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精与味精的区别,鸡精与味精的区别的成分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38 0
鸡精真的比味精健康吗?

在日常烹饪中,鸡精和味精是两种常见的调味品。尽管它们都能够为食物增添鲜美的味道,但关于它们那个更健康却存在很大的争议。现在超市和商场中的调味料专区已经很难见到味精的身影了,那么鸡精真的比味精健康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鸡精和味精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鸡精和味精的基本成分。鸡精是一种以鸡肉为主要提取原料制成的调味品,主要成分有谷氨酸钠、核苷酸二钠等物质。而味精则是以小麦,大米等纯粮食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等工艺制成的调味品,主要成分为也谷氨酸钠。然而,关于味精是否健康,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现在人们普遍流传,过量摄入味精可能会导致脱发、致癌等不良症状。此外,一些研究表明,味精可能会干扰人体对食物中氨基酸的吸收,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但是,质疑毕竟只是质疑,否则以现在的食品工业水平,怎么可能十几年都无法得出完整有力的研究或理论依据呢?所以基本可以证明这一系列 *** 味精的理由都是空穴来风,无稽之谈!


某鸡精和味精原料表对比

相比于味精,鸡精反而拥有更高的市场认可度,被认为更健康,但是,请大家认真的看一看这张图。您还能得出鸡精比味精更健康的结论吗?且不说鸡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只看后面的这一大堆花样繁多的食品添加剂种类,您心里也有数了吧?

因此,从健康角度来看,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说鸡精比味精更健康。不同的调味品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个人口味和健康状况进行选择。同时,在日常烹饪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调味品的用量,过量使用不仅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影响食物的口感。


味精

总之,大家不必纠结于由那些商业竞争手段而引发的关于味精的健康问题的谣言,它们都是常见的调味品,各有不同的口味和体验,在烹饪中,大家可以结合多种调味品,以获得更加丰富、健康的口感而自行选择。同时,在选择调味品时,建议选择正规品牌和生产厂家,一般都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鸡精与味精有什么区别?到底怎么选?建议了解,别不懂吃

如今市场上的调味品越来越丰富,鸡精品牌也不少。很多人认为,味精是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没有营养,常吃还会对身体有害。鸡精则不同,是以鸡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不仅有营养,而且安全。那么这两种调味品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味精是鲜味调味品类烹饪原料,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


味精易溶于水具有吸湿性,味精极为鲜美,溶于3000倍的水中仍有鲜味,其更佳溶温度为70℃—90℃。

需要注意的是每人每天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鸡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谷氨酸钠)和盐。其中味精占到总成分的40%左右,盐占10%以上。另外还有糖、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鸡精的味道之所以很鲜,主要还是其中味精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作为增鲜和调味品,是选择鸡精还是味精呢?

这主要还是看烹饪的对象和每个人的口味要求。


如果你的烹饪对象的食物特征、风味比较突出,如肉、鱼等可以选择单一味精,只起到增鲜效果便可。特别是瘦肉食品中肌苷酸含量比一般食品高,只需加一点单一鲜味的味精就可以达到增鲜的效果,这时如果加复合调味品可能有损食物本身的特殊风味。

对酸味菜肴,如:糖醋、醋溜、酸辣菜类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物质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如果你烹饪的食物风味不明显,如馅类、汤类的食物,可以考虑用复合调味品,也就是鸡精。

此外,由于鸡精本身含有百分之十几的盐分,所以炒菜和做汤时如果用了鸡精,用盐量一定要减少。鸡精中还含有核苷酸,核苷酸的代谢产物是就是尿酸,所以痛风患者应该少吃。

简单总结如下:

1、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而鸡精是在味精基础上添加其他化学物质和鸡肉提取物制成的复合调味剂,味道更鲜美。

2、合理食用味精、鸡精对身体并无害处,但应合理科学食用,一定要控制好食用量,同时注意查看生产时间和保质期等。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是云姐家常美食,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记得关注我哟,谢谢你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中国癌症高发,是味精惹的祸吗?提醒:这3种调味品,尽量少碰

“每次说你都不听,要不是我过来一趟还不知道你要吃多少味精,你不知道致癌吗,快扔掉,不要再买了,知道没!”

此时小文的母亲正一边滔滔不绝地说着为女儿好,一边将厨房柜子里的味精毫不留情地扔进垃圾桶,对此小文已经习以为常了,毕竟每过一段时间,母亲总会来个突袭,不管小文与她解释了多少次,母亲依旧坚持味精致癌的说法。

“味精致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作为餐桌上最常见的调味料,味精真的这么有杀伤力吗?

一、我国癌症高发,都是因为味精吃多了?

其实味精致癌的传言是因为1968年一名叫赵浩民的美籍华裔医生寄给新英格兰的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这位医生觉得自己每每在美国的中餐馆进食后,就感觉身体不适、心悸、乏力等症状,随即便怀疑与餐食中加有味精这调料有关。因此这一传言便如同病毒般迅速蔓延至每个家庭,久而久之这一传言便好像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那么让人闻之色变的“味精”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其实味精是由大米、玉米淀粉制成的,其成分主要为谷氨酸钠,早在197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已经将谷氨酸钠归类于安全型类食品添加剂。

二、吃味精,难道就没有健康隐患吗

健康隐患还是有的,但就味精本身而言不具有毒性,或者说味精的毒性很低很低,一般人在正常范围内食用味精,不会对健康有任何损害,因为在食物加工中味精的一般用量为0.2—1.5 克/公斤。

联合国粮农组织及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每天允许摄取量(食物中原有除外)按体重计算为120 毫克/公斤,即5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仅允许食用6克。如若食用过量,味精中的钠会与人体中的其他矿物质产生拮抗的作用,钠过量会抑制钾的吸收,从而产生人体的低钾血症,可发生痛性痉挛或手足抽搐等症状。

对于本身有低钾血症或肾功能不全者建议少食用或者不食用味精。以及个别对于谷氨酸钠有过敏、不适应性的人群和3个月内的婴儿应避免食用。

自从味精的流言在美食江湖中流传不止,许多人对它避之不及,于是另一款宣称比味精更健康,更鲜美的调料品“鸡精”横空出世,相信不少人都很好奇,这鸡精真的比味精更加健康吗?

但事实却是,鸡精不过是味精的升级版,它的成分由40%味精、10%盐、糖、鸡肉/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淀粉等物质复合而成,所以鸡精和味精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健康,都属于安全调味品,可放心食用。

三、厨房里这几种调料,希望你少放

有的人或许会发出疑问,那之前风声这么大的“味精”都是安全的,是不是就证明烹饪时使用的所有调味品都是安全的?

答案是否定的,在厨房你是不是也经常使用过后的调味品就随手放在自己方便拿取的地方?这一行为就会导致“致癌物”的产生,耗油就是最经典的例子。

耗油在未开封前是可以常温存放的,但是一旦开启就需要放置冰箱冷藏存放,常温中的耗油会因细菌的污染而产生黄曲霉素,是超强的致癌物,因此正确储存耗油很重要。

因存放不当而产生黄曲霉素的还有,含有鸡蛋、牛奶、果蔬成分的调味品,例如:蛋黄酱、沙拉酱、番茄酱、花生酱、辣椒酱等...

调料中最可怕的还有盐,当然不是说盐本身会致癌,而是盐含量超标会致癌,平时做饭你是否会添加各种调味品?

但其实大部分调味品中都含有盐,其中酱油含15~20%、鸡精含10%.....但基本每道菜中都会添加,就很容易造成盐含量过高,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人每日平均食用9.3g盐,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用盐含量不可超过5g。

四、如何才能远离癌症?需要从生活“下手”

科学研究证明癌症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想要癌症远离就得从生活抓起,做到以下4点很重要:

1、少吸烟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22%的癌症死亡原因与吸烟、二手烟有关,吸烟会使人体内细胞DNA突变从而引发基因损伤,而这就是癌症的起发点;

2、饮酒适量

经常酗酒会导致患癌风险成倍增加;

3、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中度有氧运动150分钟,或强烈有氧运动75分钟;

4、合理膳食

保持食物多样性、每日所需能量平衡,不过多食用高糖、高盐、油炸类食物。

大多数食物本身都属于安全范围内,但是过量食用都会引发疾病,学会控制摄入量保持营养均衡很重要。


参考资料:

<1> 李晓静,马玉帛. 味精:你们凭啥这么黑我. 吉林日报.2018-05-11(010).

<2> 《味精是“害人精”,还治癌?》.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2023-01-19

<3> 《中国癌症高发,是因为味精吃多了?外国人为什么不吃味精?是时候揭开背后的真相了》. 家庭医生 . 2022-06-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味精为何被鸡精取代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巨大的骗局,它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还记得以前家里烧菜用的是盐和味精吗?不知道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味精是致癌的。于是鸡精横空出世,成了人们的新宠。

我们仔细看看鸡精的配料表,就会发现它非常复杂,充满了科技元素。更有趣的是,配料表的之一位居然是味精。也就是说,如果把味精从鸡精中去掉,它就什么都不是了。不用我多说,哪个更健康哪个更安全,大家应该很清楚。

当然,我的视频可能无法改变什么,但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事实真相。如果你也认同我的观点,可以把这个视频分享给你的朋友或家人,让他们知道真相,然后自己选择用鸡精还是味精。谢谢大家。

这种调料淡出厨房多年,它真的对人体有害吗?

最近几年

很多家庭的厨房里

已经见不到

味精的身影了

很多人都选择少吃

或者不吃味精

说到底都是在担心

吃味精对身体有害

味精加热后真的会致癌吗?

味精吃多了真的会缺锌吗?

味精真的是化工合成的吗?

……

关于味精的种种流言

今天就为您

辨一辨真假

1

味精加热后

真的会致癌吗?

人们认为“味精致癌”,主要是由于当时谣传“味精加热后产生的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有害”之类的说法。

味精的化学名叫谷氨酸钠,虽然在过长时间的高温烹饪时,确实有一小部分谷氨酸钠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但这个比例非常小,而且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仅毒性极低,也不会致癌。

长时间高温生成焦谷氨酸钠只会让味精失去鲜味,影响提鲜效果,所以一些商品介绍里会提示“出锅前再放味精”。

2

味精吃多了

真的会缺锌吗?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谷氨酸钠会导致锌缺乏。

网传“味精中含有的谷氨酸钠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与血液中的锌化合,转化为谷氨酸锌,直接排出体外,所以吃过多的味精会导致缺锌。”

据了解,谷氨酸锌本身就是研发出来当作锌的补充剂使用的。有一些证据证明,谷氨酸锌的生物可利用性比起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葡萄糖酸锌还要高,这和流言正好相反。也就是说,谷氨酸锌不仅不会导致“缺锌”,而且还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补锌”材料。

3

味精真的是

化工合成的吗?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GB 2720-2015)中指出,味精是以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玉米、糖蜜等糖质)为原料,经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等)发酵、提取、中和、结晶、分离、干燥而制成的具有特殊鲜味的白色结晶或粉末状调味品。

从工艺上可知,味精并非化工合成产物,而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制成,和米酒、陈醋的制造工艺类似,其自身是安全的物质。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谷氨酸钠是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增味剂。

4

鸡精真的比味精

更健康吗?

在“味精不健康”的传言下,一些人转向“更为健康”的鸡精。

但实际上,作为复合调味品,鸡精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味精(谷氨酸钠),再添加了盐、糖、核苷酸等食品添加剂,让提鲜的效果更明显。

因此,不存在谁比谁更健康的问题,大家根据需求适量食用即可。

5

味精真的一点问题

也没有吗?

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会有害,味精更大的问题是:含有钠。

我们都知道“过量摄入钠会升高血压”,味精是谷氨酸的钠盐,和盐一样都含有较多的钠,吃多了当然也会对健康有害。

而且味精中含有的谷氨酸钠,其它的厨房调味料(如鸡精、酱油、蚝油等)也含有这种成分,所以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调料,更易造成钠摄入超标,从而导致不良反应。

6

味精的正确打开方式

是什么?

1、这些人慎食味精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群,要减少味精和食盐的摄入,主要是控制钠的摄入。

2、炒肉菜可以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3、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沾在原材料上。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4、放醋的菜不建议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建议放味精。

5、一定要出锅前再放味精

更好在出锅前加入味精,味精超过120℃长时间加热,会生成没有鲜味的焦谷氨酸钠,影响提鲜效果。

6、记得平衡味精与盐的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清淡饮食,少吃高盐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常量营养素钠离子的参考摄入量为1.5g/天。

而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含有钠元素,含钠量较高,大家应根据自己口味调节食盐和味精的添加量,避免过量摄入钠离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转自:CCTV生活圈

来源: 新华网

鸡精or味精 | 这么多年我们都误会味精啦!

最近小编刷到一条短视频,朴实无华的莲花味精,配料表只有小麦。上次见过这么干净的配料表,还是部分鲜奶中的生牛乳。

看这包装就是小时记忆中的样子,不知从何时起,人们谈“味精”色变,现在的调料台上取而代之的都是鸡精。

“吃味精容易致癌”

“味精是化学合成物质,不能吃”

“加热后有毒,吃了掉头发”

所以鸡精、味精到底有啥区别?

味精真的不安全么?

我们该如何选?


鸡精/味精的定义

鸡精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是日常使用的调味品。依据标准SB/T 10371-2003《鸡精调味料》中的定义,鸡精是以味精、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混合、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具有增鲜作用。


味精

依据标准GB 272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中的定义,味精是以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玉米、糖蜜等物质)为原料,经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等)发酵、提取等步骤,制成的具有特殊鲜味的白色结晶或粉末状调味品


两者区别

不管是鸡精还是味精都是厨房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都可以增加菜肴的鲜味,使之变得更加美味可口。

味精是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成的谷氨酸钠,至少80%以上为谷氨酸钠;

鸡精则是以谷氨酸钠为主,再加上以鸡为主要材料、助鲜剂、盐、糖、鸡肉粉、香辛料等混合制成的浓缩精华,是一种复合型调味料。


味精不安全么?

世界卫生组织把味精归入最安全的类别,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常用的制备 *** 是通过发酵的甘蔗、甜菜等物质获得,属于天然食品中存在的物质。毒性试验表明,在正常用量基础上,味精对人体无毒无害。

事实上,味精不仅对烹饪出的菜品有提鲜作用,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价值和作用。

味精的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进入人体内很快分解出谷氨酸,谷氨酸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氨基酸,96%能被人体吸收,形成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还能参与脑蛋白质代谢和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起良好的作用。


使用建议

比较鸡精与味精的鲜味,鸡精较为综合、协调。在使用对象上,二者有区别,但并不严格。

1、若烹饪食材的风味较突出,如畜禽肉类,用味精为好;若烹饪食材风味不明显,如馅类和汤菜,则用鸡精为好。

2、做凉拌菜时味精应用热水融化因为味精的溶解温度是85℃。

3、如果加入过量的鸡精,就会影响到菜肴原有的口味。

4、味精和鸡精,一般都可以放心食用,只是都需要适量。即60公斤的成人每天味精摄入量不超过1.8g,但尿酸高和高血压患者建议不吃或少吃。

5、由于高温会使谷氨酸钠失水变成没有鲜味的焦谷氨酸钠,因此烹饪菜肴时,应在加盐后、出锅前再加入鸡精、味精


*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 ***

吃多会变笨?加热会中毒?味精到底能不能给孩子吃

说到“味精”“鸡精”,大家都不陌生,厨房里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加一点就好鲜好鲜~

所以,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做辅食或者做饭时,喜欢加一点味精,食物更美味,孩子才能吃得多。

不过,在提倡“少油少盐”的今天,孩子盐都要少吃,那味精还能吃吗?还有“儿童味精”是不是智商税呢?

以及老一辈说味精是化学合成的,吃了会变笨,加热会致癌,这是真的吗?

1.孩子能吃味精吗?

味精的生产并不是传言中的“化学合成”,而是由淀粉、玉米、糖蜜等食物发酵酿制,纯度能达到99.9%,是正儿八经的绿色食品。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其中谷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必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天然谷氨酸,比如乳制品、肉类、鱼类等。

图源:自己拍的

含有谷氨酸的食物(包括味精)在食用之后,几乎都会被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并不会在体内发生沉积。

相关专业机构(JECFA)也曾证实,饮食中添加的味精和天然食品中含有的谷氨酸并不会让婴儿出现不良反应。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孩子在吃味精时可以无所顾忌,因为味精中还有“钠盐”。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常量元素参考摄入量》来看,不同年龄段每天钠元素的摄入量上限如下图所示:

图源:中国营养学会

所以,我们建议:

6个月以内的婴儿,母乳或者配方奶中的钠含量已经满足身体需求,不必再添加其它含钠调味品。

6个月~1岁的婴儿,母乳或者配方奶中的钠元素,再加上辅食中含有的钠,也同样不必再添加其它含钠调味品。

1岁以后,孩子的肾脏功能慢慢成熟,能够代谢更多的钠,但考虑到各种含钠食物和食盐的添加,孩子每日摄入的钠已经足够,味精在此时更好不吃。

3岁以后,孩子的饮食基本和成人没有区别,但也要注意减少钠的摄入,味精要少吃。

因为婴幼儿时期摄入的钠过多,不仅会加重孩子肾脏的负担,还会让孩子变得重口味。长期高钠饮食会增加儿童肥胖的概率,也会增加成年以后患高血压疾病的风险。

所以总结下来,就是孩子可以吃味精,但是要分年龄段,而且要少吃!

2.味精和鸡精哪个好?儿童味精是不是智商税?

很多家长看到鸡精包装袋上印着一只小鸡,便会误以为鸡精是鸡肉做的,更营养也更健康。

但其实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主要成分还是味精和食盐,鸡精的“鲜味”还是由味精或者说是由谷氨酸钠提供的。

图源:自己拍的

包括从营养的角度来说,鸡精和味精的营养价值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味精的成分反而更简单,更纯粹。鸡精大多还会添加一些助鲜剂(可食用)、膨化剂(可食用)、香精(可食用)、色素(可食用)等。

图源:自己拍的

至于一些标榜着“儿童味精”的产品,其配料表之一位依旧是食盐,其次是菌菇粉。

虽然成分表中没有了味精,换做各种蘑菇中含有的谷氨酸钠来保证鲜味,但实际上营养价值和味精、鸡精并没有什么区别。

图源:自己拍的

家长们在购买时,只需要看准产品后面的“营养成分表”,了解每份产品含有多少钠元素,选含钠少的那个就行。

3.味精吃了会变笨,加热会致癌?

之所以有“味精吃多了会变笨”这样的传言,还是因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谷氨酸钠本身是一种神经递质 ,所以很多人认为其存在潜在的神经毒性,吃得多了,就会慢慢变笨。

但相关动物实验数据表明,即使给老鼠使用了10倍日常饮食计量的味精,老鼠的行为也没有发生异常。

以及国内外许多权威机构都做过味精的各种毒理实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味精在正常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有任何危害的依据,也就是说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至于味精加热后会致癌,是因为味精在长时间高温情况下会转变为焦谷氨酸钠。

但这种物质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它对人体有害,只是丧失了味精原有的鲜味。

所以,食用味精并不会让孩子变笨,加热之后也不会致癌。只不过在烹饪过程中,需要在食物快出锅之前再放味精,这样才能保留味精的鲜味。

最后,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大家,理智对待味精,克制食用,做到低钠饮食,健康饮食!

这种调味料,加热后有毒、会致癌?你可能被骗了太多年

最近几年,很多人的厨房里,已经见不到味精的身影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选择少吃或者不吃味精,担心“吃味精对身体有害”,但真的是这样吗?

鸡精与味精的区别,鸡精与味精的区别的成分-第1张图片-

01 味精加热后真的会致癌吗?

人们认为“味精致癌”,主要是由于当时谣传“味精加热后产生的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有害”之类的说法。

味精的化学名叫谷氨酸钠,虽然在过长时间的高温烹饪时,确实有一小部分谷氨酸钠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

但这个比例非常小,而且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仅毒性极低,也不会致癌。

长时间高温生成焦谷氨酸钠只是会让味精失去鲜味,影响提鲜效果,所以一些商品介绍里会提示“出锅前再放味精”。

02 味精吃多了真的会缺锌吗?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谷氨酸钠会导致锌缺乏。

网传“味精中含有的谷氨酸钠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与血液中的锌化合,转化为谷氨酸锌,直接排出体外,所以吃过多的味精会导致缺锌。”

据了解,谷氨酸锌本身就是研发出来当做锌的补充剂使用的。有一些证据证明,谷氨酸锌的生物可利用性比起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葡萄糖酸锌还要高,这和流言正好相反。

也就是说,谷氨酸锌不仅不会导致“缺锌”,而且还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补锌”材料。

03 味精真的是化工合成的吗?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2720-2015)中指出:

味精是以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玉米、糖蜜等糖质)为原料,经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等)发酵、提取、中和、结晶、分离、干燥而制成的具有特殊鲜味的白色结晶或粉末状调味品。

从工艺上可知,味精并非化工合成产物;而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制成,和米酒、陈醋的制造工艺类似,其自身是安全的物质。

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谷氨酸钠是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增味剂。

04 鸡精真的比味精更健康吗?

在“味精不健康”的传言下,一些圈友转向“更为健康”的鸡精。

但实际上,作为复合调味品,鸡精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味精(谷氨酸钠),再添加了盐、糖、核苷酸等食品添加剂,让提鲜的效果更明显。

因此,不存在谁比谁更健康的问题,圈友们根据需求适量食用即可。

05 味精真的一点问题也没有吗?

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会有害,味精更大的问题是:含有钠。

我们都知道“过量摄入钠会升高血压”,味精是谷氨酸的钠盐,和盐一样都含有较多的钠,吃多了当然也会对健康有害。

而且味精中含有的谷氨酸钠,其它的厨房调味料(如鸡精、酱油、蚝油等)也含有这种成分。

所以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调料,更易造成钠摄入超标,从而导致不良反应。

06 味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1.这些人慎食味精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群,要减少味精和食盐的摄入,主要是控制钠的摄入。

2.炒肉菜可以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3.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

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沾在原材料上。

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4.放醋的菜不建议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

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建议放味精。

5.一定要出锅前再放味精

更好在出锅前加入味精,味精超过120℃长时间加热,会生成没有鲜味的焦谷氨酸钠,影响提鲜效果。

6.记得平衡味精与盐的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清淡饮食,少吃高盐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常量营养素钠离子的参考摄入量为1.5g/天。

而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含有钠元素,含钠量较高,圈友们应根据自己口味调节食盐和味精的添加量,避免过量摄入钠离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复核:李南南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工作部副部长二级调研员中国科普作家(医学方向)

来源: CCTV生活圈

鸡精好还是味精好?#调味品

鸡精和味精哪一个更健康?孙老师是公共营养师和老年护理师,拥有20年的营养健康导师经验。在这个视频中,我们将讨论鸡精和味精的区别,以及它们的优劣之处。你一定要关注并点赞这个视频,因为它所说的都是事实。我担心这个视频有一天可能会被删除,所以你需要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记得以前,我们家里喜欢用味精来提鲜,因为它方便又便宜,一袋只需要两块钱。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声称味精不健康,甚至可能致癌,人们开始避免使用它。

就在这个时候,鸡精出现了,广告宣传满天飞,各路专家也纷纷解释鸡精的好处。因为鸡精里有“鸡”这个字,人们认为它是从鸡肉中提取的,所以人们认为它比味精更健康。但是,鸡精比味精贵得多,差不多要贵三倍。因此,你可以想象,鸡精和味精背后隐藏着多大的利益关系。回到家后,你可以看看家里的厨房,生抽和老抽也与以前不同了。你还在吃猪油吗?灶台上摆满了各种植物油。这一切都是谁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鸡精和味精主要原料是谷氨酸钠

鸡精和味精是我们常用的日常调料品。到底哪一个更正常一点呢?了解一下没坏处!


味精的配料表谷氨酸钠不低于99%

谷氨酸是一种化学物质,钠和谷氨酸结合成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95%的谷氨酸钠可以吸收到体内。


鸡精的配料表第1个食品添加剂里边就是谷氨酸钠

谷氨酸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大家来了解一下,虽然说谷氨酸不是身体必要的氨基酸,但谷氨酸可以和毒素相结合排出体外。从而产生解毒作用。看看这个好处还是挺多的。

针对于经常熬夜,肝不太好的朋友们可以看一下。

没啥意思,就是想配个水煎包的图

特别是肝性脑病的患者,增加谷氨酸的摄入可以有效地结合血液中的氨,通过谷氨酸和氨相结合排出血氨,改善因为血压增高而导致的肝性脑病症状。适当地摄入谷氨酸钠可以调味,也可以改善中枢神经递质功能、改善肝性脑病。

看来这味精和鸡精都是有好处的。所以呢,就不要相信那些伪科学的。毕竟鸡精的之一配料就是味精。

标签: 鸡精 味精 成分 别的 区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