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晋中市演艺有限公司国家一级演员郑芳芳将携晋剧《望海楼台》参与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5月12日上午,晋剧《望海楼台》媒体见面会在广州粤剧院新址红豆厅召开。郑芳芳表示,将秉持守正创新原则,用程派“嗨嗨腔”全力塑造一个全新的敫桂英形象。
此次参评梅花奖的剧目《望海楼台》利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古琴贯穿全剧,将敫桂英以琴续情的悲惨命运和既善良又可怜的行为凸显在舞台上。据导演李慧琴介绍,《望海楼台》是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和审美要求上重新审视传统晋剧《打神告庙》之后,在“守正”基础上做出的“创新”。“剧中一个‘琴’贯穿全剧,琴与情的交融与纠葛,丰富演员的内心世界与外在因素的艺术表达,一切围绕琴与情来提升人物的情感与美学支撑以及美学价值与美学品味,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价值观,让演员的基本功更合情合理。水袖弹琴、水袖舞琴、水袖打琴用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规定情境来展现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动,达到了用情感的真实来体现生活的真实。浪漫主义手法和戏曲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利用舞台的空间自由与时间自由,表现人物的多面性情感,起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利用古典之美为我戏曲所用,给人以美的享受。”
郑芳芳在媒体见面会上清唱。
郑芳芳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程派(程玉英)“嗨嗨腔”第四代传人。她主工青衣、闺门旦兼演刀马旦,唱腔古朴隽永、流畅悦耳,表演身段优美、端庄大方,基本功扎实,文武兼备。晋剧《望海楼台》是晋剧程派的“拿手好戏”,郑芳芳表示,敫桂英这一戏曲人物已经陪她走过戏曲生涯中30多个春夏秋冬,“嗨嗨腔”也伴她斩获诸多荣誉,此次她秉持着守正创新的原则,将呈现一个让大家耳目一新的敫桂英。
《望海楼台》是晋剧程派的“拿手好戏”。
导演李慧琴对敫桂英角色塑造的突破性做了两方面介绍。之一方面是在奔放与含蓄的唱腔韵味中表现人物。结合敫桂英不甘命运束缚的人物形象加之以梆子戏和程派艺术的“嗨嗨腔”特点,用 *** 奔放的唱腔来表现敫桂英人物性格,这是坚持晋剧姓晋的原则。但是从人物出发,敫桂英是一个琴棋书画皆通的柔弱女子,因此在表现她的冲破牢笼、摆脱烟花命运时需要调动一切美的手段来创造。情的奔放和声的含蓄,是塑造敫桂英艺术形象时创新守正的基本原则,让奔放和含蓄在矛盾对立中统一,让敫桂英这一人物和演员能合二为一。第二方面是充分利用典型道具营造典型环境,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利用古琴贯穿全剧,是所有版本都没有的。从敫桂英的人生历程看,全剧在“抚琴遥祭”“飞书落琴”“泪别赠琴”“罗袖打琴”“香魂断琴”“抱琴探情”等戏剧场面运用不同的舞台表演技巧和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戏剧情境,凸显出一个不同于其他版本的敫桂英,更符合知书达理、琴棋书画皆通的敫桂英,使这出戏具有了更高的时代化的美学境界。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刘心韵通讯员丁滢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晋剧《算粮》牛桂英“王宝钏离寒窑自思自想”剧情
《算粮》是晋剧传统剧目《回龙阁》(又名《回笼鸽》或同剧异名《彩楼配》中的一折。相府千金王宝钏与其父王允决裂后,苦守寒窑十八年。其夫薛平贵从军归来,正值王允寿诞,王允及二婿魏虎劝宝钏改嫁,不料宝钏引来薛平贵相见并向魏虎清算西征路上被克扣的粮饷。魏虎不予,平贵扭魏虎上朝辩理。
赏析
《算粮》是一出以青衣为主的唱功戏,也是牛派的代表剧目之一。20世纪50年代,牛桂英演出的《算粮》,曾以绵软柔润的唱腔、清晰的念白、细腻的表情,成功地塑造了忠贞不贰、贫贱不移的相府千金王宝钏的形象,蜚声剧坛。
王宝钏离别十八年的丈夫薛平贵昨日回来,夫妻团聚,今日适逢她父亲寿诞要与平郎相随到相府,一为拜寿,二为算粮,真是扬眉吐气,神清气爽。在武场锣儿穗子>中宝钏上场,喜气洋洋,步履轻快,先用<二性>突辘子上场唱“王宝钏离寒窑自思自想,十八载真好像大梦一场”。这段唱腔如若沿用传统习惯由慢到快的平板唱腔,难以表现王宝钏此景的内心情感,牛桂英和专家、琴师、鼓师切磋研究,改为由快到慢“海水倒流”的唱法之一句唱词用了三种板式转换演唱节奏,先用<二性>表现欢快的心情,再用<夹板>,最后一个字落在<四股眼><平板>上,这样处理这段唱腔,将宝钏此刻苦尽甘来、春风得意的欢悦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道出她喜悦的原因:“又谁知云雾开喜从天降,武家坡昨日回来薛平郎。”“昨日回来”唱得明快爽朗,而薛平郎的“郎”字却悄然低转使甜蜜之情溢于言表,娓娓动听。使观众完全体会到王宝钏此刻喜悦激动的心境,这一大段改革了的唱腔,是牛派唱腔的精华之一,成为晋剧《算粮》成型的经典唱段,人人仿效,沿用流传。
《算粮》中王宝钏的妆扮,牛桂英也做了适当的细节调整,按剧情一为拜寿而来,二为平郎丈夫归来,喜庆团圆,上场时用蕉叶蓝帕子在头上左边挽了一个花结,在鬓角插了一朵红双喜字绒花,一改以往寒窑受苦的形象。
牛桂英在《算粮》中,相偕丈夫回相府路上,还有一段非常别致精彩的做工,王宝钏唱完,待薛平贵上场,她满心欢喜,要与丈夫回相府娘家,多么光彩体面,难掩内心的激动欣喜,忽发奇想,一会为平郎整冠,“将你的帽子啊,戴得端端正正的!”会儿为平郎整衣:“把你那衣服啊,穿得齐齐整整的!”一会儿又为平郎理髯,“将你的胡子啊,捋得顺顺当当的!”她一本正经,边说边做,嘴里唠唠叨叨,双手忙个不停,春色满面,喜上眉梢,为丈夫“大献殷勤”。薛平贵开始还接她的话语“端正着哩!”“齐整着哩!”薛平贵终于被惹得不耐烦,说了她一句“你少得厌气!”就这样,王宝钏也不生气,还喜滋滋地回敬丈夫:“什么厌气哩?哎,你一十八载不在家中,回得家来,为妻才厌气了这么一遭,你倒嫌我厌气哩!”久别胜新婚,牛桂英使用小旦的娇媚姿态,将宝钏洋溢在心头的幸福、喜悦、激动、得意、戏谑等复杂感情描摹得入木三分。这些来自生活的夸张、虚拟的表演,既为塑造恪守清贫、乐观向上的王宝钏增添了浓浓一笔,又为后面相府剑拔弩张的家庭纠纷作欲抑先扬的处理。
到了相府,王宝钏遭到父亲的冷遇,二姐王宝银、二姐夫魏虎的挑衅奚落。魏虎居心叵测力劝宝钏改嫁,终使王宝钏忍无可忍,面对贪恋富贵的二姐和缺德无才的魏虎,还以一顿痛快淋漓的嬉笑怒骂。“他夫妻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将我劝,倒叫我王宝钏好不耐烦”,牛桂英将整个唱段唱得有起有伏,时紧时慢,轻巧脆气,欢快俏皮。“夸富贵打扮得花枝招展,我看来好比那露水落在草上边”,唱得抑扬顿挫,忽收忽放,厌恶之情,揭示得深刻细微之极。而对魏虎更是骂得狗血喷头,“扎扎胡子瓯瓯眼,好像那深山古庙锯齿獠牙那个狗判官”,这段唱更加夸张风趣,绘声绘色,似唱似说,痛快淋漓,使人们在对魏虎的无情鞭挞和辛辣讽刺中,得到精神升华和由衷 *** 。
戏剧评论家评价牛桂英的表演艺术,称她是晋剧旦角行当中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她尊古而不泥古,既重视对传统的学习继承,又追求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对晋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做了卓有成效的出新和改造。在演唱方面,她力倡以普通话咬字和用太原话音韵,使其唱念更趋向规范、雅致、脱俗。“并形成‘牛派’演唱梆板清利,吐字清晰,运气充沛,字正腔圆,委婉多姿,别具韵味,做戏雍容庄重,凝练深沉,清新隽永,含蓄传神的艺术风范,在晋剧艺苑中独树一帜。”
结合《算粮》中塑造王宝钏的人物形象,牛桂英还总结出几条表演经验:“要得体,通情理;要共鸣,重唱情;要开掘,演细节;唱是说,说似唱。”这四句话原则,概括了牛派表演艺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流派特征,很值得戏曲演艺界的新人新秀学习汲取。
主演
牛桂英(1925—2013),女,山西榆次小张义村人。9岁投身梨园拜师学艺,工青衣,亦演花旦。开始在榆次、晋中、太原一带搭班走江湖,小有名声。她18岁随戏班浪迹包头、绥远、张家口、北京等地演出,名气日渐增大。张家口也称口外,是商贾云集之地,京剧、晋剧争相汇聚竞演于此,也是晋剧的第二故乡。牛桂英数年与晋剧前辈名家盖天红、毛毛旦、水上漂、筱桂桃等合作演出,虚心学艺,领略各路流派的风采,提高了演艺水平。但也饱受歧视和侮辱,解放后才获得新生,回太原与丁果仙、郭凤英、冀美莲等长期搭档演出,从此,“丁、牛、郭、冀”被群众誉为晋剧四大名流。她的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的沈后《三击掌》的王宝钏、《骂殿》的贺后、《明公断》的秦香莲《二度梅》的陈杏元、现代戏《小女婿》的杨香草等。1952年参加之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二等奖。1954年赴长春拍摄戏曲舞台艺术片《打金枝》。1979年调到山西戏曲学校任教,为学生传授低回婉转的“云遮月”牛派唱腔。“立雪程门”的王爱爱早年也曾受牛桂英的教诲,独创清脆悦耳的“爱爱腔”而被誉为“晋剧皇后”。如今传承牛派表演艺术更佳者首选胡嫦娥,无论是声腔韵味,还是扮相做派,活脱一个更靓丽的“青年牛桂英”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