花刀,投入到沸水锅中烫约半分钟,捞在盛有冷水的盆内,洗去表面黏液和黑膜,用干净毛巾振干水分;胡萝卜去皮洗净切段。
2不锈钢炒锅置火上,添入适量清水,放姜片、葱段、米酒、猪化油和鳜鱼,待烧沸后打去浮沫,加胡萝卜炖约5分钟后,加鲜牛奶、精盐、味精、鸡精,续炖约5分钟至鱼肉刚熟且入味时,盛在汤盆内,撒香菜段即成。
【营养功效】
鳜鱼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对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来说,吃鳜鱼既能补虚,又不必担心消化困难。
健康优质的种苗是养殖成功的前提。去年鳜鱼驯化苗十分紧缺,受病害、天气、水质、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整体成活率不高。据了解,今年苗种呈现两极分化。品牌苗已经提前预定,供不应求。小规模鳜鱼苗驯化单位如雨后春笋,但大多也要到5月份才能有驯化苗。如果你也打算养殖饲料鳜,种苗获取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
外购已驯化好的种苗
优先选择品牌、口碑良好、种质优良的品种。如着急放苗,也应尽量选择管理规范、信誉度良好的苗场。
另外要留意鳜鱼苗吃料情况、规格整齐、驯化时间足够、活力状态良好,有无受伤、畸形、携带寄生虫等异常情况。要特别重视鳜鱼苗的病毒检测,重点检测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鳜蛙虹彩病毒(MRV)、神经坏死病毒(VNN)和弹状病毒(SCRV)。
(二)
自行驯化
要求配备足够的适口饵料鱼(无病毒、无虫害)在独立的塘内暂养,准备3亩左右的鱼塘且水质良好。目前鳜鱼驯化一般采用在鱼塘中架设小网箱的方式,放苗密度根据鱼的规格大小约1000尾/m3~2000尾/m3。
驯化流程大致为:先投喂活饵,正常摄食后,逐步过渡到投喂死的饵料鱼,聚群抢食状态良好后,再过渡到投喂添加了诱食剂的人工配合饲料,使鳜鱼的味感和视觉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
发现鱼苗个体不均匀以及大吃小现象要及时分筛。从活饵到人工配合饲料的整个驯食过程7-10天,驯化后巩固15天左右。
原本只吃活鱼活虾 现在鳜鱼不再“倔”了 申城团队攻克水产饲料最后堡垒这个春天,设立于广东湛江市东海岛的广东恒兴集团“863”研发基地内的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实验室里,研究生韩自豪从他精心养殖的一批鲜活鳜鱼中,随机抽出一尾放在秤上,“0.48千克”的数字映入眼帘。
经过不到半年的人工驯化以及人工饲料投喂,这批靠“驯化”+“饲料投喂”养殖出来的鳜鱼已达到了市场销售的规格,这标志着我国水产饲料中的最后一个堡垒——鳜鱼配合饲料已被攻克。
图说:鳜鱼肉质细嫩,为鱼中佳品 图来源/东方IC
鳜鱼美味 但食性很“倔”
鳜鱼因其美味被公认为是中国淡水中的四大名鱼之一。唐诗《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便是家喻户晓的名句。然而鳜鱼难养,难在其食性很“倔”——终生只进食活鱼活虾。如何让“倔”强的鳜鱼吃人工饲料,“驯化”可以说是这条路上更大的拦路虎。
“怎样能更大限度地提高驯化率,让鳜鱼能接受配合饲料的饲喂,是我们团队自2012年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发出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陈乃松教授告诉记者。
团队曾做了很多实验。若不投喂活鱼或活虾,只投放饲料,鳜鱼可不“买账”。没有活的食物,鱼儿们就开始自相残杀了——往往一批实验鱼到了第二天,就少了一半,再观察下去,就只剩下几条了。
“难就难在这里,它宁愿相互残杀,也不会吃你投喂的饲料。”那么把鱼儿们放得稀疏一点,彼此之间的距离隔得远一点儿,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实验证明,还是想错了。
图说:“863”研发基地内的鲜活鳜鱼
“饲料鳜鱼”还能美味如初
无数次实验,无数次摸索,团队逐渐掌握了一套“秘籍”。去年,团队成员张佳灿在研究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功驯化出100多万尾吃饲料的鳜鱼苗,挣到了他人生的之一桶金。
人工饲料养殖出来的鳜鱼还能像用传统活鱼饵料喂出来的鳜鱼一样美味吗?这是广大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已经有了‘虎背鲈鱼’的成功案例。”陈乃松自信地表示。浙江一家养殖企业采用陈乃松团队研发的大口黑鲈配合饲料养殖出“虎背鲈鱼”商品鱼,在某电商平台的销售已是风生水起,消费者的好评率高达99%以上。
1斤饲料养出1斤商品鱼
在传统的养殖中,鳜鱼要吃活鱼活虾。养一亩鳜鱼,就要养四亩的小鱼作为饵料。这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也是对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斤活鱼才能养出一斤的商品鳜鱼”,正是因为如此,鳜鱼价格一直降不下来。如今,该研究团队取得的技术突破,将推动该产业朝着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经济高效等方向高质量发展。
陈乃松仔细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用1斤的配合饲料,就能喂养出1斤的商品鳜鱼;原来生产一斤鳜鱼的饲料成本在18元左右,而采用配合饲料投喂鳜鱼,可把饲料成本降低至10元左右。
“饵料鱼塘往往水环境较差,易孳生一些致病菌而传染给鳜鱼,从而不仅增加了投放药物的成本,还引发药残等食品安全问题。”团队成员、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李松林补充说,“若用配合饲料养殖鳜鱼,病害大为减少,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
记者获悉,鳜鱼配合饲料的驯化率、生长速度、存活率和饲料成本等指标,均已满足了产业化生产的要求。
“水产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也是老百姓摄取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我们会不断以研发之智和科技之力培育来自水中的优质蛋白。”陈乃松说。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成功驯化的鳜鱼苗,都是这么驯化的!去年开始饲料鳜养殖逐渐火爆,技术也慢慢开始成熟,用人工配合饲料代替传统活饵养殖,能够大幅度降低养殖成本,节约养殖资源,但是想养人工投喂饲料,就必须经过一道驯化程序。
饲料养殖鳜鱼需要加装冲水设备, *** 鳜鱼集体摄食,可以加装一条管道,在管道上开几个小孔,用水泵加水从开孔处流出形成水流,使鳜鱼形成条件反射。因为鳜鱼在自然条件下吃活饵,不吃死鱼包括投喂的饲料,所以加冲水设备的目的是让饲料动起来,诱导鳜鱼吃饲料。
在冲水的条件下,能诱导鳜鱼游到水面上吃饵料鱼,等形成习惯后,逐步诱导鳜鱼吃焖死的饵料鱼。鳜鱼种投放当天即投喂饵料鱼,前3天投喂足量的全活饵料鱼,从第4天开始,逐渐减少投喂量,以驯化鳜鱼形成快速准确的摄食反应,此过程约需7天时间。此后可在投喂活饵料鱼中搭配10%死饵料鱼投喂,待鳜鱼浮上水面吃食时,再大量投喂。然后逐渐增加死饵料鱼的比例,直至全部投喂死饵为止。在鳜鱼能充分饱食死饵料鱼或鱼块之后,再逐步添加人工配合饲料,每天增加约10%,最后使之完全适应,整个驯食过程需20天。
在驯苗的过程中,尽量保证鱼苗充分摄食,避免出现自相残杀相互吞食的情况,而且在驯化过程中由于密度较大,可能出现损伤,及时做好消毒工作,在保证水质条件下,主要肝脏和肠道的保护,使用胆汁酸+幸福100,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文章转自“加州鲈鱼前沿”微信公众号。
鳜鱼夏花苗种的饵料投喂 ***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开口即食活鱼苗,饥饿时互相残食。因此,准确掌握鳜鱼苗开口摄食时间、选择好饵料鱼品种、及时供应适口饵料是鳜鱼苗培育成败的关键措施之一。
1.开食时间的确定
鳜鱼苗的器官分化发育与水温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水温23.5~25℃、24~26.5℃、26~29℃时,受精卵至鳜苗开食时问相隔分别为112~120小时、105~115小时和90~98小时。此时,鳜苗运动活泼,能够主动摄食。
2.开口饵料鱼的选择
鳜苗开口以前,由于卵黄囊的营养已基本消耗完,体质较弱,只有在短时间内摄食到饵料鱼,才能维持生命活动。但刚开食的鳜鱼苗本身很小,口裂也比较小,故作为鳜鱼的开口饵料,更好选用那些体长与鳜鱼差不多或比其更小的鱼苗,如团头鲂幼苗等。而刚出膜的花白鲢鱼苗个体较大,鳜鱼苗吞食较为困难,一般不宜选用。
在鱼苗培育生产中,把鳜鱼开口摄食到体长0.7厘米这阶段称为鳜苗开口期,一般时间为3~5天,宜选择体型扁长、游泳能力较弱的鲂、鳊、鲴、鲮等鱼苗为开口饵料,尤以刚脱膜8小时的活鱼苗为更佳,此时的饵料鱼易被鳜整尾吞食。如果投喂老口鱼苗,鳜苗只能利用饵料鱼尾部一小部分,剩余部分常挂在鳜苗嘴边上,不仅影响运动,而且容易在水体中腐烂、分解,恶化水质,甚至暴发鱼病。
鳜鱼苗开口期过后,对饵料鱼苗选择要求不高,只要适口即可。随着鳜鱼苗的发育生长,饵料鱼的规格要相应增大。
3.日粮
不同日龄的鳜苗种其日粮和适口饵料鱼规格是不一致的,刚开食的鳜鱼苗食量很小。每尾鳜鱼苗进食初期(2天内),日粮为2~3尾,进食缓慢;2~4日龄,日粮为4~5尾;5~8日龄,日粮为8~12尾;8~12日龄,日粮为10~16尾;14~15日龄,日粮为15~20尾,进食速度数量随鱼体长大而加快。
日粮是指一尾鳜鱼苗种每天摄食饵料鱼的尾数。不同时期鳜鱼苗种其适口饲料鱼的规格和日粮是不一致的。饱食的鳜鱼苗,腹部膨大,呈菱形,尾柄微弓,在流水情况下,靠在内壁静止不动或随水漂流;饥饿的鳜鱼苗身体扁平,在环道内散开觅食,据此,可判断饵料鱼是否充足。为此,从鳜鱼苗一开食起就抓好投喂,以适口的活饵料鱼为宜,促进其生长,以利提高成活率。
4.摄食方式
在鳜鱼夏花培育前期,可以清晰地看到鳜鱼是从尾部开始吞食饵料鱼的,常常是半条鱼含在嘴里,半条鱼露在嘴外。边吃边游边消化,最后把鱼头吐掉,有时还会看到饵料鱼的头挂在鳜鱼仔鱼鳃盖后的棘刺上,而这又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寄生虫,此时应注意,遇到这种情况不需用药物处理,过一段时间鱼头会自然脱落。
鳜鱼苗从尾部开始吞食饵料鱼,刚孵化出膜的仔鱼捕食饵料鱼主要靠触觉来进行,而细小饵料鱼的运动又主要是尾部的振动,故都是从尾部被鳜鱼苗吞食的。鳜鱼苗经7~10天培育后,体长、体重有了明显的增加,当鳜鱼苗全长达1.6厘米以上时,便具有成鱼外形,但尚未长出鳞片,其眼的功能和侧线系统逐步发育完善,对外界的反应日趋敏感,摄食方式也有较大的变化。此时的鳜鱼仔鱼就能同时依靠触觉和视觉来捕食饵料鱼,摄食方式发生变化,从开始吃饵料鱼尾部改为从头部开始吞食。这时就可投喂鲢、鳙的出膜鱼苗,但由于鳜鱼苗的发育规格不整齐,仍应投喂部分团头鲂或鲴鱼鱼苗等,供小规格的鳜鱼苗摄食,以达到均衡生长的要求。当鱼苗培育15天左右,体长1.3厘米的鳜鱼苗便开始对饵料鱼头部或侧部攻击。
(文章来源:水产E线 特此致谢)
在我国的江河流域里,栖息着大量的水生动物,品种和数量最多的当数野生鱼类。
而鱼主要区分有鳞鱼和无鳞鱼这两类,但无鳞和有鳞鱼的食性区很大,常见的有鳞鱼比如“四大家鱼”。
“四大家鱼”当中的鲢鳙鱼,是属于滤食性,而草鱼是草食性兼杂食性,青鱼则是典型的杂食性偏向肉食性鱼类。
掠食性鱼类
也有少部分的有鳞鱼,是纯肉食性鱼类,比如生活在长江里的鱤鱼,而无鳞鱼大多数都是属于肉食性。
生活在自然水域里的野生鱼类,主要是以摄食水蚯蚓、水生昆虫、螺、水草,以及藻类、浮游生物和钓鱼钓虾为食。
但鳜鱼却天生就是个倔脾气,与它肉质细嫩的身体恰恰相反,宁愿饿死也不吃死鱼,却反而胖的像“猪”。这是为什么?
天生的倔脾气——鳜鱼
- 鳜鱼是什么鱼?
鳜鱼,又称桂鱼、季花鱼、花鲫鱼和鳌花鱼等,是鮨科、鳜属的鱼类。鳜鱼鱼头和鱼尾部位,逐步向鱼身中间隆起,体型呈侧扁中间高。
鳜鱼嘴吻尖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或伸越眼后缘下方,下颌突出;鱼嘴张开时约与背部同高,上下颌骨嘴骨不均匀地长着细小而密的尖牙。
鳜鱼嘴角四周长满锋利的牙齿
鳜鱼身体长有多处棘刺,腮盖骨后侧边缘有锯齿般小刺,背鳍部位棘刺粗而长,腹股鳍前侧也长有棘刺(鳜鱼棘刺含有毒素)。
鳜鱼的颜色整体呈现棕黄色,鱼肚则是白色,并且全身分布着不规则的褐色斑块和花纹,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色点斑。
鳜鱼
- 哪里有鳜鱼?
鳜鱼是淡水鱼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淮河、珠江、钱塘江、南盘江、长江等水域。
其中也包括各大通江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骆马湖、巢湖、洪泽湖和大型的水库均有鳜鱼栖息,但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域难以生存。
近几年,随着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大,野生鳜鱼的数量相比以往明显增多,每年雨季到来时,甚至一些小河沟里都能钓到鳜鱼。
鄱阳湖
- 鳜鱼吃什么?
在淡水鱼种当中,鳜鱼虽然排不进前几名,但它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吃货”,那是一丝都不能含糊,必须要讲究“鲜、活”两个字。
鳜鱼的一生,不是在吃鱼就是在吃鱼的路上,为了捕捉活鱼吃四处到游动,甚至整天都在追逐猎物,往往要耗尽体力也未必能吃饱。
鳜鱼是凶猛的掠食性鱼类,除了刚孵化没多久的鳜鱼苗,会捕食一些体型较小的糠虾、鱼苗和之一阶段的蝌蚪等。
当体长接近2厘米左右时的鳜鱼苗,是以小鲫鱼、小白条、小鳑鲏、趴地虎、麦穗鱼、泥鳅、黄鳝和河虾等小体型鱼类为主要掠食对象。
长到10厘米以上的鳜鱼,此时它的食性会发生变化,会掠食鲢鳙、鲤鱼、草鱼等中小型体型鱼种,体型越大的鳜鱼,捕食对象鱼也会越大。
鳜鱼捕食同类
- 鳜鱼的脾气有多倔犟?
像鲶鱼、翘嘴、昂刺等肉食性鱼类,它们是既捕食鱼虾,同时也吃死鱼、死虾、水蚯蚓,以及其它的水生昆虫等食物,鳜鱼与它们截然不同。
鳜鱼虽然是典型凶猛的掠食性鱼类,但鳜鱼从来不吃死的食物,即便是送到嘴边的荤食,宁愿饿死,鳜鱼也绝不吃一口!
鳜鱼的倔脾气与生俱来,哪怕是在食物严重匮乏的环境下,甚至出现同类相互吞噬情况,鳜鱼也不会开口。
越吃越胖,肥的像“猪”
在我们印象当中,鳜鱼是属于中小体型鱼类,体重在1~2斤重左右,事实上鳜鱼是属于大体型鱼类,更大能长到一米多长!
今年上半年,有位浙江钓鱼人,在千岛湖里钓获一条,体长超过一米、重50多斤的巨型鳜鱼,肥的像“猪”!很多网友都表示,之一次见这么大的鳜鱼。
这条大鳜鱼,想必很多人都没见过,肥的像一头“小猪”
那么,为什么说鳜鱼越吃越胖,看起来肥的像“猪”呢?
- 鳜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是多少?
鳜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是15~32℃,冬季水温0℃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越冬,即便是寒冷的北方,水面结上厚厚的冰层,也不会出现冻死的现象。
根据水生动物学者研究发现,鳜鱼生长最快的阶段,水温是在10~25℃之间。水温越高,鳜鱼也会变得越活越,摄食量也会增加,而且是越吃越多。
猪,给我们的印象是吃得多,肥头大耳猪肚子,然而鳜鱼也有“猪肚子”。
因为鳜鱼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会比很多掠食性鱼类还要贪吃,甚至能将自己的肚子,吃撑的像个皮球还在捕食。
- 鳜鱼是如何捕食的?
鳜鱼是底栖鱼类,喜欢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的底层,尤其是靠近水体中有乱石、桥墩、木桩、洞穴、低洼、枯死的灌木和水草密集,且水质清澈污染的环境下。
鳜鱼的习性是昼伏夜出。鳜鱼在白天通常是伏击捕食,喜欢藏匿在乱石结构附近,等待小鱼、小虾游过此地时,会突然袭击将它们一口吞下。
夜间的捕食方式与白天相反。夜间鳜鱼会游出障碍和石缝之间,主动寻找小鱼、小虾追逐捕食,直至天亮以后再次藏匿与结构之中。
延伸阅读:野生鳜鱼如何钓?
自古以来,鳜鱼都被视为上等的美味佳肴,常出现在高档的酒会宴请和婚庆喜宴上,一般寻常百姓家庭,一年也吃不上几回。
野生鳜鱼的价格偏高,一斤售价约60~80元之间,若是鳜鱼中的精品斑鳜,售价超过180元一斤,发达地区则价格会更高一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的江河、湖泊之中,也栖息了不少鳜鱼,所以只要学会了钓鳜鱼的 *** ,何愁没有鳜鱼吃!
斑鳜
- 钓鳜鱼的钓具
从目前钓鳜鱼的 *** 来看,更好的钓法是路亚这种垂钓方式。
选择一根ML~M调性的路亚竿,枪柄竿或直柄竿都可以,需要注意枪柄竿是配水滴轮,而直柄竿则配纺车轮。
钓鳜鱼的钓线一般不用太粗,使用0.8~1.2号的PE线即可,但建议需要打上2.5~4号前导线,这样有便于提高鱼线的抗磨损。
枪柄竿水滴轮路亚竿
钓鳜鱼的鱼钩有很多种,但最常用的是铅头钩或者是曲柄钩,这两种各有各的优势。在水底结构较为复杂时,铅头钩很容易挂底,但一旦鳜鱼咬饵刺鱼精准,且不易脱钩跑鱼。
相反,曲柄钩在结构区虽然不易挂底,但鳜鱼咬饵触感不强,且刺鱼时容易脱钩跑鱼。
野钓鳜鱼的钓饵没有太多讲究,主要是T尾和卷尾这两种软体假饵。我个人认为,在水流较大时选择T尾,水流较小时使用卷尾,增加水流提高鳜鱼的识别度和感知力。
铅头钩钓获的鳜鱼
- 钓鳜鱼的位置选择
钓鳜鱼的钓位是更好选择的,根据鳜鱼喜欢藏匿于结构区的原则,选择高架桥下面,水底下有乱石结构区,埋设在水中的桥墩附近,以及水闸、出水口。
如果是在没有结构的水库垂钓鳜鱼,那就要寻找靠近山体陡峭的岩壁下;如果是一些既没有乱石结构和崖壁的河流,这种环境就要选找河流的土坎。
鳜鱼喜欢躲在石头附近
- 钓鳜鱼的手法
钓鳜鱼最关键的是操作鱼竿和鱼线的手法。前面说到鳜鱼是底栖鱼类,所以钓饵一定要接触水底,才是能钓到鳜鱼的前提。
将钓饵抛出,等待鱼钩到达水底后,再将多余的线收紧,而后每次轻抬鱼竿竿稍约8~15厘米,在下落时要保持线的能触感灵敏,鱼钩再次落地自己会感觉到就可以了。
当鳜鱼咬钩时,会明显感觉到竿尖传来的撞击感,此时要迅速抬鱼竿刺鱼,如果是用曲柄钩,刺鱼的力度还要大一些,以防没刺穿而脱钩。
还有一种钓鳜鱼的 *** 叫漂铅,这种一般用于水流较大的环境下,将鱼钩抛出去后一直放线,每次太竿时在放线,用手指压住线杯。
鳜鱼咬钩时,虽然触感虽然不是很强烈,但老钓手还是很容易辨别出来的。
这种 *** 在急流钓鳜鱼效果非常好,但新手需要多加练习。
最后,你看过的鳜鱼更大有多大?鳜鱼能长到100斤吗?
黄河钓出新鱼种:食性凶猛易上钩,网友却担心会泛滥?阅文之前,温馨提示:快乐出钓,安全之一;文明作钓,爱惜环境;为娱而钓,幼鱼放流!
最近黄河河南、山东段的钓友,在黄河及支流作钓时,钓到了新鲜的鱼种,一种多年来从没钓到过的新鱼类。
钓友们钓到了什么新鱼类
据河南一位钓友称,虽然他用的饵料是钓鲤鱼的,但当之一次钓到这种鱼时,从鱼嘴里竟然吐出了一些小鱼的碎渣,因此可以判定是一种肉食性鱼类。
当钓到后,在水面看鱼的样子,这位钓友认为它是鲈鱼,但上岸后,看嘴中的牙和尖长的头部、修长的体型,又感觉它和鲈鱼不太一样,于是这位钓友又怀疑它是狗鱼。
无独有偶,除了黄河河南段的钓友,黄河山东段的钓友也钓到了这种鱼。
山东的钓友,除了在黄河中钓到这种鱼,在其它一些水域中也有钓到过的传闻,就连我的家乡临沂市也有钓友钓到过,不过我是没见过,也没钓到过。
据我们临沂钓友祁先生介绍,他是在一个废弃的养殖塘作钓时,钓到了几条奇怪的新鱼种。
“几条鱼的个体都不大,看起来像鳜鱼,但身子又窄又细,鱼头比鳜鱼尖长,嘴里有牙,和我们平常钓的鳜鱼不大一样”,祁先生介绍说。
看到鱼的图片,很多网友也留下了对鱼名的猜测,有人认为它就是一种鳜鱼,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鲈鱼,还有人认为它是生活在高寒地带的白斑狗鱼变异了。
出于好奇心,看到图片后,我特意在网上搜了一下鳜鱼、鲈鱼、狗鱼的所有品种,发现都不是!
这种鱼叫梭鲈,因牙齿尖长俗称牙鱼、小狗鱼,属鲈形目鲈科梭鲈属,主要分布在咸海、黑海、里海、波罗的海等水系的河流、湖泊。60年代初期,由中亚扩散到我们国家,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河水系、额尔齐斯河水系。
虽然梭鲈在60年代初期,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小,但因其营养丰富、刺少肉嫩、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在我国很多省市,已开始出现大规模投放养殖的苗头。同时,这种鱼适应能力强,几乎全国各地都能经济养殖!
梭鲈的习性可能让黄河成路亚“天堂”
看梭鲈的俗称牙鱼、小狗鱼,我们就可以猜到它是一种凶猛的掠食性鱼类,而凶猛的掠食性鱼类,又正是路亚钓友作钓时的主要目标鱼。
一、梭鲈的生存条件
梭鲈虽然属冷水性鱼类,但它的适应能力强,可适应水温的范围在0℃至33℃,而它生长的更佳温度是12℃至18℃。无论是它适应的水温范围,还是更佳生长温度,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实现,也就是说大部分地区都适合它生存,都可以养殖。
二、梭鲈的主要食物
梭鲈为淡水或咸淡水肉食性鱼类中的中型鱼,成鱼体长可达50厘米至130厘米,体重大约在8千克至12千克,更大可超20千克。
鱼苗期主要以轮虫、无节幼虫等水生虫类为食,生长过程中会慢慢转向,转向以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为食,例如水蚯蚓、红虫、大型蚤类等。
梭鲈长到2.5厘米以上时,便可捕食其它小鱼虾的幼苗,饥饿状态下可掠食自身体长三分之二的鱼苗,如果食物匮乏时,还会自相残杀,捕食同类中较弱小的个体。
三、梭鲈的生活习性
梭鲈虽然是肉食性掠食鱼类,但它们不同于常见的鲶鱼、黑鱼,它们喜群居生存,有群游的生活习性。
另外,梭鲈的生活水层也较广,虽然属中下层鱼类,喜欢藏在深水区活动,但是也可以在水的中上层、上层生活。另外,它们还会跟随水域水位的变化,改变自身生活、觅食的水层,生活、觅食的水层范围跳跃度较大。
平常喜欢藏于沙质且略平整的水底,觅食时喜到水流较平缓,水中有障碍物的地方,例如水中有树木、乱石、桥墩的附近;水底的沟坎交界处,有时也会游至近岸水草处觅食、藏身。
四、梭鲈的觅食习惯
在自然水域中,梭鲈属于中下层鱼类,喜欢在深水区的平稳水层中活动。此外,和大多数掠食性鱼类一样,梭鲈也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喜欢在傍晚或夜间出来觅食。另外,它们虽属凶猛的肉食性掠食鱼类,但觅食时的警惕性较高,稍微遇到外界惊扰,便会迅速逃回深水区的水底。
梭鲈在觅食时,动作迅速凶猛,常以先咬死猎物为目标。据说在作钓中,它常能给铅头钩、软饵留下咬痕!
通过以上4点,我们可以对梭鲈的习性有一个简单了解。根据梭鲈的这些习惯、习性,钓友们可以发现,它们是一种不错的路亚目标鱼!
如果它们在黄河中的种群繁殖起来,成鱼的数量多一些,那么黄河有可能变成钓鱼人的路亚“天堂”。
梭鲈在我国会不会泛滥
上面说到梭鲈为中型肉食性掠食鱼类,并且属于外来引进鱼种,所以它们在我国的自然水域中,很少有天敌存在。
另外,梭鲈成熟时间短、繁殖快,生长迅速,并且对繁殖水温要求较低!一般3龄鱼即可成熟产卵,在广东等温度高的水域,1龄鱼即可成熟产卵。
繁殖水温下限在7℃左右,上限在20℃左右,最适宜产卵的水温在12℃至18℃之间。
虽是一次性产卵鱼类,但一次产卵量较高,单尾重2至3公斤的梭鲈,单次怀卵量为30万至40万枚!另外,它们的生长也较迅速,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在广东地区一年大约可长至1公斤。
原本养殖的梭鲈,却在河南、山东,甚至一些其它自然水域中钓到,这让一些关心生态平衡的网友不免有些担心。担心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罗非鱼,下一个清道夫!担心这种引进的外来鱼种,会不会在黄河,甚至全国泛滥成灾?
当然,网友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毕竟,梭鲈除了适应能力强、繁殖快、生长迅速,在我国的水域中也少有天敌!一旦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其种群扩散的速度会很快,甚至超过罗非鱼、清道夫。
不过,大部分网友对些表示并不担心,甚至一些钓友正在打听钓点,表示“我的路亚竿已饥渴难耐”。
为什么大部分网友,不担心梭鲈会泛滥成灾呢?
这主要是我们的美食及梭鲈本身,让它很难有泛滥成灾的机会!
说到美食,我一直坚信我们国家的美食是更好的!说到“吃货”,我也一直相信我们的“吃货”是最会吃的,是永远站在“美食链”最顶端的存在。
可能有网友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罗非鱼、清道夫还在南方一些地区泛滥成灾呢?
其实,南方一些地区泛滥成灾的罗非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罗非,而是一种俗称“指甲非”的小罗非鱼。它们成不大也不好吃,所以几乎无人食用!
至于清道夫,除了名字难听、长相难看,还和它的生存环境、觅食习惯、食物,本身肉少难处理且不好吃有关,导致它被人嫌弃,无人食用。
反观梭鲈,本身属肉食性掠食鱼类,对生存水质有一定要求。同时肉嫩刺少,营养价值极高,蛋白质含量超过20.53%,比名贵鱼种鳜鱼都要高,食用效果明显好于鳜鱼!另外5种致鲜氨基酸含量也高于虹鳟鱼,有“淡水鱼王”的美称。
另外,人工养殖的梭鲈,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较高,因地区不同,在几十元每斤到近百元每斤之间!
试问这样好吃且名贵的梭鲈,我们能让它泛滥成灾吗?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关于黄河钓到新鱼种——梭鲈,以及梭鲈的习性,能否在我们国家泛滥的问题,就与大家聊到这儿。
最后,在此呼吁钓友们:小鱼、母鱼、籽鱼请放流!如需带走,仅取一餐便足矣!为以后有鱼可钓,切不可多贪!
我是大王的钓鱼日记,原创手写不易!如果您看完觉得有点意思,烦请加个关注。更多更好的钓鱼问题及视频,期待与您探讨分享!
饲料鳜乱象显露,究竟能不能养?产业越暴利,乱象越显露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有提醒:入行前,一定要全面地、详细地、准确地了解清楚这条鱼再去养殖!首先,鳜鱼天生“娇贵”,不仅是近年来才火起来的“饲料鳜”难养殖,传统“鱼仔鳜”的养殖难度也一样大,对比其他养殖品种,鳜鱼养殖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曾有人调侃道:“养饲料鳜比带孩子都要难!”其次,因为是新兴的养殖模式,而且养殖利润相当可观,吸引了不少内、外行人士加入进来想分一杯羹,但因驯化难度较大,个别苗场显露出了部分乱象,据部分饲料鳜养殖从业者反馈:
1、以假乱真,售卖驯化天数少或未曾驯化过的鳜鱼苗,以养殖户过塘操作不当造成鳜鱼苗应激从而导致闭口等理由推脱责任。
2、真假混卖,今年十公分驯化苗更高报价7.5元/尾,成本约在4-5.5元/尾不等,而十公分正常鳜鱼苗的成本不到1元/尾,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个别苗场可能会在驯化苗中参入未驯化过的鳜鱼苗一同售卖。
3、“未戒奶”苗,个别苗场在驯化过程中发现部分鳜鱼苗吃料情况不佳,而且筛选困难较大,筛选过程中鱼苗也容易应激而死,为了避免造成过多损失,故在整个驯化过程中将鱼仔和饲料混合投喂,以致于整批鳜鱼苗都未完全驯化成功,业内称“未戒奶”苗。
4、带毒苗,驯化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关的生物防控措施从而导致病毒入侵,出售前又未经病毒检测或检测不到位,对于病毒还未爆发的鱼苗来说,经过长途运输以及过塘、定塘等处理后容易应激造成体质下降,病毒也会在这个时候爆发,严重者全塘覆没。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售卖的驯化鳜鱼苗中,能够达到一定标准、可以称之为好苗的比例仅20%,但并非说其它的苗就是差苗,只是需要我们更为用心地去“照顾”,比如规格不整齐的就需要在后续的养殖过程中再进行分筛等。
综上,可以看出苗种的成本并不低,从以往养殖成功的案例中可以了解到苗种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在选苗的环节上更不能马虎,首先可以选择有口碑、有销量的苗场;其次,有条件的可以到苗场实地了解情况;最后,出鱼前还需做好相关的病毒检测工作。总之,尽可能地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吃货指南之鳜鱼应该怎么吃才健康?快来一起看看吧鳜鱼又名桂鱼、桂花鱼,它是我国常见的鱼种之一。在古代的时候,就被列为了名贵的鱼类。从汉代至今2000多年,中国人的餐桌从来没有离开过它。鳜鱼鲜美我们都知道,可是一道佳肴,只是味美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吃得好,还要考虑如何才能吃得健康,那么鳜鱼怎么吃才是最健康的呢?
1.烹饪必须得当
和其他的淡水鱼一样,桂鱼身上也会有很多的寄生虫和致病菌,是不适宜生吃和半熟食用的。在家中烹饪鳜鱼的时候,要确保鱼肉和鱼皮能够轻易分开,但是肉质鲜嫩的状态,乳白色,没有任何的半透明迹象,这种时候才是完全的煮熟。如果使用了未经煮熟的鱼,很可能就会导致寄生虫的感染。
烹饪除了要以全熟为目的之外,很多家庭喜欢做油炸桂鱼,但是,一定要切记不能过度的油炸!高温的油会使鱼的汞含量上升,并且如果搭配高脂肪、高热量的酱料或者其他食物来食用的话,对于健康就没有什么帮助。
2.这些人更好不要吃
无论哪一种食物都有不适宜食用的人群,如果身体长期患有哮喘、咳血等病的病人,或者是身体属于寒湿偏盛的体质,就不宜食用鳜鱼。因为鳜鱼长期生活在淡水里面,鱼肉的也是属于偏于寒凉的,如果身体久寒久湿,食用之后反而会对身体健康有损。
除此之外,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以及结核疾病和痛风疾病等的患者,都应该尽量避免食用鳜鱼。
3.食物搭配禁忌
生活中有很多食材是应尽量不要以与桂鱼搭配在一起食用的,比如说毛豆、枣、西红柿、山楂等。譬如,如果和山楂一起食用的话,很容易会导致人出现腹痛、恶心甚至呕吐等症状。而和红枣一起搭配食用,很容易导致人的消化不良。
【本图文由“轩辕岛”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荷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