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王最近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一副萎靡之相。
有同事提醒他要注意休息,他回应道:“我睡得够多的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提不起精神来。”
“煲点薏米冬瓜水喝吧!现在是春夏之交,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你这些症状,多是因为暑湿引起的。”科里资格最老的刘师傅说道。
小王喜出望外,连声说:“好,好,听刘老师的。”果不其然,两天后,小王湿去神清,又精神了起来。
真是神奇!冬瓜大家都认识,薏米也很常见,为何有如此良效?
今天,来和大家谈谈薏米。
薏米
来源: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产地:主产于越南、广西、福建、河北、江苏、辽宁等地。
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炖一壶薏米冬瓜水,湿去神自清
薏米是薏苡仁的俗称,又称苡米、薏珠子,是一味常用中药,又是药食同源的食物。
相传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奉汉光武帝刘秀之命,率兵远征广西,平息南疆之乱。
怎奈南方一带流行瘴气,军中士兵染病者众,患病者手足麻木,下肢浮肿,进而发展为全身肿胀。中医称之为“脚气病”。
随军郎中束手无策,故悬赏求方,最后竟让一乞丐用薏仁米把此病治好,始有“薏苡明珠”之说。
薏仁米虽非明珠,却胜似明珠。
它入脾、胃、肺经,利水而不伤正、健脾而不滋腻。
生用,甘淡微寒,渗利清补,能清利湿热、除痹排脓,略兼健脾,湿热或又兼脾虚者宜用。
炒用,甘淡渗利,平而兼补,主以健脾,兼以渗湿止泻。
夏天天气湿热,易患暑湿。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肢体困倦,即本文开头所说小王的症状。
炖一壶薏米冬瓜水,喝后,湿去神自清。
薏米佳品,质地坚硬,表面光滑
薏仁米,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以质地坚硬、光滑者为佳。
★ 薏米的妙用
1. 薏米冬瓜水
做法:锅里加适量冷水,放入泡好的薏米,大火烧开,改文火煮,待薏米煮熟后加入冬瓜块,再煮10分钟即成。
2. 薏米粥
做法:取薏米50克,粳米30克,洗净放进煲内,加水适量,煮滚后转慢火煲至薏米烂身,加盐即可。
功效:祛风湿,清水肿,治脚气水肿,风湿关节痹痛。
3. 黄芪薏米粥
做法:取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米30克。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米淘洗干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功效: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4. 芡实薏米粥
做法:取芡实30克、薏米30克(浸泡2小时),小米100克,加水适量,煮粥代早餐食用。
功效:利湿止带,对寒湿所致的带下量多、清稀如水、腰膝酸软、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伴饮食不香、手足不温者颇有良效。
——TIPS——
- 薏米质地坚硬,煮食时更好先浸泡2小时,再用武火煮开,文火煮烂。
- 本品“寒下滑利”,孕妇少用,尿频便秘者少用,也不适合阴虚羸瘦者,以防耗伤阴液,助长虚火。
- 薏米中淀粉、油脂含量高,容易走油,如果闻到败油味,请不要服用。建议放冰箱密封储存。
别把草珠子当薏米
你或许不知,连薏米也有山寨品。市面上,就有人将“草珠子”当薏米卖,或混用在薏米中。
草珠子和薏米同是禾本科薏苡属,外形相似,但前者的药用价值远不如后者。
该如何分辨呢?
之一,看外壳。草珠子外壳很硬,用手无法剥开,而薏米的壳薄且脆,易于剥开。
第二,看大小。草珠子整体形体较大而圆,薏米整体形体较小而细长。
第三,看颜色。未去壳的薏米,颜色灰黑色,较深,草珠子灰白色,较浅; 去壳后的薏米颜色偏青,草珠子仁偏白。
第四,看形状。草珠子仁整体宽大于长,少见长宽相等; 薏米整体长大于宽,偶见相等。
简单来说,长大于宽的是薏米;宽大于长的是草珠子。 即,身材娇小瘦长的是薏米,土肥圆的是草珠子。
今天路过兴汉新区,发现了一株野生中药材——薏苡仁,也叫薏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中药材,食药两用,既可以煮稀饭,做糕点 ,也可以入药。我国种植薏苡仁的地方较多,主产地就是辽宁、河南、浙江、陕西、河北。今天有幸遇见野生薏米植株,作为一个生长在秦巴山区的识药人,我倍感幸运。有幸与大家分享。
野生薏米
薏米长似高粱,但是没有高粱高,整体植株没有高粱壮,薏米叶形似高粱叶。
整体植株
干燥种子(薏米)
薏米的主要药用价值;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痹:就是关节疼痛、肿胀变形、骨瓷增生)排脓解毒散结,对脚气、水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肺痈肠痈都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
1 生薏米主要功效:清热排脓,利水渗湿。
2 炒薏米主要功效:健脾止泻。
食用 *** :薏米+红豆 ,煮稀饭利水渗湿、消肿养血,尤其适合湿气重。
薏米+大枣+枸杞,利水消肿、养血安神、化湿。适合水肿,睡眠不佳者。
粉碎成粉末,做成糕点或者用开水冲服都是可以的,口感还是蛮不错的。
与各位友友们分享完毕,谢谢观看!
一味薏苡仁,10种病症可治疗一味薏苡仁,10种病症可治疗
来源产地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9-10月茎叶枯黄,果实呈褐色,大部成熟(约85%成熟)时,割下植株,集中立放3-4d后脱粒,筛去茎叶杂物,晒干或烤干,用脱壳机械脱去总苞和种皮,即得
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一般为栽培品。
别名薏苡、苡米、薏仁米、沟子米
【原形态】
薏苡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m。须根较粗,直径可达3mm。秆直立,约具10节。叶片线状披针形,长可达30cm,宽1.5-3cm,边缘粗糙,中脉粗厚,于背面凸起;叶鞘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质硬,长约1mm。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处面包以骨质念珠状的总苞,总苞约与小穗等长;
性味功效
《中国药典》
甘、淡,凉。
归脾、胃、肺经。
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中药大辞典》
味甘淡,气微凉。"
入脾、肺、肾经。
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
《中华本草》
甘;淡;微寒
归脾;肺;肾经
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主水肿;脚气;小便淋沥;湿温病;泄泻带下;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
【注意】
本品力缓,宜多服久服。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服。
薏苡仁(利水消肿药)“薏苡仁”俗称苡米、薏珠子,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药食同源的食物,功效卓著的佳品,有“薏苡明珠”之称,《药典》中明确“孕妇慎用”。今天来聊聊薏苡仁。
中医
中药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本品气微,味微甜。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中药薏苡仁性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
注意:本品性质滑利,孕妇慎用。
《神农本草经》:“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生平泽及田野。”
《本草乘雅半偈》
核曰:出真定,及平泽田野间,所在亦有。今用梁汉者,但气劣于真定耳;交趾者最良,彼土呼为竿珠。三月宿根自发。高四五尺,叶如初生芭茅。五月抽茎,开红白花,五六月结实重累,壳青绿,坚薄而锐,中仁如珠,味甘美,咬着粘齿,可以作粥酿酒。一种形圆壳浓者,即菩提子。一种大而无味者,即粳也。修治:每一两,以糯米二两,同拌炒熟,去糯米,更以盐汤煮片刻,晒干用。
参曰:薏谐意。意者,脾藏之神用,故主脾脏失用,致肝木萎厥,遂成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耳。即经所谓:有伤于筋,欲以吾意纵之屈伸,其若不容,及土失留碍,致己所不胜之风,吸引同类之湿,相合而成痹闭不通者,仁唯解孚,下行生气而甲拆之。似与乙木之轴轧而上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
《本草发挥》
除筋骨邪气不仁,肺痿吐脓血,治干湿脚气,治肺痈心胸甲错。
丹溪云:寒则筋急,热则筋缩。急因于坚强,缩因于短促,若受湿则弛,弛因于宽长。然寒与热未尝不挟湿,三者皆因于湿。然外湿非内湿,有以启之,不能成致湿之病。盖因酒面为多,而鱼与肉继以成之。若甘滑陈久,烧炙香辛干硬之物,皆致湿之因也。戒之慎之。
《本草崇原》
薏苡其形似米,故俗名米仁。始出真定平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黍,五六月结实,至秋则老。其仁白色如珠,可煮粥,同米酿酒。
薏苡仁,米谷之属,夏长秋成,味甘色白,其性微寒,禀阳明金土之精。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者,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盖宗筋润,则诸筋自和。机关利,则屈伸自如。又,金能制风,土能胜湿,故治久风湿痹。肺属金而主气,薏苡禀阳明之金气,故主下气。治久风湿痹,故久服轻身,下气而又益气。
现代药理
薏苡仁主要含脂类成分如甘油三油酸酯等;固醇类成分及苯并唑酮类成分,还含薏苡仁多糖等。薏苡仁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鼠盐酸性胃溃疡形成;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加速肝脏磷脂合成,促进甘油三酯从胆汁排泌,有抗肥胖作用;薏苡仁醇或水醇提取物对实验动物的一些癌细胞有一定的抑 *** 用,能以量效方式抑制人鼻咽癌细胞CNE-2Z的转移;薏苡仁多糖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薏苡仁挥发油能显著减轻大鼠的触痛和负重痛,显示其抗癌性疼痛的作用,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时间:2023
现在人们经常会说湿气、祛湿,形容那些身体酸重、困倦乏力、肥胖、腹胀、大便粘稠等现象,薏苡仁就是一味常见的健脾利湿、祛风湿的中药。
薏苡仁又叫薏仁、薏米、苡米,民间也经常用来煮粥、煲汤、炖肉。
在临床,薏苡仁广泛应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腹泻、泌尿系统感染(淋证)、关节麻木疼痛(痹症)、肺部及肠道化脓感染(肺痈、肠痈)。
薏苡仁
一、功效与应用
1、水肿、小便不通——利水渗湿
脾虚湿盛,常导致水肿。薏苡仁配伍黄芪、白术、茯苓等同用,增强健脾、利水、消肿的功效。
如参苓白术散,很多人以为它只补脾气和肺气,用于脾肺虚引起的不欲饮食,大便溏稀,气短咳嗽等症状。但是它因为里面有茯苓和薏苡仁,就有一定补脾利水的作用。
参苓白术散中成药,已隐去厂家品牌
如果水肿较为严重,还有小便不利,可以薏苡仁与泽泻、猪苓、郁李仁等利水药配伍,增强利水消肿的作用。
平时煮粥也可以用薏苡仁加黄芪、赤小豆、糯米等同用,对平日里眼泡浮肿,乏力易疲倦的人,也是有帮助的。
薏米赤小豆粥
2、脾虚腹泻——健脾止泻
薏苡仁适用于脾虚夹湿引起的腹泻,如配伍人参、茯苓、白术组成的参苓白术散,就可以用于脾虚腹泻。
长期脾虚腹泻,也可以用薏苡仁与山药、土炒白术、云苓、糯米煮粥,即山药粥,用来健脾养胃。
3、关节麻木疼痛(痹症)——祛风湿
薏苡仁也常用于筋脉麻木疼痛,如《类证治裁》薏苡仁汤,以薏苡仁配独活、防风、苍术等,用于关节疼痛重着,阴雨天加重,痛处固定不移,腰膝冷重。
长期风湿关节疼痛,也可用薏苡仁与粳米一起煮粥,《食医心镜》称之为薏苡仁粥。
4、泌尿系统感染(淋证)——解毒散结
《杨氏经验方》薏苡仁用于热淋小便涩痛、灼热刺痛、小便黄,与滑石、金钱草、车前子等药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
5、肺部及肠道化脓感染(肺痈、肠痈)——排脓、解毒散结
肺和大肠看上去毫无关系,但中医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和大肠经的疾病往往会有关联。
薏苡仁上清肺金之热,下利肠胃之湿,可用于肺痈和肠痈,因它有排脓作用,常用于化脓性的感染当中。
如名方《千金方》苇茎汤,薏苡仁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配伍,用于肺部感染(肺痈)所致咳吐脓痰,胸中隐隐作痛。
《金匮要略》附子薏苡败酱散,薏苡仁与附子、败酱草配伍,用于肠道化脓性感染(肠痈)。现代常用于阑尾炎慢性反复发作、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辨证治疗。
特别提一句,现代以薏苡仁的提取物,用于肺癌等肿瘤,在减轻痛苦、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上效果显著。[肿瘤,2001,21 (2):152]。
二、使用注意
1、薏苡仁是药食同源的药,这类药的一个好处就是副作用小,但缺点就是力道比较和缓,只吃一点是不太管用的,所以临床的用量都比较大。如果在家煮粥,就要多放一些,甚至要长期吃。
2、生品薏苡仁性偏寒凉,更适用于脚气水肿、小便不利、湿痹关节疼痛麻木、肠痈、肺痈等;炒薏苡仁性偏平和,炒后增加健脾止泻作用,更多用于脾虚兼湿的腹泻。
3、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用。
炒薏苡仁,炒后薏苡仁颜色变黄
本文为黄药师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来自头条号黄药师手记。
文中涉及处方、用法,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商用,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治。
薏苡仁煮粥:除了能健脾祛湿,还能祛风湿、止痹痛,清热排脓消痈看精彩故事?学中医中药
薏苡之谤
东汉名将马援,因战功显赫,被光武帝刘秀授予“伏波将军”称号。
东汉时期,马援奉刘秀之命征讨交阯(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而此地多瘴气。
马援的士兵都是北方人,抵达交阯后,还没开战就病倒了一大片。
生病的士兵们先是手足麻木,下肢浮肿,进而发展为全身肿胀。军中大夫从未见过此病,不知如何医治。
为了找到治此病的 *** ,马援亲自前往当地村落寻访医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当地的郎中告诉马援:“薏苡仁能胜瘴气,我们当地人不会得此病,是因为常吃薏苡仁。”
马援便向当地人购买了很多薏苡仁给军中将士们食用,果然,将士们的病全都好了。
马援平定交阯后,带了几车薏苡仁种子回北方种植。
不知薏苡仁为何物的权贵们,以为是马援从交阯带回的明珠文犀,但又碍于马援得宠,没人敢上报朝廷。
马援死后,一些权贵们便上书诬告,说马援以前从南方载回来的,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
皇帝非常生气,马援妻子和儿子们惶恐畏惧,不敢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只买了城西的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马严与马援妻子草索相连,到朝廷请罪,帝拿出梁松的诬告书相示,才知是挟怨诬告,就上书诉冤,前后六次,辞意哀切,最后马援才得以安葬。
这就是成语“薏苡之谤”的出处。
故事改编自《后汉书·马援传》
薏苡之谤: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南方运来的薏米在其死后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结果让自己和妻儿等蒙冤。后遂以“薏苡之谤”比喻被人诬谄,蒙受冤屈。
大家好,我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华兵药师。
希望大家喜欢我分享的内容,对中医药和养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参与粉丝互动,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有趣的中医药知识。
药品使用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咨询我,我会为大家解答。
薏苡仁(yì yǐ rén)
薏苡仁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皮。生用或炒用。
其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使用 ***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本品力缓,用量宜大。除入汤剂、丸散外,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薏苡仁主要含薏苡仁油、薏苡仁酯、脂肪油、氨基酸等。薏苡仁油能阻止或降低横纹肌挛缩作用,对子宫呈兴奋作用。其脂肪油能使血清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煎剂对癌细胞有一定抑 *** 用。
利水渗湿
薏苡仁甘补淡渗,功似茯苓。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又因其性偏凉,能清利湿热,亦可用于湿热淋证。
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及脾虚泄泻等。
治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泄泻,脚气浮肿:可用薏苡仁配茯苓、白术、黄芪等。
治砂石热淋:可单用薏苡仁煎服。
《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除痹
薏苡仁能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
可用湿痹拘挛。
治风湿身痛发热:可用薏苡仁配麻黄、杏仁、甘草,如麻杏薏甘汤。
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水肿:用薏苡仁煮粥服,如《食医心镜》薏苡仁粥。
治湿郁热蒸,蕴于经络:可用薏苡仁配滑石、连翘,如宣痹汤。
《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清热排脓
薏苡仁能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
可用于肺痈,肠痈。
治肺痈胸痹,咳吐浓痰:可用薏苡仁配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如《千金方》苇茎汤。
治肠痈:可用薏苡仁配附子、败酱草、丹皮,如附子薏苡败酱散。
中药:薏苡仁
薏苡仁常用来熬粥、煲糖水等,您吃过吗?
薏苡仁又叫薏米、菩提珠、草珠子等,在你们当地叫什么呢?
建议收藏、转发、分享,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
最后记得点赞支持一下,您的点赞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谢谢!
药食明珠——薏苡仁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王银萍
薏苡仁
传说故事
《后汉书·马援传》: “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于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来源性状
薏苡仁,又名薏米、苡仁、苡米等,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即得薏苡仁。薏苡仁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
薏苡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一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 “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本草正》: “味淡甘,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去湿,故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肿疼痛,利小便热淋,亦杀蛔虫。”
《本草新编》: “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
功效应用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用法用量:
9-30g,煎服;或入丸散,煮粥。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脾虚湿盛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2、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可与独活、苍术、防风等同用。
3、治疗肺痈肠痈。治肺痈胸痛、咯吐脓痰时,可与鲜芦根、冬瓜子、桃仁、鱼腥草等配伍;治肠痈时,可与附子、败酱草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
炮制 ***
薏苡仁:取原药材,除去皮壳和杂质,筛去灰屑。
炒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置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黄色,略鼓起,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麸炒薏苡仁:先将锅加热,撒入麦麸即刻烟起,再投入薏苡仁迅速拌炒至黄色,微鼓起,取出,筛去麦麸,晾凉。
常用方剂
1、三仁汤
【组成】生薏苡仁18g、杏仁15g、白蔻仁6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竹叶6g,厚朴6g、半夏15g。
【用法】水煎服;古时用甘澜水8碗,煮取3碗,每服1碗,1日3次。(《伤寒论》记载:“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功用】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2、四妙丸(中成药)
【组成】苍术、牛膝、黄柏 (盐炒)、薏苡仁。
【规格】每15粒重1g。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注意事项】孕妇慎服。
3、薏苡仁汤
【组成】薏苡仁9g、瓜蒌仁9克、牡丹皮6g、桃仁(去皮、尖)6克、白芍3克
【用法】上药以水400ml,煎至320ml,空腹时服。
【功用】清热散结,活血消肿。
【主治】肠痈腹中疼痛,或胀满不食,小便涩滞。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注意事项
1、脾虚无湿、孕妇慎服。
2、用药期间忌寒凉、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
3、如需合并其他药物服用,用药前请咨询医师。
4、煎药宜用砂锅,忌用铜、铁器。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安薇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 *** 药盾公益(公众号:P *** 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气血不足结节生!每天一碗,补气养血,喝出好身体《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其他的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而运行的。
一旦血气不足,脏腑功能可能会随之衰退,机体抗病能力也会慢慢下降,病邪便有了可乘之机,造成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囊肿等各类疾病。
气血
在中医之中,血是人体中所有体液的统称,包括血液,淋巴液和各组织间液体,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是人体能量系统。它虽然看不到,但它描述的是人体的活跃程度。
有一句话叫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句话其实很好地描述了气血之间的关系。
气是人体活力的表现,它会推动着血到达身体各处,让人身体可以运转起来,所以气就像统帅一样,指导着血前进,收回和循环全身。
血被气推动,到达身体各方后,它们携带的养分被细胞使用,养料被身体使用之后,会增加身体的动力,促进身体的活力,这些活力就是“气”。
所以血量充足,还能够到达该去的地方,新陈代谢正常,这就促进了新的“气”产生,这就是“血为气之母”。
气血的重要性
1、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寿世保元·血气论》“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
2、气血盛衰是人体身体健康与否的根本原因
气血旺盛,则身体健壮,气血虚损,则体弱多病。
《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中记载“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气血充盈,这百邪外御,病安从来?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
气血不足的原因
生活中会引起气血不足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经常熬夜、长期久坐或是整天躺着、不运动、劳累过度等,这些不良的习惯都会导致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的症状
1、看眼睛
看眼睛就是看眼白的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的便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浑浊、发黄、有血丝,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这都表明你气血不足了。
2、看皮肤
皮肤白里透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气血充足。反之皮肤没有光泽、粗糙、发暗、发黄、长斑等都代表身体气血不足。
3、看舌头
舌头上面齿痕重,舌质,也就是舌苔没有覆盖的那部分舌体,颜色淡白,也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4、摸手的温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代表人气血充分;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手冰冷,都是气血不足。
5、看睡眠
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都是气血不足。
预防气血不足
1、睡眠
按照现代医学研究:人体造血的更佳时段,是从下午六点到凌晨3点,而且人体需要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
每天的零点到凌晨3点是深睡眠时间,也是更好的睡眠时段。
21时至凌晨3时是人体细胞生长最快和激素分泌时间,错过这个睡眠的黄金时段,就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衰老。
2、多吃补血食物
民以食为天,通过吃进补的食物来预防气血不足既安全又方便。
生活中红枣、花生、桂圆这些补充气血效果极佳的食物很常见,可以单吃,也可以和其它食物搭配起来,效果都很好。
3、多泡脚
气血不足的人容易手冷脚冷,尤其是在冬季。所以此时,可以通过晚上睡觉泡泡脚来改善。
人的足部汇集了众多的经络,泡脚能够促进足部血液的循环,对于足部冰冷的现象会有所缓解,保暖御寒。
4、多运动
不运动的人比经常运动的人血液循环要慢很多,这样就容易气血不足。
所以平时应该经常运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如何补
1、红枣木耳汤
【功效】此汤有补血养血之效,主治血虚型贫血,面色苍白或微黄,口唇、指甲淡白,体虚无力,心悸失眠,头晕目眩。
【材料】红枣30枚,黑木耳25克。
【做法】将黑木耳撕成小朵状,放入沙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炖煮30分钟,待黑木耳熟烂时,放入红枣和红糖,煨煮至沸,红糖完全溶化即成。
2、山药薏米芡实粥
【功效】山药薏米芡实粥有补气之效,同时,芡实可收敛、固肾,山药可调理脾胃。
【材料】干怀山药500克、芡实150克、薏苡仁750克。
【做法】把怀山药、薏苡仁、芡实打成粉末,每天取一或两调羹,放入小米或大米中熬粥,每天喝一次,坚持一个月左右,体质会有明显改善。
3、按揉关元穴
古人认为关元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常按揉能够补养元气、肾气。有空时多揉揉,大约3分钟即可。
位置:在肚脐下三寸,若找不到位置,大家四指并拢,并以中指的中间关节为准的宽度就是3寸,以它为准,肚脐下面四指的地方就是关元穴。
中药传奇之“薏苡仁”——夏日必备良药本内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
夏日酷暑,高温高湿,尤其是北京的" *** 天",更是潮热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应对如此天气,除了绿豆汤外,薏苡仁也是夏日必备之良品。
薏苡仁被称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其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可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急,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现代医学药理研究发现,薏苡仁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的作用,若患者在疾病康复期间多食用薏苡仁,能增加机体抗病能力,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有利于机体康复。
夏季气候闷热,气温高、湿度大,容易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加之人们在夏季喜冷饮、冰镇瓜果,鉴于这种外湿内湿并存的情况,大家不妨喝点薏苡仁粥,促食欲,保肠胃,强体质,减轻肠胃的负担。
薏苡仁粥
薏苡仁30-6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薏苡仁同粳米洗净,加适量清水煮粥,后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具有健脾和胃,除湿利水之效,适用于体虚或老年人水肿、脚气、食欲不振、脾虚腹泻、牛皮癣、湿疹、风湿痹痛等症。
薏苡仁莲子百合粥
薏苡仁50克,莲子(去心)30克,百合20克,红糖适量。将薏苡仁洗净煮粥,再加莲子、百合同煮10分钟,后加红糖适量调味即可。具有健脾祛湿、润肺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大便溏泄、下肢湿疹、面部痤疮等症。
服用禁忌
薏苡仁虽有如此功效,但其效力较慢,宜多服久服。但需注意的是,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不宜食用。在搭配方面,薏苡仁不宜与杏仁、海带、蟹等食物搭配,造成负面影响。
在中医传统中,有一种草本植物备受赞誉,它就是薏苡仁。不仅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而且还具备出色的营养价值。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薏苡仁的生长特性,探寻它的各种功效与作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享用这一美味佳肴。
一、生长特性
薏苡仁,又称苡米、薏苡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生长于河谷、湖滨等地。薏苡仁的种子呈扁圆形,表面光滑,颜色多为黄白色。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薏苡仁能生长茁壮,形成丰富的果实。
二、药用价值
薏苡仁自古以来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并被誉为“清热利湿”的草药。它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毒、健脾利水的功效。薏苡仁可以帮助清除体内湿气,缓解湿热引起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尿少黄赤等。同时,薏苡仁还能净化血液,调节肠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此外,薏苡仁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
三、营养价值
除了药用价值,薏苡仁还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B2、E、钙、铁、锌等。薏苡仁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问题。此外,薏苡仁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薏苡仁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
四、美味吃法
薏苡仁可以用来煮粥、炖汤、煮茶等多种方式食用。其中,煮薏苡仁粥是最常见的食用 *** 之一。将适量的薏苡仁洗净,加入适量的水,煮至软糯,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红豆、莲子等其他食材,既美味又营养。此外,薏苡仁还可以作为配料加入糕点、面食中,增添口感和营养。
结语:
薏苡仁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不仅拥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还具备出色的营养价值。它的清热解毒功效和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其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的理想选择。无论是煮粥、炖汤还是加入糕点中,薏苡仁都能带来美味与健康的双重享受。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个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礼物,享受生活的美好与滋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