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江南北,没有哪一家餐桌以马肉、骡子肉为食材,可能旧社会偶有存在,“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说法,吃过的朋友都知道,驴肉浑身都是宝,驴肉火烧、驴板肠等等,口感细腻,口感独特,鲜香可口,从来不塞牙,成为了多地的代表性小吃,很受消费者的青睐,吃一次就念念不忘,农村的俗语,老人们都知道,“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到底啥意思呢?
驴肉香
提到驴肉最熟悉不过了,在河北的保定,走在熙攘的大街上,早餐来个驴肉火烧,再配一碗驴肉汤,嘿!老保定的滋味,就好这一口,吃完都赞不绝口,回味无穷。
还有山东的的宁津,从驴头到驴尾,样样皆全,经过30多味卤煮的驴肉,肉质细嫩,越嚼越香,有凉菜也有热菜,全驴宴名副其实。
除此之外,还有多地加工驴肉熟食,随着销量的增加,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为什么驴肉如此受欢迎,而同样作为家禽的马肉和骡子肉,却那么不受欢迎呢?
爷爷曾对我说过,在旧社会的时候,哪有什么肉吃,连生病的猪肉都舍不得丢掉,马肉虽然味难吃,但勉强也可以,唯独是骡子肉太难吃,直接扔了都没人要。
马肉臭
马肉虽然不好吃,但用“臭”来形容,多少有点夸张的意思,马肉的肉质粗,没有驴肉的细腻,假如厨艺上欠火候,那就显得更难吃了,马肉煮熟后的颜色偏红,脂肪偏少,口感太差,有一种类似膻味的东西。
马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比较高,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寓意,从古至今,人们就没有吃马肉和骡子肉的习惯,马要上战场打仗,怎么能吃自己的“伙伴”呢。
在古代马的作用,不可小窥,除了辛苦劳作,还有上战场打仗,在许多电视剧中,也得到了印证,都是切几斤熟牛肉,来一壶好酒,从来就没说吃马肉、骡子肉的,久而久之,习惯没养成,再一个原因就是确实“不好吃”。
打死不吃骡子肉
骡子是马和驴杂交而来,它其实和马肉一样,没有养成被食用的习惯,还有一点重要的是,骡子没有生育习惯,多少让人有点心理阴影,就像孕妇害怕兔唇,不吃兔子肉一样,有些出于忌讳的意思。
骡子的染色体无法正常分裂,寿命短,没有生育能力,而且作为“杂种”,有种被世俗“看不起”,另外还有猪肉、牛肉、羊肉可以选择,根本不屑于吃骡子。
骡子肉质粗硬,口味偏酸,与细腻美味,根本搭不上边,脾胃消化不好的人,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加上它是杂交品种,也不能进行繁殖,自然也就被人们排斥了。
简单的几句话,说明了动物肉的鲜美程度,首先是驴肉,其次是马肉,最后是骡子肉,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有的地方还认为,骡子肉比驴肉好吃,而有的地方却打死也不吃骡子肉。
「吃在大连」马肉刺身,一点膻味都没有,肉质细腻柔软给人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晚上约朋友去喝酒,
吃点份量合宜的下酒菜,
从气氛到味道都尽显“适宜”二字。
深藏日式的浪漫与温柔~亮马日本料理
又是一家超级温馨的日料,
木质装饰简单质朴
吃饭都会觉得安静~
「蓝旗金枪鱼」
可以说是“刺身届的劳斯莱斯”
品质真的很不错 粉红色红嘟嘟
腹部的肉质油脂丰厚 入口即化
肉质细嫩 鲜美无比~
「海胆」
对海胆的迷恋真的是愈来愈深
海胆很新鲜
如奶油般的质地 鲜甜细滑
那种舌尖触碰到的神奇口感
和味蕾上涌动的美妙滋味真的难以言喻
「马肉拼盘」
这是我第二次吃马肉刺身~
实际在日本 马肉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一点膻味都没有
它的肉质会更加细腻柔软
可以尝试一下
「铁板山药」
因为特别喜欢吃山药
所以点了铁板山药泥
上面铺的一层木鱼花
加上下面一层软糯的山药泥
口感也很好。
地址:大连市中山区绥德街14号5单元1层1号韩亚银行对面
图文来源:点评@地瓜兔 分享“ 不评也不赞,瘦得比较慢!”
农村俗语“臭马肉香驴肉,宁死不吃骡子肉”,是什么意思虽然现在在农村很少能看到马、驴和骡子,但是在以前农村这三种牲畜还是很常见的,它们既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干农活的得力助手。在农村关于马、驴和骡子的俗语有很多,比如“臭马肉香驴肉,宁死不吃骡子肉”,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臭马肉
小时候吃过一次马肉,也是仅有的一次,是邻居家的爷爷给我们的,他们家的小马驹因为生病病死了,就分给我们家一些,可能是那个年代吃肉的吃的少,反正是记着马肉很香。其实人们之所以说马肉是臭的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成年的马经常走很远的路,所以肉质会很柴,口感不好,很难嚼烂,我之所以记忆中的吃的马肉很香是因为那次吃的是幼马肉,因为还未出过远门,所以肉质会比较嫩。二是因为马在以前是很昂贵的,谁家有匹马就相当于现在的小汽车,普通人家买猪肉都买不起,怎么会杀马来吃肉呢。所以人们便用臭马肉告诉小孩子们,马肉不好吃,别惦记吃马肉了。
香驴肉
说到驴肉,相信很多人之一个想到的就是保定的驴肉火烧,前些年去保定出差,有幸吃到正宗的驴肉火烧,很多年过去了还心心念念那个味道。“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驴肉的美味。人们之所以说香驴肉是有两个原因,一是驴肉的却是很香,在以前村子里养驴有很多,驴除了肉可以吃以外,驴皮还可以 *** 成阿胶,所以养了几年的驴在干不动活以后,人们便会把驴皮卖掉,驴肉留着自己吃。二是因为和驴的脾气有关系,我们通常会用“倔驴”来形容一个人很倔,驴在干农活的时候经常会尥蹶子,再加上以前农村驴很多,所以在驴不好好干活的时候,人们便会一气之下将驴杀掉吃肉。
宁死不吃骡子肉
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它既有马的力气,又有驴的韧性,所以是农民最喜爱的牲畜之一,但是骡子是不能交配没有后代的。人们之所以会说”宁死不吃骡子肉“虽然有点夸张,其实是因为骡子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再加上骡子的寿命很长,有三十年之久,人们怎么会舍得把吃草又少,干活又多的骡子杀掉吃肉呢。所以人们才有”宁死不吃骡子肉“的说法,其实就是因为人们舍不得吃掉骡子。
现在在农村马、驴和骡子很少见,尤其是马和骡子,因为现在种地全都是机械化,根本没有马和骡子的用武之地,驴因为是 *** 中药阿胶的重要动物,所以现在有很多大规模养殖驴的养殖场,农户养殖驴的也很少见了。
?导读:古人吃肉讲究“驴肉香马肉臭,饿死不吃骡子肉”,骡子肉很难吃?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了。只要自己想吃的美食,一般在饭店里都能吃到。就拿肉类来说,现在肉的品种非常丰富,不仅有常见的鸡鸭鱼肉,还有价格偏贵一点的牛羊肉等,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还能随意挑选各种海鲜来吃。
虽然猪肉一直都是我国食用频率更高的肉类,但是在去年猪价大涨以后,更多的人选择吃鸡鸭肉,或者是牛羊肉了。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猪肉的价格虚高,与其30几块钱一斤买猪肉吃,还不如购买价格高一点的牛羊等肉类吃。不过在民间关于吃肉,古人是很有讲究的,其中还总结成为了一句经典俗语:“骡肉香马肉臭,饿死不吃骡子肉”。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何不吃骡子肉呢?
我们先来看看前半句“驴肉香马肉臭”。关于驴肉,一直民间评价是相当高的,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句农谚,把驴肉和龙肉相提并论,可见其好吃程度。关于驴肉的赞美之词实在太多了,在很多地方也有驴肉为特色的美食,深受各地人的喜爱,像驴肉火烧更是国内外都很有名气。笔者也吃过几次驴肉,平心而论它却确实要比大多数的肉类更加美味,而且驴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生物价值特高的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猪肉、牛肉。所以关于驴肉,这里笔者就不多介绍了。
再来看看“马肉臭”,说句实在话,马肉并不是臭,而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马肉很柴,吃起来口感很一般。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马是行军打仗用的,并且普通的老百姓是养不起马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买得起马。而马都是很擅长奔跑,并且耐力很好,能适应长途运输,原因是马的肌肉很发达,基本没什么肥肉,所以马肉吃起来就很柴。再加上当时老百姓是不能随意养马的,更不能随意屠宰马匹的,所以基本上很少有人吃马肉,说马肉臭,多少有点以讹传讹。
最后来看看为什么“饿死不吃骡子肉”。骡子其实是一种新物种,它是由马和驴杂交而生出来的动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骡子遗传了驴和马的优势。骡子的个头比驴大,但是比马小。可是却耐力很足,也比较好驯服。并且基本没什么病害,寿命还很长,一般能活几十年,所以在当时很多的农民都会养骡子,用它当运输工具,或者是帮着干一些农活。
而古人提饿死不吃骡子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之一个骡子是不能生育的,古人搞不清楚它的原因,担心吃了骡子肉,也会受到影响而无法生育。
第二个是骡子的寿命很长,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很高,一养就是几十年。这样的动物养了这么多年,肉根本就不好吃,要比马肉更难吃得多。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不忍心吃骡子。老百姓养骡子,一养就几十年,早就当成了家中的一员了,对它是有感情的。就像现在很多人养狗,养了十几年死掉了,也是舍不得吃的,这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在今天,这句话过时了。在有些地方不仅吃马肉,而且现在骡子肉也很吃香,有些餐厅主打菜就是骡子肉。毕竟现在养骡子不是为了干活,而是为了卖钱,或者是吃肉。饲养时间短,吃起来口感还是可以的。各位朋友们,以上三种肉,你们吃过哪些呢?你们又是如何看待古人所说的驴肉香马肉臭饿死不吃骡子肉这件事情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农村老人常说:“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你怎么看?走遍大江南北,没有哪一家餐桌以马肉、骡子肉为食材,可能旧社会偶有存在,“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说法,吃过的朋友都知道,驴肉浑身都是宝,驴肉火烧、驴板肠等等,口感细腻,口感独特,鲜香可口,从来不塞牙,成为了多地的代表性小吃,很受消费者的青睐,吃一次就念念不忘,农村的俗语,老人们都知道,“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到底啥意思呢?
驴肉香
提到驴肉最熟悉不过了,在河北的保定,走在熙攘的大街上,早餐来个驴肉火烧,再配一碗驴肉汤,嘿!老保定的滋味,就好这一口,吃完都赞不绝口,回味无穷。
还有山东的的宁津,从驴头到驴尾,样样皆全,经过30多味卤煮的驴肉,肉质细嫩,越嚼越香,有凉菜也有热菜,全驴宴名副其实。
除此之外,还有多地加工驴肉熟食,随着销量的增加,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为什么驴肉如此受欢迎,而同样作为家禽的马肉和骡子肉,却那么不受欢迎呢?
爷爷曾对我说过,在旧社会的时候,哪有什么肉吃,连生病的猪肉都舍不得丢掉,马肉虽然味难吃,但勉强也可以,唯独是骡子肉太难吃,直接扔了都没人要。
马肉臭
马肉虽然不好吃,但用“臭”来形容,多少有点夸张的意思,马肉的肉质粗,没有驴肉的细腻,假如厨艺上欠火候,那就显得更难吃了,马肉煮熟后的颜色偏红,脂肪偏少,口感太差,有一种类似膻味的东西。
马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比较高,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寓意,从古至今,人们就没有吃马肉和骡子肉的习惯,马要上战场打仗,怎么能吃自己的“伙伴”呢。
在古代马的作用,不可小窥,除了辛苦劳作,还有上战场打仗,在许多电视剧中,也得到了印证,都是切几斤熟牛肉,来一壶好酒,从来就没说吃马肉、骡子肉的,久而久之,习惯没养成,再一个原因就是确实“不好吃”。
打死不吃骡子肉
骡子是马和驴杂交而来,它其实和马肉一样,没有养成被食用的习惯,还有一点重要的是,骡子没有生育习惯,多少让人有点心理阴影,就像孕妇害怕兔唇,不吃兔子肉一样,有些出于忌讳的意思。
骡子的染色体无法正常分裂,寿命短,没有生育能力,而且作为“杂种”,有种被世俗“看不起”,另外还有猪肉、牛肉、羊肉可以选择,根本不屑于吃骡子。
骡子肉质粗硬,口味偏酸,与细腻美味,根本搭不上边,脾胃消化不好的人,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加上它是杂交品种,也不能进行繁殖,自然也就被人们排斥了。
简单的几句话,说明了动物肉的鲜美程度,首先是驴肉,其次是马肉,最后是骡子肉,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有的地方还认为,骡子肉比驴肉好吃,而有的地方却打死也不吃骡子肉。
营养更加丰富的马肉:为什么不像牛羊肉那样受欢迎呢?风乍起,吹皱一池卤水,一年一度的夏季美食汇又到了,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应接不暇。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没有一种动物能活着逃出吃货们的胃。在我大天朝,吃货们号称没有什么东西是他们不敢吃,即使是可怕的虫子,也能变成无上的美味。但就是有一种美食,被人们间歇性遗忘,它就是哈萨克斯坦族的传统美食,马肉。
Tips:马肉脂肪的质量优于牛、羊、猪的脂肪,马肉脂肪近似于植物油,其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可溶解掉胆固醇,使其不能在血管壁上沉积,对预防动脉硬化有特殊作用。
马肉,肉质鲜嫩,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堪称肉中人参果。但是马肉却不大众所接受,在百度上还有许多人问马肉能不能吃?是什么导致营养价值极高的马肉,不受吃货们的喜爱呢?今天我们就从文化历史、经济价值、味道等3个方面来剖析马肉为什么不受欢迎。
马的文化历史
马肉出在马身上,说起马肉那就绕不过马。我国马文化历史悠久,从出土的文物来看4000多年前的先人们就开始驯化饲养马匹。到夏商周时期,人们从渔猎采集式的部族转变成有建制有法律的国家。这一时期,农业发展迅速,畜牧业兴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家禽基本都是在这一时期驯养而成。马,以其独特的作用在古代人的战争、交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
Tips: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诗经》中,有关于马的诗句层出不穷,“戎车既驾,四牡业业”、“虽无与之,路车乘马”等都描写在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古代的君王,喜好田猎,马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传说周穆王拜访西王母时就是坐在8匹千里马拉的马车中穿越半个中国抵达西王母国。由马延伸出来的射御之术成为“六礼”之一,是当代贵族儒士必修的课程之一。
因为马在战争中的作用,从商周时期国家就制定了关于马的一系列政策,称之为马政。《周礼·夏官》中详细记载了周朝的马政。从相马、牧马、马苑等层层细分,各有所司,形成十分严密的管理体系。在周朝以后,历代也都设有太仆寺等机构来专职养马。
Tips:通过化石研究已经证实,马属动物的祖先—始新马出现于5500万年前的北美,其身体如同狐狸样大小,以多汁嫩叶为食,前足有四指,后足有三趾。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马在畜牧中的地位更上一层楼,骑兵的出世更是我国战争史的一大转折。马,奔跑速度快,一日可行百里,说文中马意为“怒也,武也”。 在战争中人骑在马上,拥有快速奔袭、灵活机动、来无影去无踪的特点,常常能够利用这种特点出其不意、扭转战局。
汉朝时,因白登山之围,匈奴成为国家更大的敌人。直到汉武帝时期,将星霍去病横空出世,他善于运用骑兵,快速机动、长途奔袭,用5万骑兵对阵匈奴几十万兵力,以少胜多,将匈奴赶出漠北,在他们神山狼居胥山进行封禅。此外,汉朝时期为了夺取“天马”(汗血宝马)的天马之战,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对大宛作战,直到大宛承诺每年向汉朝进攻两匹天马为止。
马,因为在战争中的地位成为战略物资后,国家规定无故杀马要被判处极刑。因为马在古代是稀缺物质,平常百姓都看不见马,只有达官贵族和一些养马户才有马,所以基本没有吃马肉的历史基础。
在古代,交通工具匮乏,马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的小汽车,是出行的必备工具。在战争中淘汰下来的老马、驽马一般都会被商人和比较富裕的百姓买回去当做出行的工具。因为有马,人们才能建立起传递消息的驿站。我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八百加急、五百里加急等画面都是依靠马来传播。
Tips: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现在从重庆到成都高铁只要1小时,但是在古代从重庆到成都靠走要花1个多月的时间,而骑马快的话几天就到。马,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是牛还重要的一种动物,人们轻易是不会也不敢杀马的,甚至养马的马户不小心养死了马,还要受到朝廷的处罚。
除了用作战争,马作为珍稀物品特别受文人墨客和达官贵族的喜爱。他们为马可以一掷千金,有的人甚至能为一匹宝马倾家荡产。“银鞍照白马,飒踏如流星”,一诗中更是让白马银鞍,宝剑配腰成为豪侠少年的标配。韩愈的《马说》一出,马就成了人才的代称,千里马更是成为夸赞某人有前途的词语。
Tips: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马,因其健美、有力的身姿成为画家笔下的宠儿。唐代,是开拓进取的朝代,画家画马可以彰显国家的实力和进取之心。唐代,是马画的巅峰时期,出现了以韩干为首的一大批画马的画师。
其中,韩干更是唐朝画马之一人,他的《牧马图》、《照夜白》将马矫健的身姿、刚烈不屈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近代,我国的画家徐悲鸿也是画马的佼佼者,他以绘画奔马出名,其中的《奔马图》、《群马》等画更是将马斗志昂扬,不羁狂放的情态跃然纸上。
Tips:《牧马图》描画了一位虬须戴巾、腰插马鞭的奚官准备出外放牧的情景。主题明瞭,情节简单,图中黑白双马,奚官虬髻戴头巾,手执缰缓行。
到今天,因为马所代表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马已经成为国人文化精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动物界中的贵族
马,在古代社会中不仅是战略物资,也是身份的象征。《逸礼·王度记》中规定了:“天子六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而且天子所乘的六匹马的毛色还要是一致的如此才能体现天子的无上的威权。唐朝时期,强大的国力影响下马的地位更近一步。
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唐玄宗的爱马照夜白、马球活动的普及,人们疯狂地追求马,就像现在的人们追求名牌包一样,想借此敲开上层阶级的大门。一匹上好的马,价钱可以抬到上万钱。根据《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唐代元和时期一匹马需要70000钱,南宋时期广西地区一匹马更是高达11万钱,换算成现代的数字大约是11万人民币。
Tips:马球,指的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东汉后期。
在现代马的价值也很高,得益于国外盛行的马文化以及马术比赛在1990年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马的价格便居高不下。一匹普通的马价格约在10000-30000,纯种的 *** 马价格在10万美元及以上。赛马,又名盛装舞步,在国外被称为贵族运动。自从加入奥运项目后,我国国内处于各种原因,关于马术的各种配套设施马术俱乐部、马术用具、马场迅速铺开,遍地开花。马的价格,因此攀升。
Tips:赛马是历史最悠久的运动之一。自古至今形式变化甚多,但基本原则都是竞赛速度。却始见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普通的马虽然没有赛马的价格那么高,但是因为养马所需的场地所限普通的马的价格也比牛、羊等常见的动物价格更高。从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大街上各式各样的餐馆出现,牛羊肉的供不应求。
内蒙古等地的草原上羊的数量一年一年的增加,而马因为需求不高(除了哈萨克族几乎没人吃),马的数量一减再减。而羊的过度养殖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以呼伦贝尔草原举例,改开前草原面积有1.26亿亩,利用面积是85%,而现在的利用面积不到65%,退化了20%。
Tips:呼伦贝尔草原是众多古代文明、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被史学界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摇篮。
草场退化,但是马因为马术等运动数量却增加了不少。除开肉马,仅以运动马举例。90年底我国的运动马数量在3000匹左右,到2017年国内的运动马达到5万匹,这还不包括少数民族的赛马。马的数量增加,但是草场退化,草料的价格自然就攀升了。运动马可以高价去买草料,但是普通的肉马因为居高不下的草料价格和场地限制就只能越来越贵越来越少。
目前在农村,一匹马价格在6000-18000之间不等。而马肉的价格一般在30元左右,品质较好的50元一斤。相对于20多元的猪肉和30多元的牛肉,马肉的性价比还真不高。
Tips: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而且老话说:“马肉臭驴肉香”马肉的市场空间又进一步缩小了。
马肉的味道
马肉的不受欢迎还因为它的口碑不好。马肉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能吃的战略物质。在明代禁令没那么严了,又传出马肉有毒吃了会死人的消息。这个传言来自于《本草纲目》:“食马肉中毒者,饮芦菔汁,食杏仁可解”。《本草纲目》是明代名医李时珍所编纂。而李时珍是明嘉靖年间的名医,历任楚王府奉祠正、太医院院判。
医术之高,有明一代无人能出其右。按照现代的说法,李时珍就是国宝级的医学专家。专家都说马肉有毒不能吃了,那大多数人都会服从权威的讲解,马肉的地位也就更低了。现代医学发展,马肉有毒的罪名被取消了,但是除了个别城市和草原民族,大多数的中国人仍旧对马肉不感冒。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肉不好吃。
Tips: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马肉的肉质偏酸而且还有一种难闻的味道。有的人可能会想羊肉不也一样有一种膻味吗?大家还不是一样爱吃。那是因为羊肉的肉质细嫩入口即化啊,而马肉由于经常奔跑,它的肉中脂肪含量特别少,吃起来就很柴。马肉的纤维还特别多,吃起来就跟满口都是渣口感一点都不好,不仅比不上牛羊肉连猪肉都不如。
因为马肉的性价比不高和味道导致马肉几乎在国人的餐桌上绝迹。但是马肉在我国的草原民族特别是哈萨克族,马肉特别受欢迎。每年冬季哈萨克族的牧民们都会宰杀马 *** 熏马肠、熏马肉等传统美食。此外,马肉在国外也是一种常见的美食,日本人还会用马肉 *** 马肉刺身。
Tips:脂质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食物中的油性物质主要是油和脂肪,一般把常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肪。
现代,随着各种调料的普及和美食记录片的播放,马肉渐渐从无人问津的小可怜,成为拥有一些粉丝的小众美食。因为马肉的肉质,市面上的马肉做法普遍是卤马肉。我国广西一带,卤马肉就十分的流行。不过人们在吃马肉的时候,要记住以下几个禁忌。之一,马肉不能和米饭和猪肉同食。第二做马肉时不能放生姜和苍耳。
结语
马,对于华夏民族而言不仅是战场上的攻无不克的利器,驿站里传递家书的工具,更是根植于中华民族骨血里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Tips:工具是汉语词汇,意思是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
“马到成功”、“龙马精神”、“一马既出,驷马难追”等成语的传播,让人们更加地了解马所代表的低调务实,忠义敦厚的精神。“马踏飞燕”、“昭陵六骏”、“骏马图”等更是代表了马在我国文化领域上的崇高地位。相对于饱腹感,人们更看重马所代表的内在精神。马通人性是人类的好伙伴,所以人们不会轻易地杀马吃马肉。
「吃在大连」最特色的马肉刺身, *** 的更加爽脆顺滑,要尝尝!天气咋还那么冷,
每次老友相约想小聚一番
但每次选地方就选得烦了!
又想要安静又想要有酒,该怎么办呢?
居酒屋→有酒有情调
小酌一杯,聊聊天谈谈心
好友相聚,情侣约会都合适!
猫舍居酒屋
一家不起眼儿的一个小店儿。
不到十张椅子围在操作台前,
可以一边喝酒一边看着老板做料理,
兴致高时有一搭没一搭的和他聊上几句。
店里最有特色的就是〈马肉刺身〉
鲜活的粉红色马肉片,
相比较其他肉马肉是更为爽脆顺滑,
虽说是生食并没有肉的腥味,
裹了蒜蓉和葱花更能提升肉的鲜美,
如果你不介意吃马肉,一定要尝尝。
〈牛舌〉这种柔韧脆嫩的感觉,
真的是别的食材所带不来的,特别的下酒。
〈海肠捞饭〉
很中式的捞饭做法,没曾想我这个晚上不吃米饭的人,
吃起来是根本放不下勺子,
海肠、蘑菇、胡萝卜、鸡肉丁加上汤汁淋在米饭上,
真是无法形容有多美味。
自制的〈烤鱼饼〉也值得一试,
鱼饼里夹了很多料,层次丰富,绝对不同于普通的鱼饼。反正来这个小店值得吃的太多了,可惜过年来的,
好多串儿没有吃到,有机会再来。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风光街33号鞍钢大厦一层
感谢@回忆专用小饭盒_ 分享
“ 不评也不赞,瘦得比较慢!”↓点击阅读原文和我们愉快玩耍 (/≥▽≤/)
每年470多万匹马被屠宰,我国却很少有人吃马肉,是因为不好吃吗你吃过马肉吗?马并不是什么稀奇的动物,但是在我国,平时却很少见到有人吃马肉,更是难以见到卖马肉的地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马肉本身是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的,并且食用起来的口感也很不错。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被屠宰的马匹有470万之多,但这些屠宰马匹的国家大部分都是有着悠久游牧文明的国家。
例如哈萨克斯坦,他们在过去被称之为是“马背上的民族”,和马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甚至将马当作自己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他们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养殖马匹,同时也会将他们制成丰富的佳肴,摆上餐桌。可以说,马肉在这些国家,已经被刻入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
马肉的蛋白质含量甚至比牛肉还要高。并且由于马这种动物本身就非常擅长运动奔跑,不同于牛羊都是比较安静的动物,容易“屯膘”,所以马身上的脂肪含量非常少,也就是说,马肉大部分都是瘦肉,这对于不爱吃肥肉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
马肉不仅仅在口感上会比牛羊肉更胜一筹,而且食用马肉也不会让人过度长胖。
同时,马肉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让人体的机能能够更高效健康地运转。
因此,食用马肉,不仅仅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硬化,同时还可以抗衰老,让自己的皮肤显得更加有光泽。
但是尽管马肉有着如此多的优点,食用马肉看上去也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然而马肉在全世界范围内,它还是相对小众的一种食物,在世界各国饮食上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远不及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肉类。
尤其是在中国,因受到我们国家悠久的农耕文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国民都没有养马的习惯,不同于游牧民族那样视马如命,所以我们本身见到马匹的机会就很少,我们见到马肉,品尝马肉就更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了。
而除了受到了我们国家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马肉比较少被食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饲养成本很高。
我们通过观察马匹的外观就能够发现,马并不同于猪、牛等动物那样“大腹便便”,身上有着很多脂肪。
马看上去是非常的健壮的,它的身上脂肪含量很少,大部分是肌肉。再加上马天性就是热爱运动,擅长奔跑,所以马对于食物的消耗量也是很大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它们擅长运动,在食物与肉的转化比上相对较低。所以我们在将等量的同种食物分别喂给马和猪之后,马的体重增长要比猪小得多,这也在无形之中拉高了马的饲养成本。
也就是说,相比较一般的猪牛羊等牲畜,马匹的饲养根本没有成本优势。而养马的饲养成本高了,马肉市场价格就会贵,不像鸡肉、猪肉的价格那样亲民,所以养马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不仅如此,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是比牛羊要挑剔的,马的饲料一般都比较精细。这主要是因为马的消化系统与牛、羊等动物不同,它相对来说是比较脆弱一些的。
比如牛有四个胃,对于食物的接受范围非常广,在平时还有着“反胃”的本领,让自己消化系统能够更快消化食物。
但马却只有一个胃,在进食之后,它的消化系统远不如牛那样能够迅速进行能量的转化,所以马的生长速度也是比牛要慢的。
此外,由于马这种动物天生就非常擅长于奔跑,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动物,在人类还没有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前,马一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古时候,我国的邮差前往国家各个角落,也都是通过骑马来送信或者传递消息。在两军交战时,也会有专门骑着马的情报人员来监视着战场上的一举一动,也被称作为“探马”。
而且古代还专门为马匹修建了犹如今天高速公路系统般的“驿道”,甚至连古时候的皇帝御驾亲征,或者出行巡游,都是需要用马匹来拉着马车。
这也足以说明,一直以来马匹都和人类社会的日常运作息息相关。
在古代,马匹的地位不亚于今天的汽车,而古代人喜欢“汗血宝马”更是如同今天“土豪”们喜欢的跑车一般,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再者,马匹长期以来都是在人类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
甚至在中国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还专门为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时一路南征北战的六匹马刻了石碑,以此来纪念它们,被称作为“召陵六骏”。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古代用于运输传信,还是用于战争中骑士的厮杀,马匹都一直能够发挥远高于其他动物的作用,所以马匹在人民心中有着更高的地位,远高于猪牛羊等一般的牲畜。
再加上养殖马匹的成本本身也很高,高于一般的牲畜,所以直到今天,赛马、马术等运动也会被视为一项非常高成本的贵族运动。
马匹在古代的高地位也一直被流传到了现在,人们对马天然有一种亲切感,将马自然地视作人类的“朋友”,所以这也是人们很少食用马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在中国一般只有在新疆地区,能够见到马肉,新疆的哈萨克牧民受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仍然保留了食用马肉的传统。
在新疆伊犁地区的街道上,熏马肉、熏马肠的店面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也侧面体现了中国多元化的民族特色。
当然了马肉虽然食用的人比较少,但是在如今的生活中,也并不是无法享用到。不过,马作为伴随人类一路发展的动物,也可以说是一大功臣,因而在像中国这样没有受很深的游牧文化熏陶的国家,对于马肉的接受度,也仍然不是那么高的。
俗语“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肉”啥意思?背后的深意少人知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从古至今所吃的食物也是在变的不断丰富。
肉类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之一,其来源也是多种多样。
从地上跑的,水中游的,还有天上飞的,因有尽有。
并且从最初的野外捕食为主,到后来的人工驯养,吃起来也变得更方便了。特别是在今日,很多的肉类来源都是靠养殖了。
像鸡、鸭、鱼和猪、牛、羊肉,更是菜市场随处可见。
那大家可有听说过“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肉”这样一句俗语呢?难道螺肉真的不能吃吗?
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少有人知道。
驴肉香马肉臭
从这句话的排列来看,它们存在着递进的关系,前面的驴肉和马肉是对比关系,同时也是为了突出后面的骡肉。
它字面的意思也很直白,就是说驴肉非常的好吃,是香喷喷的。而马肉就相反了,是一种难吃的肉,甚至用臭烘烘来形容它。
至于后半句“打死不吃骡肉”,那当然是存在了很大的夸张成分。
在过去驴子、马和骡子都是三种比较大型的家畜,也是农村常见到的。
它们也都是农民的小帮手,可是农民对待它们的态度却不一样,这一点从这句俗语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自古以来就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说的是驴肉非常的鲜美,是可以和龙肉这种存在于神话故事中动物相提并论的。所以古人说驴肉香,这个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当时不少家庭都会养驴子,就是用来帮忙干一些农活的,比如帮助推磨、驼东西等。而当驴子生病了,或者是老死了,就会把它们杀掉,然后用来给家里人改善一下伙食。
而且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规模化养殖驴子了,主要是用来卖钱的。因为在很多地方驴肉还是特色的美食。
在当时的条件下,一年中也难得吃到几回肉,更别说是驴肉了,自然是对其念念不忘。
那马肉真的臭吗?
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的,马肉不是臭,而是比较柴,吃过的朋友们都知道,马肉是真的不好吃。
在古代的时候,马可是很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富贵人家,或者是国家才会养殖。因为当时养马主要是用来打仗的,普通老百姓是养不起的。
而且马都是非常擅长奔跑的,体力和耐力都是非常强的。只因它们的肌肉非常的发达,身上基本没有肥肉。
而这样的肉,吃起来自然是比较柴的。同时当时养的马寿命都是很长的,一养就是几十年,这样的马肉吃起来就更加难吃了。
再加上以前的条件不好,也不像今天有各种调味料了,即便是有马肉吃,但是因为调味料不到位,煮的马肉有很重的腥味,所以就被说成了“马肉臭”。
其实这背后还有一层道理,那就是在当时马是很贵重的一种动物,非常的珍贵。根本就没几个人吃得到马肉,古人说马肉臭,也是为了保护马。
偶尔几个人吃过马肉以后,发现它不好吃,于是就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马肉臭”。
打死不吃骡肉
骡子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还很常见,这也是很多农民朋友喜欢的一种动物。在这三种动物中,骡子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
骡子是由马和驴杂交而成的,它既继承了马高大的体格,而且还有驴子的特点,但是它却耐力比驴子强,关键养起来也很简单,也很少生病。
而古人说“打死不吃骡肉”,也体现了老百姓对骡子的喜爱之情。试想一下,这种动物本来就受老百姓喜爱,并且一养就有几十年,善良的人类对它肯定是有感情的。
同时不吃骡肉,也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骡子本来一生就很可怜了,任劳任怨的,并且它还不能繁殖后代。辛劳一辈子,却不能繁殖后代,出于善意也就更不愿意吃骡肉了。
还有些人因为看到骡子不能生育,在当时的条件下也解释不清楚。有些人担心吃了骡子肉以后,也会和骡子一样不能生育,于是才有了“打死不吃骡肉”的说法。
结束语
这句俗语,也反映了人民对这三种动物的喜爱,因为驴子在当时不怎么值钱,它又有好吃懒做的特点。
而马非常的珍贵,再加上本来也不怎么好吃,于是为了保护它,就编造了“马肉臭”的说法。
最后的骡子,也体现出了老百姓的一种大爱、善良的品质。看到任劳任怨的骡子,很多人就会联想到穷苦老百姓,命运是和其的相似。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对于俗语“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肉”,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欢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评论。
东北人到这来御寒养生的秘籍之一,就是这碗热乎乎的马肉汤时间飞逝,又到了一个需要勇气才能离开被窝的季节,而东北自然不例外,开始了满天飞雪,去哪都是冷冷冷。所以东北人们都选择到四季如春的云南御寒,但御寒除了天气,吃的也非常重要,所以今天就告诉大家,在云南这个小城-石林的御寒秘籍-马肉汤。
马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钙以及磷等矿物质,对于人体肝脏机能,免疫力系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蛋白质质量高,各项氨基酸指标基本超过其他肉类,又有“理想蛋白质”的美誉。
除了切片外,因为纤维较粗,有一定嚼劲,所以一般炖成汤锅,这也是马肉汤备受欢迎的原因。
其实除了马肉汤,还有羊汤锅、驴汤锅非常好吃。
羊汤锅
同样含有丰富蛋白质,其中钙、铁、维生素C比猪肉高,在中医上被认为可以暖冬健脾,补血养生,很是滋补。
但可能会有一点膻味,不过在烹饪的时候会采用独特的 *** 把它去掉,所以石林羊汤锅肉质鲜美,口感细腻,汤汁浓郁。
驴汤锅
人们对于驴肉的更高赞美“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因为驴肉细腻而鲜嫩,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高,而且亚油酸、亚麻酸也比猪肉高,是冬天御寒的理想红肉。
在石林一锅热腾腾的驴汤锅,可以让你忘掉烦恼,开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