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胶——正读为"婀胶"("阿"为山东东阿县的"阿" ),易误为"a胶"。
(2)白术——正确读音为 "白竹",易误读为 "白shu";莪术(莪竹)应念"俄竹"。
(3)川芎——正读为"川兄",易误为"川弓"。
(4)厚朴——正读为"厚破",易误为"厚普"。
(5)秦艽——正读为"秦蕉",易误为"秦九"。
(6)羌活——正读为"枪活",易误为"姜活"。
(7)楮实——正读为"储实",易误为"赭实"。
(8)诃子——正读为"喝子",易误为"柯子"。
(9)香薷——正读为"香茹",易误为"香需"。
(10)连翘——正读为"连桥",易误为"连跷"。
(11)桔梗——正读为"洁梗",易误为"橘梗"。
(12)莎草——正读为"梭草",易误为"沙草"。
(13)柘木——正读为"浙木",易误为"拓木"。
(14)薤白——正读为"泻白",易误为"韭白"。
(15)毛稔——正读为"毛忍",易误为"毛捻"。
(16)柽柳——正读为"称柳",易误为"圣柳"。
(17)胡荽——正读为"胡虽",易误为"胡妥"。
(18)毛茛——正读为"毛亘",易误为"毛良"。
(19)马齿苋—— 正读为" 马齿线" , 易误为" 马齿见"。
(20)紫菀——正读为"紫宛",易误为"紫苑"。
(21)粳米——正读为"精米",易误为"梗米"。
(22)没药—— 正读为" 末药",易误为"玫药"。
(23)腽肭脐(海狗肾)——正读为"瓦纳脐",易误为"温内脐"。
(24)蛤蚧——正读为"革介",易误为"哈介"。
(25)黄柏(檗)——正读为"黄簸",易误读为"黄白"。
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北大校长在讲话中将“鸿鹄(hú)”的“鹄”念成“hao”,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林建华校长发出了一封态度诚恳、情真意切的道歉信,舆论和跟帖风向瞬间跳转,网民和读者对林校长大都给予了正面而热情的回应。
在繁多的中药品种里,有些中药由于用字比较特殊,或者系多音字而易被念错,作为中医药人,让我们一起来避雷吧!
比如,黄柏的“柏”不念“松柏”的“柏”,应该念bò;阿胶不念“a胶”,应念“ē胶”;荠菜不念“齐菜”得念“ jì 菜”;川芎得念“川xiōng”……等等。
不少人以为念错药名不会发生什么问题,其实不然,这样不仅可能引起误会,有时还会误事,甚至导致差错和事故,切勿等闲视之。
兹将容易念错的 50 味中药的正确读音及容易错念的例子简述如下,为的是让我们能够准确称呼药名,这就有利于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而避免耽误病情。
(1)白术——正确读音为 “白zhú”,易误读为 “白数”;苍术、莪术亦易误读为苍数、莪数,而“莪”不念“我”,而应念“ é”。
(2)黄柏(檗)——正读为“黄bò”,易误读为“黄白”。
(3)阿胶——正读为“ē 胶”(“阿”为山东东阿县的“阿” ),易误为“a 胶”。
(4)厚朴——正读为“hòu pò”,易误为“厚普”。
(5)枸杞子——正读为“gǒu qǐ zǐ”,易误为“句己子”。
(6)川芎——正读为“川 xiōng,川芎易误为“川弓”。
(7)羌活——正读为“qiāng 活”,易误为“姜活”。
(8)秦艽——正读为“秦 jiāo”,易误为“秦九”。
(9)诃子——正读为“hē 子”,易误为“柯子”。
(10)枳实——正读为“zhǐ 实”,易误为“积实”。
(11)楮实——正读为“chǔ 实”,易误为“赭实”。
(12)菝葜——正读为“bá qiā”,易误为“拔契”。
(13)连翘——正读为“lián qiáo”,易误为“连跷”。
(14)青蒿——正读为“青hāo”,易误为“青高”。
(15)香薷——正读为“xiāng rú”,易误为“香需”。
(16)酢浆草——正读为“cù jiāng 草”,易误为“作浆草”。
(17)莎草——正读为“suō cǎo”,易误为“沙草”。
(18)桔梗——正读为“jié gěng”,易误为“橘梗”。
(19)枸橼——正读为“jǔ yuán”,易误为“狗缘”。
(20)薤白——正读为“xiè bái”,易误为“韭白”。
(21)山莨菪——正读为“山 làng dàng”,易误为“山良宕”。
(22)柘木——正读为“zhè 木”,易误为“拓木”。
(23)缬草——正读为“xié 草”,易误为“结草”。
(24)羊角拗——正读为“羊角niù”,易误为“羊角袄”。
(25)荠菜——正读为“jì 菜”,易误为“齐菜”。
(26)荠苨——正读为“qí nǐ”,易误为“齐尼”。
(27)柽柳——正读为“chēng 柳”,易误为“圣柳”。
(28)蛏肉——正读为“chēng 肉”,易误为“圣肉”。
(29)毛稔——正读为“毛 rěn”,易误为“毛捻”。
(30)毛茛——正读为“毛 gèn”,易误为“毛良”。
(31)胡荽——正读为“胡 suī”,易误为“胡妥”。
(32)紫菀——正读为“紫 wǎn”,易误为“紫苑”。
(33)萆薢——正读为“bì xiè”,易误为“啤解”。
(34)蒟酱—— 读为“jǔ jiàng”,易误为“句酱”。
(35)马齿苋—— 正读为“ 马齿xiàn” , 易误为“ 马齿见”。
(36)没药—— 正读为“ mò yào”,易误为“玫药”(即没有得的“没”)。
(37)石斛——正读为“石 hú”,易误为“石解”。
(38)槲寄生—— 正读为“ hú寄生” , 易误为“ 蟹寄生”。
(39)牛蒡子—— 正读为“ 牛bàng子” , 易误为“ 牛旁子”。
(40)香蕈——正读为“香xùn”,易误为“香覃”。
(41)蓍实—— 正读为“ shī shí” , 易误为“ 其实” 。
(42)老鹳草—— 正读为“ lǎo guàn cǎo” , 易误为“ 老欢草”。
(43)三棱——正读为“三 léng”,易误为“三凌”。
(44)蓝靛——正读为“蓝 diàn”,易误为“蓝定”。
(45)伽蓝菜—— 正读为“ qié 蓝菜” , 易误为“ 加蓝菜”。
(46)山蒟——正读为“山 jǔ”,易误为“山句”。
(47)粳米——正读为“jīng 米”,易误为“梗米”。
(48)硇砂——正读为“náo shā” , 易误为“ 囟砂”
(49)蛤蚧——正读为“gé jiè”,易误为“哈介”。
(50)腽肭脐( 海狗肾)——正读为“wà nà qí”,易误为“温内脐”。
文字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微信
?
马蔺花拼音Mǎ Lìn Huā
别名剧荔花(《吴普本草》),蠡草花(《本草图经》),马楝花(《水东日记》),潦叶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旱蒲花(《江苏药材志》)。
出处《纲目》
来源鸢尾科植物马蔺的花蕾,4月开花后,择晴天采摘,晒干或阴干。勿沾露水,以免变色。贮藏干燥通风处,以防霉烂。
生境分部产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等地。
性状干燥花朵具花被6片,线形,长2.5~3厘米,直径2~4毫米,多皱缩,顶端弯曲,基部膨大,呈深棕色或蓝紫色;雄蕊3枚,花药多碎断或脱落,有残存的花丝,花柄长短不等。质轻,气显着,味微苦。以整齐、色紫者为佳。
性味咸酸微苦,凉。
①《本草述》:"味甘辛,气平温,无毒。"
②《山东中草药手册》:"咸酸苦,微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利尿。治喉痹,吐血,衄血,小便不通,淋病,疝气,痈疽。
①《本经》:"去白虫。"
②《别录》:"疗喉痹。"
③《纲目》:"主痈疽恶疮。"
④《江苏植药志》:"治吐血,衄血,金疮;又为利尿解热药;消痈肿及疝痛。"
⑤《河北药材》:"利尿。治淋疾,解诸毒药。"
⑥《山西中药志》:"破宿血,养新血,断血利,解毒。治腹中急痛,痔疮,诸症寒热,绞肠痧痛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注意《别录》:"多服令人溏泄。"
复方①治咽喉闭不通:马蔺花一两,蔓荆子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暖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②治小便不通:马蔺花(炒)、茴香(炒)、葶苈(炒)。为末,每酒服二钱。(《十便良方》)
③治痈肿疮疖:马蔺花二钱,马齿苋一两,蒲公英一两。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④治面及鼻病酒皶:马蔺子花,杵,敷之。(《肘后方》)
⑤治偏坠疝气:马蔺花二两(萝白子同炒),川楝子一两五钱(橘核同炒),吴茱一两(浸酒,炒),木香二钱(不见火)。为末,每服一、二钱,用好酒调,空心服。(《本草述》)
摘录《中药大辞典》
性味微苦;辛;微甘;寒
归经归胃;脾;肺;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主喉痹;吐血;衄血;崩漏;便血;淋证;疝气;痔疮;痈疽;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或绞汁。
注意《别录》:多服令人溏泄。
各家论述1.《本经》:去白虫。
2.《别录》:疗喉痹。
3.《纲目》:主痈疽恶疮。
4.《江苏植药志》:治吐血,衄血,金疮;又为利尿解热药;消痈肿及疝痛。
5.《河北药材》:利尿。治淋疾,解诸毒药。
6.《山西中药志》:破宿血,养新血,断血利,解毒。治腹中急痛,痔疮,诸症寒热,绞肠痧痛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材名称繁多,而且历史悠久,现代人或者不会读,或者经常读错。小编将常读错的中药名称进行整理,现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
川芎:芎,读xiōng(兄),不读xióng(雄)或qióng(穷)。
苍术:术,读zhú(竹),不读shù(树)。白术、莪(é)术、祁术等中药材名字中的术字也读作读zhú。
紫菀:菀,读wǎn(宛),不读yuàn(怨)。
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重,读chóng(虫),不读zhòng(众)。
牛蒡子:蒡,读bàng(磅),不读páng(旁)。
菝(bá)葜:葜,读qiā(掐),不读qì(气)。
诃子(藏青果):诃,读hē(喝),不读kē(科)。
蛤壳:蛤壳,读gé(革)qiào(俏),蛤字不读hā(哈)。蛤蚧、蛤粉等中药材名称中的蛤字也读作gé。称呼“蛤蜊”等水生软体动物时,蛤字都读作gé;统称青蛙和蟾蜍时蛤字读作há,如蛤蟆(há·ma)。
酢浆草:酢读cù(醋),不读zhà(炸)。酢字在表示客人向主人敬酒的意思时读作zuò(坐),如酬酢。
豨(xī)莶草:莶,读xiān(先),不读qiān(千)。
楮实子:楮,读chǔ(楚),不读zhě(者)。
檧木根:楤读sōng(松),不读cōng(匆)。
缬草:缬,读xié (鞋),不读jí(及)。
毛茛:茛,读gèn(亘),不读liáng(良)。
菥蓂:菥,读xī(西);蓂,读mì(蜜),不读míng(冥)。
阿胶:阿,读ē。
大黄:大,现在统一读作dà;旧读作dài(代)。
黄柏:柏,读作bò,规范名称为黄檗(bò)。
黄芪:芪,读作qí(齐), 不读shì(事)。
黄芩:芩,读作qín(琴),不读jīn(今)。
秦艽:艽,读作jiāo(交)。
厚朴:朴,读作pò,不读pǔ(普)。
粳米:粳,读作jīng,不读gěng(梗)。
萆薢:萆薢,读作bì xiè。
马齿苋: 苋,读作xiàn, 不读jiàn(见)。
桔梗:正读为“jié gěng”,易误为“橘梗”。
上述这些中药的名称,你读对了吗?
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 *** 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共计中药210味。整理成表格版,方便大家在微信上阅读、收藏!
解表药
麻黄 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 “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 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 “薷,本作柔”(《本草纲目》)。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本草害利》)。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 芷,初生之根干。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 “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 “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 “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味而得名。《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葱白 “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因颜色而得名。药圈
藁本 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本,根也”(《新修本草》)。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恶实即牛蒡子也。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桑叶 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图经本草》),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 本品为“蝉所蜕壳也”(《图经本草》)。故又名“蝉壳”、“蝉衣”、“蝉退”、“虫退”等。
柴胡 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本草纲目》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音紫,茈胡之茈音柴。柴胡生山中,嫩者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而根名柴胡也”。
升麻 本品“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清热药
石膏 本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膩光滑如膏脂,故名。
芦根 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天花粉 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古时常捣烂滤汁作淀粉用,“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本草纲目》)。
竹叶 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又名“淡竹叶”。
栀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原名“卮子”。《本草纲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因其形状而得名。
夏枯草 “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读》)。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黄芩 “芩,说文作荃,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黄而得名。药圈
黄连 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根茎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鸡爪,故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
龙胆草 本品“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
苦参 本品药用其根,陶弘景谓,其“根味至苦恶”。本品因其味极苦,形似参而得名。
穿心莲 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中华药海》)。
生地黄 本品药用其块根。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简称“生地”。
玄参 “玄,黑色也”(《本草纲目》)。陶弘景云:“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又称“黑参”、“黑玄参”。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之讳,改“玄”为“元”,而得“元参”之名。
牡丹皮 本品“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
紫草 “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纲目》),因颜色而得名。
金银花 “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本草纲目》)。本品依据花蕾开放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
连翘 本品药用其果实,“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图经本草》),因形状而得名。
青黛 《本草纲目》记载:“黛,眉色也。……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而得名。
千里光 本品长于清热明目,善疗多种目疾,《滇南本草》“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因功用而得名。
决明子 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因其形似马蹄,故有“马蹄决明”之称。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
白头翁 本品原植物茎叶密被白色长柔毛,“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本草经集注》),因其形状而得名。
马齿苋 “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
贯众 “此草叶似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风尾,根名贯众”(《本草纲目》)。因形状而得名。药圈
白鲜皮 本品药用其根皮。《本草纲目》云:“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色命名。
漏芦 《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
土茯苓 本品原名“禹余粮”,“相传昔禹行山中,采本品充饥,而弃其余粮,故名。形似茯苓,后遂谓之土茯苓也”(《中国药学大辞典》),前者根据传说得名,后者根据形状得名。
鱼腥草 本品因气味而得名。《本草纲目》云:“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本品因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药用全草而得名。
败酱草 陶弘景云:其“根作陈败豆腐气,故以为名”,本品因有腐败的豆酱气,药用带根的全草得名。
红藤 本品药用其藤茎,“根外紫红,……浸酒一宿,红艳如血”(《简易草药》),故名。又名“大血藤”。
半边莲 本品“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山豆根 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图经本草》云:“苗蔓如豆,根以此名”。主要根据形状而得名。
射干 “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得名由此尔”(《图经本草》)。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蚤休 蚤休,即早日康复之义。《本草纲目》云:“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诸名”。本品善疗虫蛇之毒,能使之早日康复。《本草便读》云:“其苗一茎直上,每层七叶,至顶而花”,又名“七叶一枝花”。
地骨皮 “本品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中华药海》)。
白薇 “微,细也。其根细而白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胡黄连 胡,“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本品为外来药物,故称为“胡”。“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本草纲目》)。本晶因产地、性味功用而得名。
紫花地丁 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钉,故名。简称“地丁”。
大青叶 本品药用其叶片,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本草纲目》)。
泻下药
大黄 本品色黄,故名。因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诚如陶弘景所云:“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又因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又名“锦纹”。
芒硝 《本草纲目》云:“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芒硝为含 *** 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芒是指结于上而细芒如峰者,谓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本品因形和功用命名。
巴豆 “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牵牛子 陶弘景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李时珍云:“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今又名“二丑”。
大戟 本品“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纲目》)。因味、副作用而得名。
芦荟 芦,黑色;荟,聚也。本品采集后从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饴,故名。
祛风湿药
威灵仙 “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防己 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本草正义》)。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海桐皮 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
徐长卿 “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五加皮 “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
白花蛇 “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纲目》)。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又名“蕲蛇”。
豨莶草 古书上指猪;莶,指气味辛毒之草。《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本品因气味而得名。药圈
桑枝 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
伸筋草 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
桑寄生 “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纲目》)。“诸树多有寄生,……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
狗脊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
木瓜 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
化湿药
藿香 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
佩兰 《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膩,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药圈
白豆蔻 《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
砂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30~60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
厚朴 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
利水渗湿药
茵陈蒿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泽泻 “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芦 “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椒目 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海金沙 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色而得名。
萆薢 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本草思辨录》)。因功用而得名。
滑石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其“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膩,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石韦 《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名医别录》)且柔软,故名石韦。
虎杖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根茎和根,茎表面散在着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因药用部位和茎上的斑点而得名。
木通 本品药用其藤茎,古称“通草”。因茎中“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本草纲目》)。
车前 “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本草纲目》),故曰“车前”;药用其种子谓“车前子”,药用其全草谓“车前草”。
温里药
乌头、附子 二者同出一物,“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本草纲目》),皆因其形状而得名。
高良姜 “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荜茇 本品原生波斯国,其名为音译而来。
荜澄茄 本品“生佛誓国”(《开宝本草》),其名为音译而来。
胡椒 因其味辛辣似椒,多产于国外,故名。
理气药
陈皮 原名为“橘皮”。习惯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
青皮 本品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本草纲目》),故名。
香附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因形状及香气而得名。
木香 “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本草纲目》),故名。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以前从广州进口,故名“广木香”。
枳实 “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本品因实入药而得名。
佛手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本草纲目》),根据形状而得名。
乌药 本品药用植物的块根,其表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古人谓之乌色。因“乌以色名”(《本草纲目》)而得名。
川楝子 原名“楝实”,因“楝实以蜀川者为佳”(《图经本草》)而得名。又因“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本草纲目》),故又有“金铃子”之名。
沉香 本品药用木的心材,体重,有“置水则沉”(《本草纲目》)的特性,又因其气味芳香而得名。
荔枝核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因“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型取其枝,故以为名”(《本草纲目》)。
消食药
神曲 本品为面粉、麦麸、鲜辣蓼、鲜青蒿、杏仁、赤小豆、鲜苍耳等混合发酵而成的曲剂,功专消食和中。“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胜之。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本草纲目》)。因 *** *** 而得名。
麦芽 本品为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稻芽 本品为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药圈
谷芽 本品为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驱虫药
使君子 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诸疾多是独用此物,后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根据人名而得名。
槟榔 “槟”同“宾”,“榔”同“郎”,宾、郎均为贵客之称。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在产地槟榔作水果食,贵客临门则先呈此果,以示欢迎,故名。
苦楝皮 本品药用楝树和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因其味苦而得名。
鹤草芽 本品药用龙牙草(即仙鹤草)的冬芽,因药用部位而得名。
雷丸 “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本草纲目》)。因形态、功用而得名。
止血药
地榆 陶弘景云:本品“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
伏龙肝 又名“灶心土”。“此灶中对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名为伏龙肝,并以迂隐其名”(《本草纲目》)。伏龙者,灶神也。其色如猪肝,故名。
三七 据《云南土特概况》记载:“三七原名‘山漆’,现名‘三七’,则系此种植物之形态,每株有三个枝干七个叶子而命名”。“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本草纲目》)。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参三七”。据《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按云:“三七,原产于广西镇安府,在明秀镇隶田阳,所产三七,均贡田州,故名‘田三七”’。广西田阳县田州镇,历史上是三七的集散地,因而得名“田三七”、“田七”。
白及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本草纲目》)。因“芨”与“及”同音异字,亦有将“白及”写成“白芨”者。
侧柏叶 “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枝叶,故名“侧柏叶”。
白茅根 本品药用其根茎,色白,因其“叶如矛,故谓之茅”(《本草纲目》)。主要根据药用部位、颜色及形状而得名。
紫珠 本品“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本草拾遗》)。主要根据种子的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血余炭 本品系人发煅制而成。因发乃血之余,故名。药圈
蒲黄 本品药用香蒲科植物的花粉,因粉粒细小,颜色鲜黄,故名。
血竭 本品药用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因其树脂干后如血块状,故名。
炮姜 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品而得名。
活血祛瘀药
姜黄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本草纲目》),故名。根据颜色、形状而得名。
乳香 本品药用其树脂,因其“垂滴如 *** ”(《本草衍义》)而气芳香,故名。根据形状、气味而得名。
土鳖虫 本品药用动物的虫体,生活于土中,其“形扁扁如鳖,故名土鳖虫”(《本草经集注》),根据生活习性、形状而得名。
自然铜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因“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开宝本草》)。
骨碎补 陈藏器云: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根据功用而得名。
红花 原名“红蓝花”。《本草图经》云:“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因颜色而得名。
番红花 番,“称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因其为外来药物,故曰“番”。《本草纲目》云:“番红花,出西番 *** 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以前经 *** 进口行销内地,故又名“藏红花”、“西红花”。
郁金 金,言其色黄;郁,言其善治郁病。诚如朱丹溪所云:“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主要根据颜色、功用而得名。
桃仁 本品药用桃或山桃的种仁,故名。
鸡血藤 本品药用植物的藤茎,“土人得之,以刀斫断,则汁出如血”(《本草纲目拾遗》),因其砍断后流出赤色汁液如鸡血而得名。
益母草 原名“充蔚”。因“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充蔚”(《本草纲目》)。本品“消瘀化水,是其所长。以产母必有瘀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本草便读》)。根据其功用命名。
川芎 原名芎藭,因功用、产地而得名。“人头穹癃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藭之名”(《本草纲目》)。因主产于四川,故名“川芎藭”,简称“川芎”。
延胡索 原名“玄胡索”,简称“玄胡”。本品因避讳而两易其名。宋避真宗讳,改玄为延;清避康熙讳,改玄为元,故有“延胡索”、“元胡索”之名,分别简称为“延胡”、“元胡”。
刘寄奴 “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本草纲目》)。因人名而得名。
牛膝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因“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本草经集注》)。根据药材形状似牛的膝关节形而得名。
王不留行 “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性善走窜之特点而得名。
五灵脂 本品为动物复齿鼯鼠之粪便。“其屎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荆三棱 苏颂云:“三棱,叶有三棱也。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地”。因产地和形状而得名。
月季花 本品药用植物的花蕾或初开放的花,因其“逐月开放不结子”(《本草纲目》),花开四季而得名。
马钱子 原名“番木鳖”。所谓“番”,一般“称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本品为外来药物,故谓之番。药用其成熟的种子,“如木鳖,其核小于木鳖而色白”(《本草纲目》),故名番木鳖。又因“状似马之连钱,故名马钱”(《本草纲目》)。因形状而得名。药圈
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 《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提示半夏之块茎在仲夏成熟,此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半夏”。
贝母 本品因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经集注》)。
紫菀 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因“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颜色和质地得名。
旋覆花 本品药用植物的头状花序,因其“花绿繁茂,圆而复下”(《本草衍义》),故名。
马兜铃 本品药用其果实,此物“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本草衍义》),故名。主要根据果实的形状而得名。
桔梗 《本草纲目》云:“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
海蛤壳 “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本草纲目》)。本品主要源于海中蛤壳而得名。
浮海石 本品为动物的骨骼,因生于海中,体轻,入水浮而不沉,故名。
款冬花 “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本草纲目》),本品根据花开的时间而得名。
百部 本品药用其块根,因“其根多者百十连属,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根的形状而得名。
枇杷叶 本品药用其叶片,以“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本草衍义》)。主要根据其叶的形状而得名。
昆布 “昆,大也;形长如布,故名昆布”(《医学入门》)。
开窍药
麝香 本品为成熟雄麝脐下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因其气味极浓烈,香气能远射,故名。其中颗粒较大,色紫黑者,常正对囊孔处,似有档门之势,又称“当门子”、“香子”。呈褐色粉末状者又称“元寸香”,简称“元寸”、“寸香”。
冰片 本品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良”(《本草纲目》),故名,又名“梅花冰片”,简称“梅片”。
苏合香 “此香出苏合国,因以名之”(《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安神药
远志 “所谓远志者,以肾藏志,远志能宣泄肾邪,邪着则志不定,邪去而志自远大也”(《本草便读》)。“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本草纲目》)。因功用而得名。
磁石 又名“慈石”,俗称“吸铁石”。本品药用矿石,具有吸铁功能。磁石吸铁,如慈母之招子,故名。
酸枣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因果肉味酸而得名。
夜交藤 本品药用何首乌的藤茎。相传此藤夜则相交,昼则分离,故名。
合欢皮(花) 本品因功用而得名。苏颂云:“欲蠲人之忿,则赠经青裳。青裳,合欢也。植之庭院,使人不忿”。因合欢蠲忿,令人欢乐无忧,故名。其中,药用其树皮者名“合欢皮”,药用其花或花蕾者名“合欢花”。
朱砂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因其颜色朱红而得名。
平肝熄风药
牡蛎 “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雄无雌,故得牡名。曰蛎……,言其粗大也”(《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粗大、独生而得名。药圈
石决明 本品为贝壳类药物,“单片附石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善明日,故名。习惯以边有九孔者为佳,故又名“九孔石决”、“九孔决明”。
代赭石 本品为赭褐色矿石,主产于古代之代郡(今之山西),故名。
牛黄 所谓“牛之黄,牛之病也”(《本草纲目》)。牛黄系指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色金黄或棕黄。因牛属丑,为隐其名,又名“丑宝”。
钩藤 本品药用其茎枝,因“其茎间有刺”(《唐本草》),“其刺曲如钓钩,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僵蚕 本品为家蚕发病而致死的僵化虫体,故名。
天麻 原名“赤箭”。因其茎似箭杆,色赤,故名。“天麻即赤箭之根”(《本草纲目》)。
补虚药
黄芪 原名“黄耆”。《本草纲目》云:“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因颜色、功用而得名。
人参 本品药用其根,因“根如人形,有神”(《本草纲目》),故名。
太子参 本品原在南京明孝陵所发现,故名。又因其块茎很小,多用于小孩,又名“孩儿参”。
党参 本品“原出山西上党,而根形如参,故名”(《中药材品种论述》)。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西洋参 因产于大西洋沿岸的美国、加拿大,功似人参,故名。
山药 原名“薯蓣”,因避讳而得名。“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本草衍义》)。
甘草 本品因味甘而得名。旧时有“国老”之称誉。甄权云:“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陶弘景云:“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百合 “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本草纲目》)。因形状或功用而得名。
淫羊藿 陶弘景云:本品“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服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本草便读》谓:“淫羊藿一名仙灵脾。其叶似藿,羊食之则喜淫”,故名。
肉苁蓉 本品“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本草纲目》);其质“似肉”(《本草经集注》),故名。
仙茅 《海药本草》谓,因“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因形和功用而得名。
杜仲 “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根据传说和人名而得名。
续断 本品长于活血疗伤,续筋接骨,故名。
益智仁 “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本草纲目》),药用其种仁,故名。
蛤蚧 本品“因声而名”(《本草纲目》)。雄者鸣声如蛤,雌者鸣声如蚧,雌雄相随,鸣声相续,故名。
阳起石 《本经》谓其主“阳痿不起”,《别录》谓其“疗男子茎头寒”。证诸临床,本品能起阳之不能起,质为矿石,故“以能命名”(《本草纲目》)。
当归 李时珍云:“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当归活血补血,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因功用而得名。
何首乌 “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大明本草》)。根据发现者而得名。
阿胶 本品为驴皮经漂洗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又名“驴皮胶”。《图经本草》云:“出东阿,故名阿胶”。因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者为更好而得名“东阿胶”、“阿胶”。
玉竹 原名“葳蕤”。因“其色白如玉,根节如竹也”(《医学真传》),故名“玉竹”。
枸杞 本品因形而得名。“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本草纲目》)。又因其果实色红入药,故又名“红枸杞”。
龟甲 本品药用乌龟的腹甲及背甲而得名。
鳖甲 本品药用鳖的背甲而得名。
墨旱莲 本品药用植物的地上部分,“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又因其“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本草纲目》)。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女贞子 “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果实,故名。
收涩药
麻黄根 本品因药用麻黄的根及根茎而得名。
浮小麦 本品药用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因其干瘪轻浮,易浮于水面,故名。
五味子 本品药用其成熟的果实,“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新修本草》),因其酸、苦、甘、辛、咸五味具备而得名。药圈
覆盆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因此子形似覆盆,故名”(《本草便读》)。
肉豆蔻 《本草衍义》云:“肉豆蔻对草豆蔻为名,去壳只用肉”。因其花实似豆蔻无核,故名。
山茱萸 简称“山萸”,因药用其果肉,又名“山萸肉”。本品炮制晒干后,形如黑枣皮,故又名“枣皮”。
莲子 “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本草纲目》),药用其成熟的种子,故名。
诃子 原名“诃黎勒”,从“波斯船上来”(《本草纲目》),故为音译名,后简称“诃子”。
白果 原名“银杏”。本品药用其果实,“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本草纲目》)。
赤石脂 本品药用多水高岭石,因其色红,质地如脂,故名。
外用药及其他
砒石 “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今江西上饶),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本草纲目》),以其毒大之故也。因性猛、产地而得名。
常山 原名“恒山”。因历史上三个皇帝(汉文帝、唐穆宗、宋真宗)皆名“恒”,因避讳而易名“常山”。
藜芦 “黑色曰黎,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本草纲目》),因色黑而得名。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很多中药名为生僻字、多音字,导致很多人也经常读错。读错中药名不仅引起误会,还容易导致治疗出现失误,切勿等闲视之。这些易读错的中药名,看看你读对了吗?
1. 白术、苍术、莪术- 术,正确读音zhú,易误读为shu。
2.黄柏- 柏,正确读音bò,易误读为bai。
3.阿胶- 阿,正确读音ē,易误读为a。
4.厚朴- 朴,正确读音pò,易误读为pu。
5.枸杞子- 枸,正确读音gǒu,易误读为ju;杞,正确读音qi,易误读为ji。
6.枸橼- 枸,正确读音ju,易误读为gou。
7.川芎- 芎,正确读音xiōng,易误读为gong。
8.羌活- 羌,正确读音qiāng,易误读为jian。
9.秦艽- 艽,正确读音jiāo,易误读为jiu。
10.诃子- 诃,正确读音hē,易误读为ke。
11.枳实- 枳,正确读音zhǐ,易误读为ji。
12.楮实- 楮,正确读音chǔ,易误读为zhe。
13.菝葜- 葜,正确读音qiā,易误读为qi。
14.青蒿- 蒿,正确读音hao,易误读为gao。
15.香薷- 薷,正确读音rú,易误读为xu。
16.莎草- 莎,正确读音suo,易误读为sha。
17.桔梗- 桔,正确读音jie,易误读为ji。
18.薤白- 薤,正确读音xiè,易误读为jiu。
19.缬草- 缬,正确读音xié,易误读为jie。
20.荠菜- 荠,正确读音ji,易误读为qi。
21. 胡荽- 荽,正确读音sui,易误读为tuo。
22. 紫菀- 菀,正确读音wǎn,易误读为yuan。
23. 萆薢- 薢,正确读音xie,易误读为jie。
24. 马齿苋- 苋,正确读音xiàn,易误读为jian。
25. 没药- 没,正确读音mò,易误读为mei。
26. 槲寄生- 槲,正确读音hú,易误读为xie。
27. 牛蒡子- 蒡,正确读音bàng,易误读为pang。
28. 香蕈- 蕈,正确读音xùn,易误读为tan。
29. 老鹳草- 鹳,正确读音guàn,易误读为he。
30. 蛤蚧- 蛤,正确读音ge,易误读为ha。
农村孩子都认识!小时候常玩的野花竟然是如此良药!1.马齿苋
这种草农村出来的肯定都认识,小的时候爱臭美的菇凉们最喜欢把它的花朵粘在耳朵上或者眉心当花仙子了,你还记得吗?
它也是农村喂猪最常见的食材,小的时候邻居家的爷爷就是拿它喂猪的。但是,你知道,它还是一种药材吗?
马齿苋,也叫马齿草、马齿菜、长寿菜、安乐菜,味酸,性寒,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也含有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多量钾盐。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人体内糖代谢,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稳定的作用。钾盐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马齿苋还含大量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谷胱甘肽、阿尔法亚麻酸等抗衰老、降脂有效成分。
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泻热散淤、消肿止痛、平肝除湿、利尿润肺、杀虫生津等功效,可营养上皮组织,能促进口腔、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愈合。马齿苋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均有抑 *** 用,是治疗痢疾和肠炎的良药。治疗热毒泻痢用鲜品捣汁服,或干品配木香山楂炭煎服,慢性痢疾亦可用煎液进行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泄泻可配黄芩、蒲公英、木香、藿香水煎服。
马齿苋苦瓜粥:苦瓜100克,粳米60克,马齿苋15克,冰糖100克。用法:将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丁块,马齿苋洗净切碎备用。粳米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米粒开花,放入苦瓜丁、马齿苋末、冰糖,熬煮成粥。每日2次,每次1小碗。主治:中暑烦渴、痢疾,便稀或脓血者。
马齿苋粳米粥:民间常用鲜马齿苋120克(干60克)、粳米60克煮粥,或用鲜马齿苋绞取汁和大剂量水煎液,来治疗湿热腹泻、急性肠炎、痢疾等症,本品是一味清热、解毒、消炎的天然良药。
2.葶苈草
不认识这是什么字,没关系!跟着小编一块儿来读”Ting li cao“,它的实物你肯定见过。下面图片是不是很眼熟呢?
葶苈草,别名葶苈。苦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葶苈子)或北美独行菜的干燥种子。甜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苈子)的干燥种子,均为野生。
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多分枝,生有极细小的头状腺毛。叶互生,基生叶狭长椭圆形,茎上部叶线形,无柄,基部有叶耳,叶缘有稀疏的缺刻或粗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小,萼四片,花瓣呈退化状态,雄蕊2~4枚。短角果扁平近圆形,先端微凹。种子倒卵形,淡红棕色。有苦的和甜的之分。
功效与作用:利尿和强心,药理实验证实,葶苈子的有效成分具有强心甙作用的特点,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其利尿作用也可能与此有关,由于心肌收缩力加强,循环改善,肾区血流增加而尿。
祛痰,适宜于治热痰。
临床主要用于泻肺,即泻肺中水气。按中医理论,如果肺中水气壅塞,就会出现喘满肿胀。从现代医学观察看,属于肺内或胸膜腔内有大量分泌物或水液积存,影响心肺功能,出现呼吸迫促、喘息、甚至心力衰竭而造成水肿,引起上述病变的常见疾病如肺原性心脏病、胸积液等。葶苈子治疗这两种病甚为适宜。其泻肺作用即利尿消肿和祛痰平喘作用。常用方有葶苈子大枣泻肺汤,在此基础上、或加党参益气、桑白皮清肺利水、或加配麻黄、杏仁、都能加强消肿平喘的作用。
现在,马齿苋红了,城里人到处打探,到处托人,甚至亲自下地寻找,有人说好吃,有人说治病。
一
马齿苋,吃起来酸溜溜的、粘乎乎的,真的不如苦菜好吃。
但我们还是喜欢它,爬在地上胖乎乎的,你去用手挽它,感觉就像刚满月的娃娃的手和脸,绵挼挼(土话读rua)价,让人好心疼,不忍动手,我们就习惯性地叫它胖娃娃草。
二
马齿苋跟玉米是永不分离的姊妹,尤其在下湿的底沟,玉米的挺拔跟它懒洋洋地爬在地上一动不动,那是那么强烈的对比。匍匐在玉米的脚下,恣意生长,越长越欢实。
它的生命力很强,连根锄起,太阳把它晒死蔫了,一遇上雨水,立马就活过来了。所以,它是一种不死草,就被誉为“长寿菜”、“长命菜”。
三
马齿苋,圆圆的茎从中心向四周发散,而且喜欢扯枝兜蔓,就好像痉挛似的,皱巴巴的缩卷成一团,青绿发红的枝条,老了变成黑红的了。杆粗,枝多,叶旺,倒也满好看的。
叶子圆圆的,像瓜子,有人就叫它瓜子菜。
厚厚的,水水的,娇气的很,一碰就碎。绿得也有些太过,像和进了墨汁似的,黑恰恰的,大概是厚的缘故吧,就像一汪深潭里的水的颜色。
枝蔓顶端冒出三五朵细碎的黄花。一般不常见的,大概等不到开花,就被受苦人给锄掉了。
总会有漏下的一半株胖娃娃草,它还会结籽呢,尖楚楚的圆格蛋蛋里,有很多很多小的黑色种子。要不来年的玉米就失去了亲密的伙伴了。
四
现在,马齿苋成了宝贝,是药食两用植物。
要说吃,就要挑选株小、质嫩、叶多、青绿的胖娃娃草,老了肯定不好吃了。至于吃法就太多了,有人凉拌着吃,像拌苦菜苜蓿一样,有人蒸熟了吃,就像蒸洋芋擦擦一样,凭爱好,耍情愿,随便吧。
要说它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你要当药使用,就得听医生的了,千万不可擅用。
马齿苋,是很有个性的,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所以又叫“五行草”,这是我听到的,它更大气的名字。
网图,侵删。
《说文解字》第59课:“牵牛花”在古时候为什么叫“恶菜”?接着说文解字,这是这套课程的第59课。今天解说的是《说文解字》540部汉字中“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下:
(今天要解说的六个汉字)
1、 ? 。读作f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葍也。从艸。富聲”,也就是说,这个字就是下一个字“葍”的异体字,在下一个字“葍”的解释中又说:“葍,?也”,两字互训。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也说:“按:即葍之或体,方音称谓微异耳。”只是不同地方人写起来有微小的差异。它是指一种草,但它究竟是什么草呢,没有说。《广韵》中说:“?,?雋,草名”,也没有线索。向文学作品里找找,《诗经.小雅.我行其野》里说:“我行其野,言采其葍”《毛传》给的解释是:“葍,恶菜也”这算找到点线索,就是“恶菜”,前面课程讲到“藑”字时,说,恶菜也称藑茅,萒、爵弁等异名,那么,我们找到答案了,所谓的“葍”,其实就是旋花的一种。现代植物学里称为“小旋花”。
小旋花,又名狗儿蔓、葍秧、打碗花、牵牛花 。多年生蔓性草本,根茎略粗肥,茎纤细,缠绕或匍匐。 花叶似“蕹”而稍小,它生在田野间,随地蔓延,对农作物有害,所以古时称为“恶菜”,既然是恶的,为啥还叫菜呢?原因是葍的根茎富含淀粉,在古时候,人们在灾荒年间常用它的根来救荒,所以得了菜的名头。现在葍的根多用以酿酒或入花。它是现在我们在乡间常见的花草,只是各地称呼不一样,样子如图:
(小旋花)
据说通常说的喇叭花跟它不是同一种植物,没有考证,暂时待考。 ?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2、葍。读作fú。上面已经说过,《说文解字》里与“?”互训“葍,?也,从艸,畐声“上面一字解释得很清楚了,不再赘述。葍的小篆写法如图:
(葍的小篆写法)
3、蓨。读作tiáo或者xiū。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之一个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蓨,苖(注意,不是禾苗的苗)也”。从艸,脩声”读作这tiáo这个音的时候,有两个意义。(1)《尔雅.释草》:“蓧,蓨。”又“苖,蓨”《说文解字》中苖字下说“蓨也”,又是一个两字互训的字一对字。《齐民要术.羊蹄》里引用《诗义疏》里的话说蓨:“今羊蹄,似芦菔,茎赤,煮为茹,滑而不美。多噉令人下痢。”它的样子如图:
(羊蹄草)
是不是眼熟,就是前面课程里讲过的“土大黄”,根可入药。(2)“蓨”还是古时候的地名,汉代置脩县。隋初又改成蓨县。治所在现在的河北省景县南。
当蓨读作xiū时,就与“脩”通,意思是干枯。《类篇.艸部》称:“蓨,乾也。”《诗经.王风.中谷有蓷》里有“叹其脩矣”的句子,陆德明说:“脩,本或作蓨”。蓨的小篆写法如图:
(蓨的小篆写法)
4、苖。读作dí。《说文解字》里给的解释是:“蓨也。从艸由聲。”上面说了,两字互训(后面还会发现,其实“蓧”字与这两个字是三字互训)。释义见上字“蓨”。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苖的小篆写法)
5、<上艹下昜>(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它容易与“?”相混,本字艹头下面是个“昜”,不是“易”。)。读作tāng或者dàng。老样子,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之一个音,读作这个音时,《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枝枝相值,叶叶相当。从艸,昜声”《玉篇.艸部》中有“<上艹下昜>,蓫<上艹下昜>,马尾,商陆也。”
商陆,商陆科、多年生粗壮草本植物。,在中国现有分布的品种中主要有商陆(野萝卜)和垂序商陆(美商陆、美洲商陆、十蕊商陆)。各地根据其形态称其为大苋菜、山萝卜、花商陆、胭脂等。因为形态极似马齿苋科的栌兰(这个又俗称土高丽参或土人参),而被各地误当作土人参栽种。根肥厚,肉质,圆锥形。叶卵圆形,全缘。夏秋开花,花白色,总状花序。浆果扁球形,紫黑色。果序直立。商陆的根可以入药,药用商陆的干燥根。秋季至次春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切成块或片,晒干或阴干以便入药。它的样子如图:
(商陆)
目前所知,商陆至少有两种,茎紫红者有毒,不能食用,而绿茎商陆苗则是一种野生菜蔬。商陆地上部分一般在秋冬落叶枯萎,第2年春季萌发嫩芽,嫩芽是上等的野菜品种。但一般不建议生吃,更好用开水焯过再食用。 商陆根入药,以白色肥大者为佳,红根有剧毒,仅供外用。功用是通便,逐水、散结,治水肿、胀满、脚气、喉痹,外敷治痈肿疮毒。也可作兽药及农药。果实含鞣质,可提制栲胶。
<上艹下昜>还读作dàng,指行为不检点。与傥组成词,傥荡,这里的“荡”即通本字。本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艹下昜>的小篆写法)
6、薁。读作y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嬰薁也。从艸奥聲。”。什么是婴薁呢?《本草纲目.果部.婴薁》里载:“时珍曰:‘婴薁野生林墅间,亦可插植。蔓、叶、花、实、与葡萄无异。其实小而圆,色不甚紫也,《诗》云:六月食薁即此'”根据这个描述,我们知道,所谓的婴薁,其实就是野葡萄。它的样子跟葡萄基本一样,如图:
(野葡萄)
它的价值李时珍基本说完:可以吃,也可以入药。
另外,薁还有另外一个意义,指的是另一种植物。典故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隐夫薁棣,荅还离支”颜师古作注说:“隐夫,未详。薁即今之郁李也。棣,今之山樱桃”显然,薁在古书里又指郁李。
郁李,又名唐棣、车下李、爵梅,秧李。蔷薇科。落叶小灌木。花、叶、实都如李而形小,果味酸,肉少核大,仁可入药。郁李小枝灰褐色,嫩枝绿色或绿褐色,无毛。桃红色宝石般的花蕾非常好看,开花后繁密如云的花朵,深红色的果实,亦美丽可爱,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观赏花、观赏果树种,所以在中国大部分园林中都可以见到它的影子。它开花的样子如图:
(郁李开花的样子)
它结果时的样子如图:
(郁李结果的样子)
郁李与野葡萄果实相似,所以“薁”有了这两个近似的语义也不奇怪。薁的小篆写法如图:
(薁的小篆写法)
有朋友留言说“秀才看字念半边”,汉字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只读一半就不会出大的差错,这显然是有原因的,的确有很多汉字(特别是形声字)只读其声部就可以读准读音,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汉字只读一半是不对的,比如今天的薁、苖、蓨等,遇字如果只读一半,就会出错。学汉字,更好的办法还是日积月累的硬记。
(【说文解字】之59,部分图片源自 *** )
作者: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
北京大学冯倩丽撰写的《草木十二韵》一书,是一组按照《声律启蒙》格式撰写的韵诗,依四季、晨昏、色彩、万物、相思、喜事、山居、滋味、传说、人间、纷争、行旅十二个主题,介绍来自116个科的323种植物和1种地衣。这些物种,如她所述:“有的滋味鲜美,有的五毒俱全;有坐享其成的腐生和寄生植物,也有主动出击的捕虫植物;有的是古老孑遗的活化石,也有的是人为杂交的园艺品种;有的是我国特有,有的遍布世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美丽的名字反映着人类在探索自然时产生的智慧和诗意,付出的心血和永不消泯的好奇心。”
作为非中文系出身的作者,写出内容极为丰富的《草木十二韵》,十分难得。这一工作看似简单,却以一己之力,实质性推动了博物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中重点是博物和对韵。
首先,现代中国人不大博物,更愿意在人工世界中徜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对一部分研究生、学者的真实写照。打个比方,博士A说,我认识世界上的所有植物,不是草就是木。博士B说,那算什么,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物种,都是“东西”。农民不得不再问:到底是什么东西?这当然是笑话了。不过,“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现在对于知识界也许是奢侈、过分的要求。在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博物、数理、控制实验和数值模拟中,最不重要的便是古老的博物,称某科学家是博物学家,仿佛不是表扬,而是种羞辱。
其次,现代中国人一般不作诗,写文章不讲韵律。采采芣苢、蒹葭苍苍、杨柳依依、自牧归荑、桑者闲闲兮……传统诗歌非常有画面感,读起来也有一种特殊的美的韵律。公元前数百年,中国人就能写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诗句,令今人汗颜。中国古代诗歌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前者不要求严格押韵,而后者要求严格押韵。历史上,汉字写法有变化,发音更有变化,大致经过了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三个阶段。律诗成于唐代,以中古音为准,讲究四声、平仄、对仗和押韵。《广韵》将汉字分为四个声调,所收的平声字(又分上平和下平,也叫阴平和阳平,对应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均为平声,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消失)这三者都是仄声。今体诗要压“平水韵”,用平声韵。总而言之,作律诗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过去,下至幼学童蒙,上至大儒重臣,甚至帝王,都对博物和语文感兴趣。县令陶渊明、知州苏东坡、转运使辛弃疾生活有情趣,作得一手好诗文。反观现在的部分官员,只会说套话空话。
再说回博物。百姓博物,服务于日常生活,却未留下多少文字记录。文人特别是帝王博物,则是另一番景象:博物附着生活,同时又是一种特别的休闲。梁元帝萧绎写有《药名诗》:“戍客恒山(常山)下,常思(苍耳)衣锦归。况看春草歇,还见雁南飞(雁来红)蜡烛(烛烬)凝花影,重台(玄参)闭绮扉。风吹竹叶袖,网缀流黄(硫黄)机。讵信金城里(李的一种),繁露(落葵)晓沾衣。”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萧纲也写过《药名诗》。萧绎还写有《草名诗》《树名诗》,无特别文采却也算好玩。除了这兄弟俩外,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也个个博物,多才多艺,治国却糊涂。玩物而丧志?其实,并非博物害了他们,这类人本来就不该从政。帝国伟业烟消云散,诗词绘画反而永垂不朽,让读者觉得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类个体。
古代文人对文字自然是讲究的,对仗、押韵渗透于日常生活和娱乐,与博物配合得极好,“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如《镜花缘》第77回《斗百草全除旧套,对群花别出新裁》讨论对对子:长春对半夏;续断对连翘;猴姜对马韭;木瓜对银杏;钩藤对翦草;观音柳对罗汉松;金盏草对玉簪花;木贼草对水仙花;慈姑花对妒妇草;三春柳对九节兰;苍耳子对白头翁;地榆别名玉鼓,五加一名金盐;马齿苋一名五行草,柳穿鱼一名二至花。第82回《行酒令书句飞双声,辩古文字音讹叠韵》讲吃酒行令的要求:所报花鸟等名要生成双声叠韵;所飞之句,又要从那花鸟等名之内飞出一字;而所报花鸟等名,又要紧承上文,或归一母,或在一韵;所飞句内要有双声叠韵。作者李汝珍笔下女子的才情,体现的是作家的一种想象,却也部分反映了古代博雅教育的若干面向。在教育日益讲究速成、实用的今日,往昔的育人传统显得不经济、浪费时间。
散文、诗歌都讲究章法、格律,非中国文言文、旧体诗独特的要求。美国科学家、环境保护倡导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散文的语句:“Weabuselandbecauseweregarditasacommoditybelongingtous.Whenweseelandasacommunitytowhichwebelong,wemaybegintouseitwithloveandrespect.”带有很强的韵律,其中commodity与community押韵,形式与内容均形成明显对照。这段大意是:我们滥用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土地视为属于我们的某种商品。倘若我们把土地视为我们也属于其中的某个共同体,那么我们就可能带着热爱和尊重来使用它。中文的意思很清楚,却失去了韵律。
学习一种语言,阅读相关文章,之一步当然是要知道大概意义,第二步则要在音韵、修辞上下点功夫,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来欣赏。不过,时代毕竟不同了。对于现在的人,诗总在远方,“诗意栖居”是一种无法触摸也不想兑现的想象。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没工夫遣词炼句,细致考虑平仄、对仗、押韵等“小事”,自由诗取代律诗是大势所趋。按韵写诗填词也难免限制了思想表达。我想,《草木十二韵》用意不在于提供一种类似《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或《广韵》《中华新韵》的韵字表以方便作诗,也不是怂恿学子吭哧瘪肚作旧诗,而是在于回味、复兴一种古老文化,重温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在此,我另外想提到的是,倩丽并非纸上谈兵,她对植物有着真实兴趣,她实地观察、拍摄植物并亲自绘画。《草木十二韵》一书对数百种植物进行了描述,并按最新的APG系统做了分类,这对于传播新的植物分类方案颇有好处。APG指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组(AngiospermPhylogenyGroup)。即使在植物学界,一谈到APG,用惯了老系统的人也感觉头痛。过渡到APG系统,是早晚的事,赶晚不如赶早。但是,《草木十二韵》的用意似乎不在于植物学科普。科普,得先假定有一个科学的东西在那里,然后有人把它通俗化,解释给大众听。倩丽不是植物学家,也不是科普专家,她做的事情并没有现成地“在那里”,而恰好是她的工作使高度分散的元素得以聚合,作为整体得以存在。比如对中文名、拉丁学名的解释,她做的是植物学家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和格莱德希尔《植物名字》所作的工作,而其中的植物绘画也显示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能力。把这些工作解释成广义科普、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普当然也可以,只是有点勉强。那它是什么?还真不好归类。我觉得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意写作,一种文化小品、自然写作、博物写作、艺术创作!令我想起日本作家有川浩的一部书《植物图鉴》和同名电影,其用意不在于科普,而在于通过植物表达爱情,提供一种新的自然审美案例。
倩丽善于学习,做事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在浪漫和理性之间游刃有余。倩丽不是一根筋的天才,从未显现出咄咄逼人的野心,她全面发展、平静如水,是生态共同体的好成员。她用梵文写了一首小诗《可能性在边界蔓生》,之一节翻译如下:
“我不是这所花园中最美的花,
但是我的存在证明了这里的多样性。
当我来到门前,门内的人没有拒我千里,
他告诉我前路艰难,也邀我共同前行。”
“多样性”,不多也不少,刚刚好。多样性支撑天人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丰富、可持续、有趣、好玩,是甚高的标准。
在这美丽的春天,谈一谈博物,谈一谈多样性,不好吗?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1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