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儿童故事,腊八粥儿童画教程图片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47 0
毛毛虫有声儿童故事,睡前故事香香甜甜腊八粥,好听的绘本故事

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感谢祖先、祈求来年好收成的一个节日。在冷冷的冬天吃了暖暖的腊八粥,就可以期待过年啦!

我们来看看腊八粥里面有什么食材?一碗幸福满满的腊八粥又是怎样熬煮的呢?一起来听故事《香香甜甜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下来。

好了,今天的故事讲完了,今天是腊月初八,你喝腊八粥了吗?

腊八节的六个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六个传说故事

文:中国历史故事网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 *** 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的六个传说故事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粥儿童故事,腊八粥儿童画教程图片-第1张图片-

传说二: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粥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节到了,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你,愿大家腊八节快乐!

此文来自中国历史故事网。图片选自 *** 。向原创致谢!

腊八粥的故事

六岁的儿子睡醒后,很认真的给我讲了《腊八粥的故事》,并且非得缠着我让我给他发表到网上。儿子说是他做梦想的这个故事,又说是老师上课讲的,大家估且一乐……


从前,有个人叫磕睡虫。他的爸爸是个农民,妈妈是个裁缝。磕睡虫慢慢长大了,这一年他三十岁。爸爸妈妈对他说:“你天天这么贪睡,这么懒,都三十岁,村里都没人愿意嫁给你?”

村里有个姑娘,名字叫煤底锅。她总是在家门口磕瓜子,村里没有人愿意跟她结婚,只有磕睡虫愿意跟她结婚,他们就结婚了。

结婚的时候,磕睡虫的爸爸把自己种的粮食都给了他们,妈妈把缝的漂亮的衣服也都给了他们。冬天到了,他们的被子、衣服都破了,粮食都吃光了。磕睡虫夫妻俩说,这该怎么办?然后,他们就扫地上的饭渣吃,他们把饭渣收集起来,他们熬了一碗粥,只见这碗粥花花绿绿的,很是香甜,因为这一天是腊月初八,便取名为腊八粥。就在这时候,他们的房子塌了,那一碗粥被坍塌的房子埋在了里面。

他们夫妻面面相对说,我们以后好好干活,好好生活吧最后,他们努力干活,用攒的钱建造了一个新房子,也把自己种的粮食贮存了起来。磕睡虫不再睡懒觉,煤底锅不再磕瓜子。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腊八节”为啥要喝“腊八粥”?寓意是什么?这一点必须知道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腊八节后,也预示着新年也就要来到了。腊八节到了,也就又到喝腊八粥的日子了,从古至今,从小到大,年年如此。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很多,但大家比较公认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据说是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深山修行 ,一天,他在河里沐浴后就没有力气回到岸上。这时,一位叫作苏耶妲的姑娘见状就过来救了他 ,苏耶妲还用米、栗等食材熬成一碗粥 ,让佛祖吃,佛祖吃过粥后就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从此,佛家弟子们就形成在这一天也就是腊八节向世人布施粥。后来,民间也受影响,慢慢地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另一个和中国古代的皇帝的祭祀有关,古时,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历代皇帝都要进行祭祀,称为腊祭,要祭祀八谷星神祈福,称为腊八。祭祀的主要内容是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保证农业有个好收成。


因此,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人们就把各种干果和蔬菜合在一起,煮成粥,献给八谷星神,以表达庆祝收获和祈祷丰收的意思。这也是腊八粥的一个由来。指的是用干的东西煮粥,来祭祀农业之神,祈愿农业丰收。


这就是腊八节喝粥的由来,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腊八节又被人们寓意了不少内容。在寒风刺骨的冬季,在这腊月初八时分,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就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那这碗腊八粥又有什么寓意呢?我为大家总结了一下,这腊八节喝腊八粥还是很有寓意在里面的。


一、腊八粥是祭祀的供品

我们知道,腊八节是祭祀祖先神灵的一个重要日子,所用的供品就是各种干物,后来才慢慢变成腊八粥的。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就开始准备食材,熬制好腊八粥,祭拜天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神灵这一年的庇佑,祈愿来年万事如意。

二、腊八粥是用来庆祝丰收的

腊八节,人们用各种食材熬成的腊八粥,除了祭祀祖先神灵外,也是展示丰收的一种活动。腊八粥所用不同食材,也是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粮食收获。把它们汇集在一起,也有向天地神灵汇报了自己一年来取得的丰收成果,也希望神灵继续保佑新的一年里能风调雨顺,田里的庄稼又是一个好收成,让老百姓能过一个幸福的,美好生活。


三、腊八粥代表着积德行善

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有很多的穷人经常吃不上饭,于是,在腊八节这天,有钱的人家会在腊八节这天开粥铺施粥,将腊八粥施舍给乞讨者、穷人等。在这天寒地冻的季节里,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不仅能填饱肚子,还可抵御冬天的严寒。富人有了积善成德的名声,穷人也填饱肚子了,这也是腊八节最能显示人性友善的地方。


四、腊八粥是增进友情的佳品

人们在腊八节把腊八粥熬制好之后,不反留着自己享受,还要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大家也可以互换腊八粥,共享节日的快乐。一般是早上熬好粥,一定要在中午前把粥送出去。然后才是自己一家人开始食用。

人们熬制的腊八粥通常是一大锅,留着吃几天有的还吃不完,这是有讲究的,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因为有“年年有余”的寓意在里头。


腊八节互相赠送品尝腊八粥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这也展现了人们在品尝腊八粥的快乐过程中,彼此也增进了了解,增强了友谊和感情。

腊八粥的起源故事你知道吗?五彩缤纷的腊八粥,香糯可口真美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2019年即将翻篇,眼看年关将至,对于小浅这种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说,听到“腊八粥”就有莫名的兴奋感。腊月初八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的日期,是我们中国很多地方非常重视,也很隆重的日子,并且在腊八节这天必须喝一种腊八粥,这也成为一种后来的习俗。


有些年轻的小伙伴内心不禁有个疑问,喝粥每天都可以,为什么偏偏选择在腊月初八这天呢?腊八粥在腊八节这天,只是最普遍的一个风俗之一,腊八节不仅仅要喝腊八粥,有些地方还吃腊八蒜,吃腊八冰等各种各样的奇葩习俗,据民俗专家介绍:其实腊八这个词主要起源于我们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在那个时代当时称释迦牟利佛教的一种节日,后来经过延续和历代演变,就到如今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节日。


相传释迦摩尼出家修行已经6年的时间还毫无所获,眼看即将奄奄一息,此时一个牧羊女路过之后,看到释迦摩尼倒在菩提树下。牧羊女发出慈悲之心同情之心,所以便挑选出一些五谷杂粮和野果搭配一起,之后以清泉煮一碗粥给他吃。


当时释迦摩尼吃完之后感觉体力大增,随后在菩提树下继续打坐7天之后,终于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虽然说这个说法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是还是被我们中国很大的人认同。


关于腊八节腊八粥的第2个故事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时期。如果说腊八粥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明的,在当放牛娃时期的朱元璋,受到了尖酸狠毒的地主欺压,一次暴打之后,将他关押在堆放杂物的破屋子里,不给他饭吃。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误打误撞间,竟挖到了老鼠的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了解完腊八粥的起源故事,今天大家可以一起跟着小浅来学习做一锅正宗的腊八粥,五彩斑斓既好吃又有高颜值哦!



【食材准备】:

圆糯米150g,菱角米150g,绿豆25g,红豆25g,腰果25g,花生25g,桂圆25g,红枣25g,陈皮1小片,冰糖75g,百合250g,甜杏仁250g,青梅250g,食用碱50g。


【做法步骤】:

(1)先将菱角米带皮上锅煮熟,熟后去皮;鸡头米生着去掉外皮,将米粒取下来,上锅煮熟,熟后去掉里皮;花生米浸泡后去皮;小枣清洗干净,桂圆去皮、去核,只留肉;干莲子放人砂锅中,加人食碱20克,用沸水1500克浇烫后,立即用竹刷搅刷1分钟,将水倒出。接着还按上述 *** 操作一遍。第三次,只放食碱10克搅刷,直至将莲子皮全部刷掉,用清水漂洗后,将去皮的莲子逐个切去两端,用竹签捅去莲子心,将莲子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的凉水,另取--盆放人小枣和莲子一同上屉蒸30分钟即熟。


(2)然后我们将锅置火上,倒人凉水烧沸,把淘洗干净的秫米、红小豆、白芸豆、红豇豆、红芸豆,倒人锅内煮熬;待煮至半成熟时,把淘洗干净的稻米、小米、粘黄米、糯米、大麦仁、薏仁米倒人锅内一起煮。待开锅后,用小火煮,煮至七八成熟时,再将百合、花生米、桂圆、菱角米、鸡头米、去皮栗子、甜杏仁倒人粥锅内,继续煮,见粥已黏稠时,再将青梅、瓜条切成小方丁,与蒸熟的莲子、小枣一起倒入粥锅内,搅拌均匀,开锅后略熬一会儿即可。


(3)最后我们将粥盛人碗内,撒上白糖即可食用。


这腊八粥更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五彩缤纷,粥质软糯,气味芬芳,甜润可口,营养丰富。注意熬煮腊八粥时,由于各种谷物繁多,食材糊化后,需不断搅拌,注意不要糊锅。高压锅熬煮时,小枣要单独蒸制好,待粥成熟后,敞开盖将枣放人,稍熬即成。


传统节庆菜肴腊八粥的做法,大家学会了吗,还有20天就到腊八节啦,希望大家跟着小浅在2020年继续享受健康的饮食,美味和美食常伴左右~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在民俗故事中,与这位开国皇帝有关


每当到了农历的腊月初八之后,年味就一天更比一天浓了。现代人每天忙于繁重的工作,而且天天可以吃得上堪比年夜饭的山珍海味,所以感觉过年跟平时一个样,没什么新鲜的。

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过年可是一件特别令人兴奋的事情,就算是皇帝小时候,也不例外。

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喝上一碗腊八粥,这就是传统的习俗。那么,伙伴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腊八节这天要喝腊八粥呢?我们现在就来讲一个关于腊八粥由来的民俗小故事。

这个民俗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相传,朱元璋在小的时候,家里用“穷”来形容,都是对他家庭条件的一种赞美,那简直就是惨不忍睹!眼瞅着一年到头了,家里没米没柴,年都快过不下去了,朱元璋和他母亲也是一点办法没有,只有干熬着。

话说腊八节这一天,朱元璋准备到野地里去打柴,再顺便看看,能不能抓到点什么小动物来过年。

要不说朱元璋是天子的命呢,想啥来啥!就在朱元璋打柴的时候,发现了一只硕大的田鼠,相当肥胖,扭着 *** 从朱元璋身边经过。

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朱元璋,看见的那可不只是田鼠,而是一直烤的流油的美味大餐!他想到了这里,口水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朱元璋举起柴刀就要去“收割”奔跑的美味,田鼠见状“嗷嗷”的叫着,直接开溜。

朱元璋想:到手的美味怎么能让它跑了?于是,一路跟随田鼠,直到田鼠钻回了自己的洞里。

钻回洞里的田鼠是松了一口气,心想:我都到家了,你还追啊?

朱元璋那边可是离开这个田鼠不行,心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今天连和尚再庙,一起给端了!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用柴刀当铁锹,开始“拆”田鼠的家。

朱元璋憋着一股劲,心想:今天不挖到你,绝不结束。于是,一直沿着田鼠洞向下挖。


挖着挖着,没挖着田鼠,但是挖出了一大堆粮食,江米、赤豆、黄米、花生等等,一共八种粮食。

看来,这些粮食是这只田鼠准备过冬用的粮食,虽然有些粮食已经发霉变质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完好的。

于是,朱元璋脱下了破衣服,直接把这些田鼠偷来的粮食给“没收”了!

回到家,娘俩高兴得抱成了一团,这些粮食绝对可以解决现在的燃眉之急啊。娘俩把不能吃的粮食挑了出去,然后拿出一部分来,煮了一锅粥。在这锅粥里,这八种粮食每种都有,煮出来粥的颜色相当漂亮,娘俩美美的吃了一顿。

再之后,就是大伙都知道的事了,朱元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之后,吃啥啥不香,在腊八这一天,偶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老鼠洞挖出粮食的趣事。


于是,朱元璋下令,以后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煮上这么一锅腊八粥,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诫自己,虽然自己当了皇帝,但是,绝对不能忘本!

上行下效,腊八煮腊八粥这件事,逐渐的在民间散开了,成为了一种民俗,被保留至如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腊八粥

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 之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mo) 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之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 *** ,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今日腊八,快给孩子讲讲“一碗粥”的故事吧!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寒积雪满天山

腊八粥正甜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俗称“腊八”

是腊月的之一个节日

腊八是春节的序幕

过了腊八

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

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做一件事——

准备过年

过腊八到底要做点啥?

腊八粥的来历是啥?

文人笔下的腊八是啥样的?

各位家长

快把小编准备的“知识大餐”

讲给孩子吧~

过腊八到底要做点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在古代,腊八节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

三曰:腊者,逐疫,即有驱逐疫鬼之意。

如今,腊八节祭祀的仪式早已不再流传,而节日的主要习俗——喝腊八粥却传承至今,愈发意蕴非凡。

腊八粥的来历是啥?

在“腊八节”当日

喝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

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仪式”

陕北人的腊八粥

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

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及肉

鲜香入味、营养丰富

在爱吃辣的四川人看来

腊八粥分甜咸、麻辣两种

以黄豆、花生、肉丁、萝卜等煮成

......

今天

我们请出大米、红豆、花生、

莲子、大枣这几位“食材代表”

为您讲述这碗粥的来历

快带孩子一起看看

“一碗粥的故事”

文人笔下的腊八是啥样的?

腊八节是对新年美好的向往

老舍《北京的春节》: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腊八节是祈求团圆的心愿

梁实秋《粥》:

“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家人就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开始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地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

腊八节的美妙与芳香

沈从文《腊八粥》:

“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锅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读着读着,不禁口水直流。”

腊八节寄托着对亲人的怀念

冰心《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腊八粥蕴含浓厚的文化内涵

周绍良《记腊八粥》:

“有的地方,只认为吃了腊八粥,也就是说春节将临,农事已完,带有庆丰收的意思。有的地方,用白果、花生、莲子、红枣、板栗诸般果实,和上姜桂调味品,掺在米中煮成,谓其温暖滋补,可以祛寒。而南方某些地方,在腊八这天,除了烧煮甜腊八粥外,还有用青菜、胡萝卜、豆腐、雪里蕻、黄花、木耳切丝炒熟合于白米煮成了的粥中,谓之咸腊八粥。”

腊尽春回

祛疫迎祥!

本文来源|综合自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首都教育

插图设计|樊薇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腊八粥背后有故事

1月20日早晨,天还不亮,冠县县城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部分环卫工和交警便接到了聊城市烛光社会服务中心志愿者送到岗位上的八宝粥一杯,鸡蛋两个和象征吉利喜庆的红围巾一条以及一次性医用口罩1包。他们来不及说声谢谢,志愿者们就快速离开,匆忙骑上自己的电三轮向下一个岗位献爱心。

公益人总想着公益,时刻牵挂那些应该被社会关注的群体。聊城市烛光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的李云亚,2020年12月27日在冠县梁堂镇组织了关爱老人和孩子的公益活动后,紧接着就开始策划“一碗爱心粥,温暖一座城”针对交警和环卫工的爱心腊八粥活动。

每一次公益活动全靠群内的爱心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大家的热情高涨,公益才能得以正常开展。冠县兴华路幼儿园得知情况后,主动表示捐赠100份爱心粥,200个鸡蛋,100条红围巾。 冠县赢鼎教育志愿填报中心也表示可以捐赠一次性医用口罩100包,献给最需要的人。妥啦,李云亚开心地笑啦,有了捐赠,本次公益活动都能够顺利进行。

以往的腊八粥是采取人员相对集中的方式发放,今年因为疫情,志愿者们只好分组,逐一把爱心粥送到环卫工和交警手上。因为太分散,从早晨5点半送之一份开始,一直到9点半,最后份才分发完毕。

谈起本次腊八粥公益活动,志愿者韩荣荣说:“辛苦点儿没啥,和那些室外工作者相比,他们更辛苦。能够尽绵薄之力,温暖这些为了我们生活美好而起早贪黑的环卫工和交警,让他们感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我感到很高兴。”

壹点号张红军新闻摄影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故事:腊八粥歪传

传说:很久以前,南方某地有个小村庄,这里背靠大山,面朝大河,山里河里好像有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资源,所以这里是个少有的富裕地方。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人花很少的劳动,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因此大家都很不珍惜,生活浪费奢华,骄傲自大,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小村庄里的人看别的地方的人,都认为他们蠢笨如猪,才能把生活过得那么贫穷。

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河里突然没了鱼,山里飞禽走兽消失了,天变得干旱。随着山里河里资源的枯竭,天灾的不断,小村子里的人生活成了困难。

虽然河道里还有些水,可是因为他们从不种地,任何种子、农具和种地的 *** 技术啥也没有,更重要的是他们守着的全是一片一片的荒地,根本无法种植。周围方圆十数里都遭了灾,都没有可以下锅的米。

小村庄的人拿着家里值钱的东西,去到数十里外换取粮食,可也由于价格很贵,换来的粮食并不能维持很久。眼看着就要断粮饿死,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靠着先天优势,带着未来的希望(孩童)外出乞讨去了。年老的就只能在家熬着,他们也不愿意背井离乡死在外面。

时间又过去了半月有余,眼看着就临近年底了,一年到头了。村子里的老人商量,看来大概是活不下去了,自己一生也到头了。那就去山上找个风水较好的位置挖个坑,自己往里面一钻等死好了。

老人们拿着锄头、铁镐、镰刀挖起了坑,他们干得很卖力,感觉这一辈子都没这么认真地干过活。有老人自嘲着说,这是耍了一辈子,没想到临死之前还来补这么一场活,这也算是弥补了残缺的人生吧。

坑总算挖好了,这天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怀着沉痛解脱的心情来到山上,准备往挖的坑洞里钻。有一个性子急的人跳进洞坑,右脚好像踏碎了什么陷入了一个洞里,他拿出生平仅剩的最后力气把脚拔了出来。

拔出脚的老人,发现了新大陆,自己陷下脚的地方出现了粮食,有几粒大米,几粒红枣,几粒小麦,几粒花生米,等其他的杂七杂八的粮食,被好好地保存在那里,虽然还做了防潮处理,但也还是有些发霉了。

这个老人顿时高兴了,偷眼瞄了瞄周围,发现没人注意这里,于是猴急地把粮食带泥巴和干草,一把一把地抓起往兜里放。老人做贼搬捂着衣服口袋往山下的屋子走去,有人问他:不想死了?

老人:……哦……嗯……不……不是……回屋子……拿个烟嘴……等到了地府也能吃上两口。

这老人灵机一动编的这么句谎话,引起一片欢笑声,随后就是叹息声。他们说:你这是不想我们走得太难过,给我们弄点笑料吧。说完就没人理他了。

老人回到家里,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粮食丢进锅里,又去快要干枯的河里打来了水,煮了一锅粥,在家好好地享受了一番。喝饱了粥,老人腆着肚子在村里慢悠悠地走着,他要借着现在有些力气,在临死前把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记住。

老人越走越发觉得不对劲,鼻子嗅了嗅,竟然闻到了肉味,这个味道再次在村子里出现,老人很兴奋,闻着肉香味,跟一只贪吃的狗一般,一路寻去。发现是村东李大娘家,他砸门就进去,直接来到灶台前,看见锅里煮了一锅跟自己吃的一样的粥,只是里面还星星点点的有些碎肉。

老人拿着勺子打了一勺,也不顾烫嘴,就那么咕噜咕噜地喝了下去。这时他才问起李大娘这肉的来路。李大娘满脸麻木的说:坟坑发现了杂粮,刚要转身回家,看见一只奄奄一息的老鼠,正可怜巴巴地望着自己,于是她就一石头砸死老鼠,回来一锅煮了。

村里还有几个老人也找到了这些老鼠搬进洞的粮食,这些都是老鼠以往搬他们的,现在他们土匪进村般的把整座山挖了个遍,发现了很多小堆小堆这样的粮食。

村里的人靠着这些杂粮熬过了天灾,迎来了风调雨顺,大家勤奋的劳动起来,日子过好了。

大家为了纪念这次事件,也为告诫后辈,要节约粮食,他们就决定以后每年的那天都熬那么一锅粥来喝,当他们仔细回忆时间时才发现,那天正是腊月初八,于是就有腊八粥的名字。

标签: 腊八粥 儿童画 儿童 教程 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