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荞麦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金荞麦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副作用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57 0
小康说药:金胃泰胶囊能用于治疗急性肠炎吗?用药需要注意什么?

肠炎,在生活中应该并不少见,很多时候,因为不小心吃错了东西,会让自己出现腹泻的情况,如果这腹泻连续几天都未自行恢复往往就是患上胃肠炎了。虽然腹泻看起来并不算什么严重的疾病症状,但对于急性肠炎患者而言,其往往会频繁腹泻,有时候一小时不到就要跑好几趟厕所。对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必然会有很大影响。因此及时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金胃泰胶囊属于一类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中成药物,对于它,能否用于急性肠炎的治疗呢?这里小康结合相关资料,与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一番。

一、金胃泰胶囊的基本信息

通用名:金胃泰胶囊

商品名:老方

适应症

金胃泰胶囊具有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肾气滞,湿热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

急性肠炎,是因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小肠炎或结肠炎,也称感染性腹泻,根据病程长短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对于急性肠炎,在我国多发于夏秋季节,男女老幼具有发病的可能,感染性肠炎一般潜伏12小时,发病时以恶心、呕吐、腹泻作为主要症状。

二、金胃泰胶囊的药理作用

金胃泰胶囊的主要成分为大红袍,鸡矢藤、管仲、金荞麦、黄连,砂仁、延胡索、木香。

方中大红袍杀菌消炎、生津利尿;鸡矢藤祛风利湿,止痛解毒;管仲清热解毒,涩肠止泻,凉血止血;金荞麦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延胡索行气止痛、活血散瘀;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诸药同用,共奏和胃止痛,行气活血之功。

三、金胃泰胶囊的适宜/禁忌人群

1、适宜人群

肝肾气滞,湿热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患者;

2、禁忌人群

对金胃泰胶囊中任一成分过敏者;

四、常见用药疑问解答

急性肠炎可以用金胃泰胶囊治疗吗?

金胃泰胶囊有和胃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是可以用于肝肾气滞,湿热瘀阻所致的急性肠炎的治疗的,但对于感染性肠炎,还是因以抗菌抗病毒等为主。

五、小康温馨提示

对于急性肠炎的治疗,应根据病因而选择用药,建议就诊后按医生的指导使用,避免盲目用药。

黄煌为医生和中医爱好者,讲述自己的中医之路,让大家少走弯路

我的学医过程回顾以及思想的变迁

学中医之前,我家被下放到农村。我边读高中,边劳动,几乎所有的水田农活我都会干。那时的劳动强度很大,特别是在种植双季稻的时节,正值8月上旬,天气酷热,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往往是天不亮就去水田拔秧,上午割稻,下午翻地和插秧,经常搞到天黑,肚子饿,蚊子叮,浑身晒得紫红紫红。那时的清凉饮料,就是井水,放点糖精,就是那时的“雪碧”了!

1973年,我家返回城里,当地 *** 安排我到医院当中医学徒,开始就给老中医抄方。比起农村,那就是天堂般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先苦一下也是好的,就晓得真正的乐是在哪里了。经过三年艰苦的农村劳动,才晓得有一个职业是多么幸福的事。

当学徒后,每天坐在老中医面前,做的事情就是抄方、抄录医案、请教问题。

我的老师叶秉仁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的中国医学院,长期在农村行医,中西医两法都行。中医方面他教我方和药,不仅讲方剂的组成和功效,还教我他自己编写的方歌,如“调肝理脾服逍遥,三白荷草当柴烧”等。

西医方面教我许多解剖和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我的母亲是在江阴卫生学校教《微生物寄生虫病学》的老师,家里就有许多医书,对西医我并不感到陌生。

叶先生教我更多的是临床诊疗技能,例如肝脏触诊、心脏听诊及症状鉴别诊断等。

当时的我对中医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什么都想学。当时大陆大搞中草药运动,因此我对中草药也有所涉猎。如用马兰根、野菊花治疗感冒,用马齿苋、地锦草治疗肠炎、痢疾,用鱼腥草、金荞麦治疗肺部感染等;同时,摘抄了不少中草药现代药理研究的报道,并用于临床。

那时的思路比较简单和粗浅,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诸如失眠就用合欢皮、夜交藤;咳嗽就用杏仁、桔梗;食欲不振就是谷芽、麦芽、山楂、陈皮,想法比较简单。

学徒满师以后,我开始独立门诊,疗效不理想。那时,开始对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医案进行研究。我把《临证指南医案》手抄、对比、分析,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发表于国内刊物上。

其中,我比较满意的是“叶天士体质辨证探讨”,这对形成现在的体质学说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模仿叶天士医案处方用药。

那时还经常做的工作,是名老中医医案整理。我将叶秉仁先生等几位家乡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如发表在《新医药学杂志》(后改成《中医杂志》)的“杂谈偶记”是整理叶秉仁先生的经验和医案。

那时,有一件事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1976年,我以实习日记的形式整理叶秉仁、夏奕钧等老中医的经验和自己的学习体会,投给了当时名气甚大的《新中医》杂志,不料居然发表了,编辑很赞赏,加了编者按,说我的文章“文体活泼,值得一读”。

我还参与当地 *** 卫生局组织的中医编写组,编写《江阴县老中医医案选编》一书,我参与了全书的统稿和编者按等文字工作。

那时,虽然对中医理论有所熟悉,但认识尚浅薄,大致和教科书观点相似,只不过对老中医的经验有所体会。

当时还是不会看病,经常去请教老中医,我还手抄过清代常熟名医余听鸿的《诊余集》。总之,处在中医学的学习期,属于学习中医的初始阶段,尚谈不到什么思想的形成。

考上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后,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古医籍,也有很多时间放在读书上。

那时,我集中学习一些基础科目,如自然辩证法、《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外语等。

那时考虑比较多的问题是:中医学术是如何发展过来的?今后它的方向在哪里?中医理论的特点在哪里?那时自己还读了心理学、控制论、黑箱理论等,也写了一些相关论文。

读书是苦的,我下了死工夫,花了很多时间,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医家及其著作、学术观点、经验方药等做笔记,再加上自己的诠释和评语。1980年的下半年,竟被我写秃了十几个蘸水钢笔的笔尖。

以上的读书经历,对我了解中国医学史,了解中医学术流派非常有帮助。这既是我后来编写《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的基础,也是我多年从事课堂教学的本钱。

所以,要做好医生,要读书,好好地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尽管有些书当时读起来一点意思也没有,但还是要读,读了才会知道如何选择,如何读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陆兴起了“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思潮。

其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的形势,为中医学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当时比较响亮的口号是“中医现代化”,但如何才能现代化?很多学者的想法是:中医学理论是从《黄帝内经》来的,只有先把理论突破了,才能带来临床疗效的提高,光靠中医研究中医不足以阐明中医学理论的奥秘,还必须依赖多种学科的参与。所谓多学科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心理学等。

1984年在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医多学科研究会,大讲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等天人合一的中医哲学。当时,我也是筹备者之一。

但我在参加这个中医多学科研究活动以后,越来越感到不踏实。这些研究的观点离中医临床太遥远,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诠释,终究谈不到具体的中医世界。所以,我始终与他们有着学术思想上的距离。

那时,我的研究,一是从史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医发展的思路。曾写了《近百年中医学的发展理论》一文,这篇文章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以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一位研究生专程找到我,他说对我的文章很感兴趣。

另一就是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标准和规范,否则,就无所谓发展。当时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标准化与中医学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接触到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的著作,读后十分震惊。他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人,但其学术思想上却是非常清晰的,具有明显的近代科学的光辉。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就是放到现在,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徐灵胎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写了不少有关徐灵胎的专题论文,加深了对徐灵胎学术思想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中医学的认识。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接触到了富士川游先生撰写的《日本医学史》,书上介绍日本古方派的梗概。

在南京医学院图书馆,我又读了日本古方派代表人物吉益东洞先生的《药征》。这个时期是我学术上的探索期,多年模模糊糊的中医学渐渐有了粗浅的轮廓。

医案是我学习中医的重要教材。学徒期间是这样,在南京中医学院读研究生时也是这样,不仅抄读地方名医的医案,也注意从名医医案中挖掘中医处方用药的规律。

当教师以后,也在课堂上讲些名医医案,或开设有关医案阅读的讲座。后来,为响应学校开设选修课的号召,我尝试编写这方面的教材。记得当时住在非常拥挤的筒子楼12平方米的宿舍里,写成了《医案助读》和《医案选读》两书。

我当时就觉得,辨证论治是一种技能,医案是培养医家知常达变的本领,这是学习中医所必需的,属于传统的学习研究方式,不可偏废。那时对经方家的学术思想已经高度关注,所以书中经方家的医案比例很大,《医案助读》于1987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那时我32岁。

除读医案以外,我花很长的时间在图书馆看伤寒注家的著作。那个时候喜欢读舒驰远的《伤寒集注》、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吕震名的《伤寒寻源》等,近代经方家如陆渊雷、恽铁樵、曹颖甫、祝味菊等的书也给我很大启发。

我在阅读中理解到伤寒论研究是“一家有一家的仲景,各人有各人的伤寒”,每个医家是在注解《伤寒论》的过程中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诠释中医学的奥秘。可以说,一部《伤寒论》研究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医学术思想史。

我毕业后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面对的是许多医家。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感觉到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必须分类,并进行异同点的比较,否则就难以评价,也难以利用。

1989年,我写出《中医临床传统流派》一书。那时,我对中医学的认识才稍微清晰些,思想也渐渐有些成熟,眼光开始盯住经方家了。书中的六经辨证派、经典杂病派、辨证伤寒派、通俗伤寒派就属于经方派中的几个分支。

1989年秋天,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在京都一年的时间里,我有机会与日本著名的汉方医家坂口弘、中田敬吾及细野八郎接触,向他们学到了不少有关日本汉方的诊疗思想和技术。

也在他们的推荐下,翻译了近代日本汉方三巨头之一的细野史郎先生的《汉方医学十讲》,阅读了日本明治年间著名医家浅田宗伯的著作;同时,在其图书馆有机会细细研读了日本古方派泰斗吉益东洞先生的《类聚方》、《药征》及其弟子的著作,如尾台榕堂的《类聚方广义》。

在日本研习期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细野诊疗所周四晚上的读书会,我经常向他们介绍中医学的观点和经验。

为了让日本医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处方用药的技能,我在讲座中提出了有关方剂家族(类方)以及药人(体质)的观念,比如“桂枝类方”、“麻黄类方”、“黄芪体质”、“柴胡体质”等,并提出了附子脉、桂枝舌等具体药证,力图使抽象的中医辨证具体化、形象化。这种思路和基本内容,成为我后来出版的《中医十大类方》的雏形。

在日本进修一年,思想非常宽松,讲中医中药,不必局限于教科书,可以任意驰骋。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为我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中医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国之后,我的研究方向就以方证研究为主,并且投入了很多的精力。1995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医十大类方》,当时我是41岁。

写完之后觉得不够过瘾,还想一味药、一味药地写下去,于是在1996年开始写《张仲景50味药证》。

写出初稿以后,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讲座。1997年,首先在日本出版日文版,以后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

由于中医学的经验性,决定了整理和总结老中医经验的重要性。这在我的学徒时期就已经明确了这一点,同时也初步掌握了有关的 *** 和技巧。在进行方证药证研究的时候,除了文献研究以外,我非常迫切地需要老中医经验的参照。

1995年,我受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对1994年省 *** 认定的113位名中医进行了一次临床经验的问卷调查。

调查的关键是抓住名医们常用的药物和方剂,每人限定5张方和5味药,问卷抓住用药的指征和应用范围、更大剂量与最小剂量、禁忌证、体会等,非常实用。

我的目的是探讨各个名医眼中的药证和方证。调查的结果编辑成《方药心悟》一书,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出版后社会反响热烈,年后就加印了。

紧接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我对全国名中医进行调查的任务。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之一次对全国的名老中医进行统一的系统的问卷调查,是对老中医经验所做的一次规范化的收集整理工作。

这任务花了近4年的时间,编辑了130万字的大型著作《方药传真》,已经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以上都是我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所做的工作。2000年以后,我的研究方向依然是经方方证与经典药证的研究。经方仍未受到重视,很多人依然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不会用经方,不敢用经方,不想用经方。

现在,我的工作是在做经方医学的推广。我首先在南京医科大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张仲景药证》,没想到大受欢迎。

一开始讲甘草,我就要同学们亲自尝一尝甘草的味道。我说,尝药的目的有二:首先,要知道中药是我们的祖先亲口尝出来的;第二,要打破你们眼里中药是苦的误区,中药也有甜的。

同学们觉得挺有趣,课堂上不时发出笑声。选修的学生有医疗系的,有医管的,也有护理及口腔医学专业的,阶梯教室里坐得满满的。

有些同学在后来的体会中说,他们之一次尝到了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的感觉。第二个学期人数爆满,第三学期选课达到500人。

除了开课之外,我也到各地进行演讲,主题大抵是中医学魅力、经方药证应用之类。

我曾说过:中医的学习一开始首先要问“是什么”,弄清了“是什么”,才能去思考“为什么”。对经方有一定程度理解之后,开始尝试着思考“为什么”的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经方医学理论的框架?

这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 *** 和手段,充实和发展经方医学,使经方医学与时代相映。

经方医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循证医学”,不过,我们不叫“循证”而叫“随证”。《伤寒论》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说法。所以,确切地说,经方医学是“随证的医学”。我个人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大致如此。

影响我中医之路的五大因素

1、家乡的一批名老中医

我很庆幸,我生活的家乡江阴,是一个中医之乡。江阴过去有写《风痨臌膈四大证治》的姜礼;近代有温病学家柳宝诒,写过《温热逢源》,其编的《柳选四家医案》也风靡海内;近代经方家曹颖甫更是江阴中医杰出的代表。等我学习中医时,江阴有一批省级名老中医,当时号称有“中医四大金刚”。

我的启蒙老师叶秉仁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叶先生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精通中西两法,临床的经验相当丰富,教给我很多东西,是一位非常重视西医技术的老中医,他的治学格言是“学术无国界,治病在疗效”。

第二位要提到的是夏奕钧先生,他是苏南伤寒派朱莘农先生的弟子,性格开朗,禀性聪慧,看病时全神贯注。临床擅用黄连治伤寒等发热性疾病,外号“夏川连”,常用泻心汤、桂甘龙牡汤等。

当时我在卫生局编写组时,夏老是主编,在他手下工作,学到不少东西,特别是朱家伤寒派的诊疗风格。



第三位是邢鹂江先生,与夏老是同学。邢老的毛笔字工整端庄,文采非常好,医案遣词用句非常美。

他一生清贫,但对中医一往情深。他说,人生只要一桌一椅一床,足矣!上世纪70年代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我有时晚上去他的单人宿舍,邢老就特别开心。

他会给我泡上一杯牛奶(当时奶粉是奢侈品),然后为我讲述他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他当年治疗重症大病的经过,也有中医界的趣闻轶事。

第四位是陈嘉栋先生,擅长使用张锡纯的药方,并喜欢收集民间验方,临床经常有一些奇方奇法,毛笔字写得很飘逸。

除上面4位以外,江阴还有名医夏武英先生,他擅用攻下法治内伤杂病。郁祖祺先生,组方独特,多属其经验方药。

周慕丹先生,治疗妇科疾病善用清利湿热的药物,如碧玉散、黄芩、地骨皮等;还有镇江医学院的曹永康教授,擅用桂枝汤加味,对业师朱莘农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有较大发挥。

江阴的老中医们,都是临床家,他们不谈空玄的理论,而重视实际疗效,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

2、来自高校的压力

作为首届研究生,我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可以在古籍部任意翻阅各种古代医书。这时,影响我的不仅有现代名中医,而且还有一批已故的名中医。

张仲景就不用说了,还有像徐灵胎、叶天士、王孟英、柯韵伯、舒驰远、曹颖甫、余听鸿、陆渊雷、王清任、张锡纯、范文虎、祝味菊、吴佩衡,以及日本的吉益东洞、汤本求真等医学家。

如果没有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的资历,我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多医家,并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这个经历对我至关重要。所以我说要读书,读万卷书。

从学徒到大学教师,这是一个跨越,也是一个严峻考验。大量占有资料,充分的咀嚼和消化这些资料,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流畅的思路让学生有所受益,这是我教学的基本态度。

我讲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中药学”,开设过“医案讲评”“张仲景药证”“经方应用”等选修课。教师的职业使我懂得如何调动教学对象的兴趣,如何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我曾担任过8年的《南京中医学院学报》的主编,组稿、编辑、修改、校对,每一环节必须扣紧。编辑要有杂家的宽泛,又要有专家的细腻,既要变通,又要严谨,既要了解读者,又要理解作者。编辑生活,让我懂得市场,懂得中医的文章要有读者才有价值。

所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20多年,是我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校园里的那种无形的压力,成为我努力奋斗的动力。

3、长期的临床实践

从1973年步入中医这个行业以来,我的临床几乎从未中断过。虽然研究生时期直接看病少了,只能偶尔跟着导师看诊。但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自己是个医生,读书、研究、教学、编辑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治病,为了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非常珍视我的门诊,平时除非有紧急的情况,一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心爱的门诊的。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学习中医都非常认真,但总有一种空虚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接触临床的缘故。

4、到日本进修和考察

这是一个关键期。因为日本提供给我的是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以及特殊而严谨的教学要求。人的思想只有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下,才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5、家庭和个人因素

我的曾祖父是江阴华士一带著名的骨科医生。祖父经商。父亲学美术,搞中国画,后来又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母亲是学西医的,在卫生学校当微生物寄生虫学科教师。

父亲给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作贡献,为民族争光,也为家族争光。我的伯父是建筑师,为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设计者;叔叔在摄影界,其书法、篆刻也是一流的。

我们这个家庭对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很重视,可以说有书香味,当时我自己的理想是当作家或诗人,没想到一脚踏进了中医的世界。正因为喜欢文学,喜欢写作,于是对整理总结老中医史料有较好的基础。我体会,只有写作才是让思想变得清晰的方式。

我性格不拘谨,比较敢“露”,不怕别人来批评我的东西,因我相信真理总是愈争愈明的。

还有一点,我自己觉得比较勤奋,不会沉溺在物质享受中。我不太怕苦,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因为有创新,所以能给人带来愉悦,所以一点都不觉得苦。我觉得人生更大的乐趣就在于此,在于创新。

来源: ***

感染新冠病毒后如何正确使用中药制剂?中医专家支招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面对市面上品种繁多的中药制剂,居民如何正确选择中药制剂对症治疗?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张玮,根据此次新冠感染症状出现的频次,对常用中成药作了汇总,方便居民辨证选药。

发热为主症候群

发热、恶寒、肌肉酸痛、头痛、咳嗽、流涕、喷嚏等,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清肺解毒功效的中成药。比如,清肺排毒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柴芩清宁胶囊、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小柴胡颗粒、柴银颗粒、感冒清热胶囊(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感冒疏风胶囊(片、颗粒)、荆防颗粒、复方大青叶片等。

咽喉疼痛症候群

咽喉疼痛如刀割状、声音嘶哑、发热、肌肉酸痛、干咳等,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比如,六神丸(胶囊)、蓝芩口服液、清开灵胶囊、清咽滴丸、板蓝根颗粒、感冒清胶囊、银翘解毒胶囊、甘桔冰梅片、玄麦甘桔颗粒、银黄颗粒(含片)等。

咳嗽症候群

发热退或减、咳嗽明显、咳痰量多、色黄、咽部不适,干咳少痰,气急胸闷、或有身热等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比如,宣肺败毒颗粒、宣肺止咳合剂、杏贝止咳颗粒、连花清咳片、感冒止咳颗粒、强力枇杷露、急支糖浆、清咳平喘颗粒、金荞麦胶囊(片)、复方鲜竹沥口服液、痰热清胶囊等。

胃肠道症状症候群

胸脘痞闷、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大便不爽或有寒热身痛、乏力、舌苔厚等,宜服用具有化湿解表功效的中成药。比如,化湿败毒颗粒、藿香正气丸(水、口服液、软胶囊)、小儿消积止咳颗粒、健脾颗粒、归脾合剂等。如果大便干结,用防风通圣丸(颗粒)。

张玮提出三点用药建议:之一,用药后如果三天高热不退,或是体温下降但极度乏力、稍动即喘、咳嗽明显加重,还是需要及时就医。第二,根据自身所处的疾病不同阶段和症状,选择最合适的一种中成药服用即可,切不可盲目叠加使用。第三,在选择服药时,不论是服用中成药还是西药,应当首先阅读说明书,不可以因为症状缓解效果不理想,就擅自增加服药剂量。特别是一些本身就是中西药物混合的药物,一定要仔细了解药物成分,避免叠加用药导致肝肾损害。同时服用中药和西药,需要注意两者服用时间应间隔30分钟,以及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冲突,特别是有慢性疾病长期服用的药物与加服药物之间是否有禁忌也要通过阅读说明书一一对照。

杨宜修

红金消结胶囊

主要成分:

三七、香附、八角莲、鼠妇虫、黑蚂蚁、五香血藤、鸡矢藤、金荞麦、大红袍、柴胡。

性状:

本品为硬胶囊,内容物为棕色至棕褐色粉末及颗粒;气微香,味微苦。

主要功效:

彝医:补知凯扎诺,且凯色土,哈息黑。

中医:舒肝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适应病症:

本品用于气滞血瘀所致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规格:

每粒装0.4g。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胃不适、腹痛、腹泻、腹胀等,有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报告。

2、皮肤及其附件:皮疹、瘙痒等,有皮肤严重过敏反应的个案报告。

3、精神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等。

4、其他: *** 出血等,有乏力的个案报告。

注意事项:

1、饭后服用;服药治疗期间忌食酸、冷及 *** 性食物。

2、使用本品期间,如出现任何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请咨询医生/医师。

3、以下情况患者慎用:体弱者、高蛋白过敏者。

禁忌:

妊娠期妇女禁用;对本品及组方成份过敏症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小康说药:金刺参九正合剂对癌症治疗有用吗?

金刺参九正合剂是一类中成药补益剂,临床中可用于对癌症的辅助治疗。随着中医在癌症治疗中作用的逐渐显现,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与癌症治疗有关的中成药越来越多。但就目前而言,不少朋友对中药对癌症治疗的作用依然表示怀疑,在用药方面也有着误区。这里小康将结合相关资料,与大家一起详细了解这个药。

一、金刺参九正合剂的基本信息

通用名:金刺参九正合剂

商品名:老来福

适应症

金刺参九正合剂有着解毒散结,和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癌症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头昏、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的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是指手术后所给予的治疗。其可包含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化疗止吐治疗、保护肝肾治疗、保护骨髓功能治疗、肿瘤并发症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治疗、晚期镇痛治疗等。其目的在于消灭体内残余的癌细胞,降低肿瘤复发或向其他部位播散的可能性以及帮助更好的康复。

二、金刺参九正合剂药理作用

金刺参九正合剂的主要成分为刺梨果(鲜)、苦参、金荞麦,辅料为山梨酸钾、甜蜜素、木糖醇、BD系列澄清剂。

刺梨果是一类药食两用的植物,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肿瘤等功能;苦参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金荞麦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诸药同用,共奏解毒散结,和胃生津之功。药理研究表明合剂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

三、金刺参九正合剂的适宜/禁忌人群

1、适宜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

癌症放化疗后人群。

2.、禁忌人群

对金刺参九正合剂任一成分过敏者;

四、常见用药疑问解答

1、金刺参九正合剂该什么时候服用?

金刺参九正合剂为补益药口服剂型,宜在饭前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时不能加热。若发现底部存在沉淀,摇匀后服用即可。

2、服用金刺参九正合剂需要注意什么吗?

用药期间应禁烟酒以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等慢性疾病严重的患者,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期间若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五、小康温馨提示

金刺参九正合剂作为化疗的辅助用药,其作用为减轻放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对于肿瘤治疗的具体用药,还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安宫牛黄丸、小柴胡颗粒、保和丸家庭常用的30种内科中成药大全


中成药在治疗常见疾病中有独特的疗效,很多人也会选择在家中备用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尤其是对付一些常见的小毛病,不仅方便,还能解决问题。但哪些药可以备用,又能对付哪些疾病,您是否都清楚呢?今天就和您一起聊聊家庭常用的内科中成药,只分享一次的哟!


  • 感 冒 药

1.银翘片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甘草。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使用 *** 】口服。1 次4~8 片,1 日2 次。

【相似药物】维C 银翘片(含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

2.双黄连口服液

【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辅料为蔗糖、香精。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使用 *** 】口服。1 次20 毫升(2 支),1 日3 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3.小柴胡颗粒

【组成】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辅料为蔗糖。

【功用】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适应证】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可以有效地治疗发热,对食欲不振、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等可以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 *** 】开水冲服。1 次1~2 袋,1 日3 次。

4.抗病毒口服液

【组成】板蓝根、藿香、连翘、芦根、生地黄、郁金、石膏、石菖蒲、知母。

【功用】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适应证】用于风热感冒,流感。

【使用 *** 】口服,1 次10 毫升,1 日2~3 次(早饭前和午饭、晚饭后各服1 次)。

【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 止 咳 药

1.橘红片

【组成】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功用】化痰,止咳。

【适应证】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

【使用 *** 】口服。1 次6 片,1 日2 次。

2.蛇胆川贝口服液

【组成】蛇胆汁、川贝母。辅料为:杏仁、薄荷脑、苯甲酸钠、蔗糖、蜂蜜。

【功用】祛风止咳,除痰散结。

【适应证】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

【使用 *** 】口服。1 次10 毫升,1 日2 次。

3.急支糖浆

【组成】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

【功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适应证】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 *** 】口服。成人1 次20~30 毫升,1 日3~4 次;儿童1 岁以内1 次5 毫升,1~3 岁1 次7 毫升,7 岁1 次10 毫升,7 岁以上1 次15 毫升,1 日3~4 次。

金荞麦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金荞麦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副作用-第1张图片-

【禁忌】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4.川贝枇杷露

【组成】川贝母、枇杷叶、半夏、桔梗、薄荷脑。

【功用】镇咳祛痰。

【适应证】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

【使用 *** 】口服,1 次10~20 毫升,1 日3 次。

5.通宣理肺丸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功用】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适应证】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症见咳痰不畅,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使用 *** 】口服,1 次8~10 丸,1 日2~3 次。

【禁忌】孕妇禁用。

  • 祛 暑 药

1.藿香正气胶囊(水)

【组成】藿香、紫苏叶、白芷、厚朴、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适应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沉、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 *** 】口服。1 次2~4 粒,1 日2 次。水剂1 次5~10 毫升,1 日2 次,用时摇匀。

【注意事项】水剂含乙醇(酒精)40%~50%,服药后不得驾驶飞机、车、船,不宜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2.十滴水

【组成】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辅料为乙醇。

【功用】健胃,祛暑。

【适应证】用于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等不适。

【使用 *** 】口服。1 次2~5 毫升,儿童酌减。

【禁忌】孕妇忌服。

3.人丹

【组成】薄荷脑、肉桂、甘草、儿茶、木香、冰片、桔梗、樟脑、小茴香、草豆蔻、丁香罗勒油。

【功用】祛风健胃。

【适应证】用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晕船,轻度中暑,酒醉饱滞。

【使用 *** 】口服或含服。1 次0.1~0.2 克。

【禁忌】婴幼儿、孕妇禁用。

4.仁丹

【组成】冰片、薄荷脑、陈皮、丁香、豆蔻、儿茶、甘草、广藿香叶、木香、肉桂、砂仁、檀香、朱砂。

【功用】清暑开窍。

【适应证】本品用于伤暑引起的恶心胸闷,头昏,晕车,晕船。

【使用 *** 】含化或用温开水送服,1 次10~20 粒。

  • 脾 胃 药

1.保和丸

【组成】山楂(焦)、茯苓、半夏(制)、六神曲(炒)、莱菔子(炒)、陈皮、麦芽(炒)、连翘。

【功用】消食,导滞,和胃。

【适应证】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使用 *** 】口服。1 次8 丸,1 日3 次。

【禁忌】孕妇忌服。

2.大山楂丸

【组成】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辅料为蜂蜜。

【功用】开胃消食。

【适应证】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使用 *** 】口服。1 次1~2 丸,1 日1~3 次。小儿酌减。

3.香砂平胃丸

【组成】苍术、陈皮、厚朴( 姜制)、木香、砂仁、甘草。

【功用】健脾燥湿。

【适应证】用于胃脘胀痛。

【使用 *** 】口服,1 次6 克,1 日1~2 次。

4.香砂养胃丸

【组成】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制)、广藿香、甘草、木香、砂仁。

【功用】温中和胃。

【适应证】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表现为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使用 *** 】口服,1 次9 克,1 日2 次。

【禁忌】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

5.四君子丸

【组成】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适应证】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者。

【使用 *** 】口服,1 次3~6 克,1 日3 次。

6.香砂六君子丸

【组成】含木香、砂仁、陈皮、制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化痰和胃。

【适应证】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使用 *** 】口服,1 次6~9 克,1 日2 次。

7.理中丸

【组成】党参、白术(土炒)、炙甘草、炮姜。辅料为炼蜜。

【功用】温中散寒,健胃。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使用 *** 】口服。大蜜丸1 次1 丸,1 日2 次。小儿酌减。

【禁忌】泄泻时腹部热、胀、痛者忌服。

8.附子理中丸

【组成】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辅料为蜂蜜。

【功用】温中健脾。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使用 *** 】口服。大蜜丸1 次1 丸,1 日2~3 次。

  • 通 便 药

1.麻仁润肠丸

【组成】火麻仁、苦杏仁(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功用】润肠通便。

【适应证】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使用 *** 】口服。1 次1~2 丸,1 日2 次。

【禁忌】孕妇忌服。

2.苁蓉通便口服液

【组成】肉苁蓉、何首乌、枳实(麸炒)、蜂蜜。

【功用】润肠通便。

【适应证】用于老年便秘,产后便秘。

【使用 *** 】口服。1 次1~2 支(10~20 毫升),1 日1 次,睡前或清晨服用。

  • 安 神 药

1.枣仁安神颗粒

【组成】酸枣仁(炒)、丹参、五味子(醋炙)。辅料为糊精。

【功用】补心安神。

【适应证】用于失眠,头晕,健忘。

【使用 *** 】开水冲服。1 次5 克,临睡前服。

2.柏子养心丸

【组成】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制远志、酸枣仁、肉桂、醋五味子、半夏曲、炙甘草、朱砂。

【功用】补气,养血,安神。

【适应证】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使用 *** 】口服。1 次6 克,1 日2 次。

3.天王补心丹

【组成】生地黄、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

【功用】阴亏血少。

【适应证】症见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复发性口腔炎、荨麻疹等有上述症状者。

【使用 *** 】口服。1 次9 克,1 日2 次,或遵医嘱。

【禁忌】忌食辛辣腥物,虚寒病人不宜服用。

  • 清 热 药

1.黄连上清丸

【组成】黄连、姜制栀子、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大黄(酒炙)、黄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

【功用】清热通便,散风止痛。

【适应证】用于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使用 *** 】口服。1 次3~6 克,1 日2 次。

【禁忌】孕妇和脾胃虚寒者禁用。

2.牛黄上清丸

【组成】人工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功用】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适应证】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使用 *** 】口服。1 次4 克,1 日2 次。

3.牛黄清心丸

【组成】人工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大豆黄卷、大枣(去核)、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炒)、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朱砂、雄黄。辅料为蜂蜜。

【功用】清心化痰,镇惊祛风。

【适应证】用于风痰阻窍所致的头晕目眩、痰涎壅盛、神志混乱、言语不清及惊风抽搐、癫痫。

【使用 *** 】口服。1 次3~6 克,1 日2 次,小儿酌减。

4.牛黄解毒丸

【组成】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辅料为蜂蜜。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火热内盛引起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使用 *** 】口服,1 次3 克,1 日2~3 次。

【禁忌】孕妇禁用。

5.清热解毒口服液

【组成】石膏、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甜地丁、黄芩、龙胆、板蓝根、知母、麦冬。辅料为蔗糖、糖精钠、橘子香精、谷氨酸钠、苯甲酸钠。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发热目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

【使用 *** 】口服,1 次10~20 毫升,1 日3 次。

【禁忌】孕妇忌服。

6.六神丸

【组成】本品是由麝香等药经适宜的加工制成的小水丸。

【功用】清凉解毒,消炎止痛。

【适应证】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使用 *** 】口服。1 日3 次,温开水吞服。1 岁每服1 粒,2 岁每服2 粒,3 岁每服3~4 粒,4~8 岁每服5~6粒,9~10 岁每服8~9 粒,成年人每服10 粒。另可外敷在皮肤红肿处,取丸十数粒,用冷开水或米醋少许,盛于汤匙中化散,涂搽四周,每日数次,保持潮润,直至肿退为止。如红肿已出脓或已穿烂,切勿再敷。

【禁忌】孕妇忌服。运动员慎用。

7.二妙丸

【组成】苍术(炒)、黄柏(炒)。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白带,阴囊湿痒。

【使用 *** 】口服。1 次6~9 克,1 日2 次。

8.龙胆泻肝丸

【组成】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

【功用】清肝胆,利湿热。

【适应证】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使用 *** 】口服。1 次3~6 克,1 日2 次。

9.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功用】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适应证】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 *** 】口服。1 次1 丸(3g),1 日1 次;小儿3 岁以内1 次1/4 丸,4~6 岁1 次1/2 丸,1 日1 次,或遵医嘱。

  • 补 虚 药

1.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炼蜜。

【功用】滋阴补肾。

【适应证】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使用 *** 】口服。水蜜丸1 次6 克,1 日2 次。

2.麦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麦冬、五味子。

【功用】滋肾养肺。

【适应证】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使用 *** 】口服。水蜜丸1 次6 克,1 日2 次。

3.桂附地黄丸

【组成】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功用】温补肾阳。该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或小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适应证】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夜尿频多。

【使用 *** 】口服。大蜜丸1 次9 克,1 日2 次。

4.十全大补丸

【组成】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炙黄芪、肉桂。辅料为蜂蜜。

【功用】温补气血。

【适应证】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使用 *** 】口服。水蜜丸1 次6 克,1 日2~3 次。

【禁忌】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

5.补中益气丸

【组成】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适应证】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 *** 重坠。

【使用 *** 】口服。1 次9 克,1 日2~3 次。

6.生脉饮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辅料为蔗糖、防腐剂(苯甲酸钠)。

【功用】益气,养阴生津。

【适应证】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使用 *** 】口服,1 次10 毫升,1 日3 次。

7.归脾丸

【组成】党参、白术(炒)、黄芪(炙)、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甘草(炙)。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适应证】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使用 *** 】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1 次6 克,小蜜丸1 次9 克,大蜜丸1 次1 丸,1 日3 次。

8.参苓白术丸

【组成】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白扁豆、砂仁、桔梗、甘草。

【功用】健脾,益气。

【适应证】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使用 *** 】口服。1 次6 克,1 日3 次。

9.复方阿胶浆

【组成】阿胶、人参、熟地黄、党参、山楂。

【功用】补气养血。

【适应证】用于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贫血。

【使用 *** 】口服,1 次20 毫升,1 日3 次。

全国名中医南征:“一则八法”管控糖尿病肾病

南征,1942年1月生,吉林省龙井人,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届全国名中医。从医56年,学验俱丰,对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研究与 治 疗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并收录进《中医药学名词》。

南征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西医研究糖尿病肾病的新进展,提出了“毒损肾络”病 因病 机学说和“一则八法”的糖尿病肾病管控机制,不仅得到了中医经典理论的支撑,同时也得到了现代研究及临床实践的验证,丰富和发展了糖尿病肾病中医病 因病 机理论,为中医药 治 疗 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 。

以“一则八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管控,总的原则就是:医生为中心,患者为根本,发挥医生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医患和谐,增强患者依从性,实施医生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严格管控的有效机制,从而实现让这一类慢病患者延缓疾 病发展、积极应对疾 病、管控疾 病、战胜疾 病。

01“毒损肾络”说?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糖尿病数年后,肾脏从肾小球、肾血管到肾间质,几乎均有受累。肾损害一旦发生,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后,病情不可逆转,往往进行性发展到终末期肾衰,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代医学尚无可以完全阻断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与肾虚关系密切,如《圣济总录》中载:“消渴病久,肾气受伤”;《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南征认为,消渴病日久不愈,失治或治不得法,加之素体肾虚,痰、湿、瘀、郁、热、毒等各种病邪得不到及时化解,一方面可以直接损伤经脉,另一方面病久则传化,毒邪籍其攻冲走窜、耗伤人体津血,常挟痰、瘀、循经入络,波及肾脏,依附、结聚、蕴结于局部,蚕蚀、损伤肾络,同时又聚集为患,致痰瘀毒等再生,形成恶性循环,影响肾络的气血运行和津液的输布,致使肾之血络痪结肿胀,肾体受伤,肾用失职。因此,南征认为糖尿病肾病主要病机为毒损肾络。

毒邪为中医学病因学说中致病因素之一,毒邪盘踞膜原是糖尿病肾病缠绵不愈的原因之一。正如叶天士言“久病入络”,消渴日久不愈,湿浊痰瘀热互结成毒,损伤肾络,而成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后期,邪伏膜络,盘踞膜原,肾体用皆伤,肾中膜原卫气无力祛邪,邪气潜伏,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因此病情缠绵不愈。

糖尿病肾病,古代没有与之对应的病名,医家多根据辨证进行 治 疗 。南征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可辨为4种证型:

湿浊兼瘀毒证 主要以祛湿化浊、解毒通络为主,主要方 剂为消渴肾安汤(药物组成:覆盆子、木蝴蝶、血竭、丹参、草果、槟榔、金荞麦、黄精、紫荆皮、厚朴、土茯苓、黄芪、大黄、榛花等)。

气阴两虚兼瘀毒证 主要以益气养阴、通络解毒为主,主要方 剂为《太平圣惠方》生地黄煎、枸杞汤合消渴肾安汤加减。

脾肾阳虚兼瘀毒证 主要以健脾温肾、解毒通络为主,主要方 剂为四神丸合消渴肾安汤加减。

肝肾阴虚兼瘀毒证 主要以滋补肝肾、解毒通络为主,主要方 剂为一贯煎、地黄生姜煎合消渴肾安汤加减。

02“一则八法”管控糖尿病肾病

“一则八法”并非管控糖尿病肾病患者专用,而是针对中医疑难危重病症综合诊 疗提出的管控原则,在施行中,会根据病种病情灵活运用。南征将“一则八法”运用于管控糖尿病肾病,取得很好疗 效。根据“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主要病机这一特点,南征提出了“益肾解毒通络”这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根本大法。此法是在解毒、祛毒、化毒基础上,结合叶天士提出的络病 治 疗 以辛味通络法,运用辛味药以通络,配合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之药保肾以固本,共同起到 治 疗 糖尿病肾病益肾、解毒、通络的目的。

“一则”的概念

“一则”,即诊治原则。 治 疗 糖尿病肾病时,不限于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痰瘀浊毒、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等,根据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气血津液、邪毒、络脉等而辨证求因,审因治人,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动静相合,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上下兼治,内外同治,治病治本。

“八法”的内容

所谓“八法”,是“一则”的具体运用的八种 *** ,拓展了传统中医 治 疗 手段,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的和谐统一。糖尿病肾病作为一种慢性疑难病,在现代医学尚无良好的 治 疗 措施的背景下,南征根据《黄帝内经》《千金要方》等经典的论述,结合自身五十余年学养经验,打破了传统中医 *** 的局限,制定了切合本病的八种管控 *** ,其内容为:

一法:内外同治法

内治法是通过口服药物 治 疗 疾病的 *** 。内治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根据病情和外治法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收到更好的临床疗 效。《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指出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在给药途径上的不同。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由来已久,本 *** 具有药少效捷、法简价廉、易于推广等特点。

二法:节食散步法

制定出热量饮食表格,加上禁忌有五:一饮酒,二吸烟,三咸食及面,四甜食,五生冷瓜果。

运动以散步为主,杜绝空腹运动。制定出三餐时间及餐后散步时间。适当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根据自己的体力采取适当的运动量,注意循序渐进。

三法:养生静卧法

重视养生,要避风寒,保温暖,调情志,避免生病。另外,患者要安心静养,对于不适合运动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静,入静守意,静中有动,炼脏腑、经络,提高机体功能的养生法之一。

四法:标本兼顾法

患者为本,医者为标,医生应调动患者之防病、抗病、治 病能力,调动患者的精气神,促患者早日康复。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之理,即标本相得之道。医生应做到“辨证求因、审因治人,治 病治本。”以医生为中心,患者为根本,疗 效为目标,建立正确的医 患关系,达到管理患者,控制疾病的最终目的。

五法:反省醒悟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黄帝问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要求辨证求因,之一篇就从“反省”开始,医生告诫患者在吃、喝、便、溺、睡、动、情、测等方面深刻反省,早日康复。

六法:精神养心法

药治 病不治神,患者不能只求医生,应同时努力自我调节。医生要尽量消除患者的焦虑、忧愁、恐惧等心理,激发患者内在的正气、正能量和精气神,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正气战胜邪气,早日达到阴阳平衡,实现康复。

七法:心得日记法

心得日记法,要求患者详细记录每天的“吃、喝、拉、撒、睡、动、情”,以便于医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这是慢病管控的一个有效手段。患者按照要求记录血压、血糖监测情况,饮食内容、运动时间、服药情况等,更重要的是记录心理活动、心得体会、疑难问题,想法建议等。这不仅便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状况,还可以帮助患者形成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法:依从教育法

医生经过劝告说服,让患者依从医生用药、饮食、运动、监测等各种教育引导,通过讲清“败、善、便、苦”,达到医患协作,管控疾病的目的。

03“一则八法”临床研究

南征课题组在2017年开始对中药联合“一则八法” 治 疗 Ⅱ型糖尿病进行为期三年的临床研究,分为试验组:中药+“一则八法”;对照组:中药+常规教育。

自2017年6月~2019年6月,南征工作室收集门诊病例271例。试验组:137例,男61例,女76例,年龄19~65岁,病程1~25年。

对照组:134例,男63例,女71例,年龄20~62岁,病程1~22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 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综合评定疗 效。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或下降≥1%;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5%;无效:临床症状积分无减轻或加重。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4.89%,优于对照组的88.0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 治 疗 后FPG、PB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试验组下降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其中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症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

在运用纯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一则八法”,紧握“毒损肾络”病机关键。方中用大黄、土茯苓、金银花等解毒排毒、除湿通络;黄芪、黄精、覆盆子、枸杞子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安和脏腑;白术、豆蔻、砂仁,温健脾阳以助后天运化;根据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的生理特点,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玄参、木蝴蝶利咽解毒;久病入络,丹参、血竭化瘀通络;毒邪深伏膜络,用厚朴、草果、槟榔疏利透达,直捣巢穴,以导邪外出;肾气虚衰,用制附子、补骨脂蒸化肾气。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解毒通络、益肾达邪之意,共解糖尿病肾病血瘀、痰饮、郁浊等互结之毒。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饮食调控、心得日记等“一则八法”内容,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证明,“一则八法”是认真管理患者,严格控制疾病的有效管控机制。中医诊治特色为辨证识病,识病求因,审因论治,治 病必求于本,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中药联合“一则八法” 治 疗 糖尿病为今后临床提供了新思路、新 *** 、新路径。

南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立许多自拟方,并在实践中应用并得到验证。如“消渴安汤” 治 疗 糖尿病共2355例,总有效率78.12%;“消渴肾安汤治”疗糖尿病肾病共1756例,总有效率为79.62%;6”消渴肾衰安汤”,益肾通络解毒导邪法治疗糖尿病尿毒症共1257例,总有效率为68%;“热淋汤” 治 疗 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1223例,总有效率88.7%;“消渴痛风安汤”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法,治 疗 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共332例,总有效率86.65%。

“一则八法”施治中,均用中药治疗,对于有人提出长期服用中药损伤肝肾的问题,南征课题组在临床病例中做过相应的统计:服汤药时间最长(40岁~80岁)1例;服汤药时间2~13年以上371例;服汤药13年11例;服汤药10~12年30例;服汤药5~9年60例;服汤药3~4年100例;服汤药2年170例。均无肝肾功能损伤病例。(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长春中医药大学 孙健 鲍鹏杰 刘世林,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晓峰)

中药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

中药金荞麦: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脾、肝经。老中医廖佐芹教授说,本品苦寒清泄,主入肺经,兼入脾、肝经。善清解热毒、祛痰排脓,为治肺痈、肺热咳嗽之要药。兼散淤止痛,治瘰疬、疮肿、咽痛、蛇伤、损伤、痛经、痹痛可用。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

主治病证

(1)肺痈,瘰疬,疮疖,毒蛇咬伤。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3)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痛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涂。

使用注意:本品微寒,能缓通大便,故脾虚便塘者慎服。

本品为蓼科植物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m的干燥根茎。别名:野荞麦、天荞麦、开金锁、野荞麦根。

产地:主产浙江、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冬季采挖,除去茎和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团块或圆柱状,常有瘤状分枝,顶端有的有茎残基,长3~15cm,直径1~4cm。表面棕褐色,有横向环节和纵皱纹,密布点状皮孔,并有凹陷的圆形根痕和残存须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或淡棕红色,有放射状纹理,中央髓部色较深。气微,味微涩。

小康说药:金刺参九正合剂对癌症治疗有用吗?

金刺参九正合剂是一类中成药补益剂,临床中可用于对癌症的辅助治疗。随着中医在癌症治疗中作用的逐渐显现,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与癌症治疗有关的中成药越来越多。但就目前而言,不少朋友对中药对癌症治疗的作用依然表示怀疑,在用药方面也有着误区。这里小康将结合相关资料,与大家一起详细了解这个药。

一、金刺参九正合剂的基本信息

通用名:金刺参九正合剂

商品名:老来福

适应症

金刺参九正合剂有着解毒散结,和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癌症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头昏、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的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是指手术后所给予的治疗。其可包含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化疗止吐治疗、保护肝肾治疗、保护骨髓功能治疗、肿瘤并发症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治疗、晚期镇痛治疗等。其目的在于消灭体内残余的癌细胞,降低肿瘤复发或向其他部位播散的可能性以及帮助更好的康复。

二、金刺参九正合剂药理作用

金刺参九正合剂的主要成分为刺梨果(鲜)、苦参、金荞麦,辅料为山梨酸钾、甜蜜素、木糖醇、BD系列澄清剂。

刺梨果是一类药食两用的植物,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肿瘤等功能;苦参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金荞麦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诸药同用,共奏解毒散结,和胃生津之功。药理研究表明合剂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

三、金刺参九正合剂的适宜/禁忌人群

1、适宜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

癌症放化疗后人群。

2.、禁忌人群

对金刺参九正合剂任一成分过敏者;

四、常见用药疑问解答

1、金刺参九正合剂该什么时候服用?

金刺参九正合剂为补益药口服剂型,宜在饭前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时不能加热。若发现底部存在沉淀,摇匀后服用即可。

2、服用金刺参九正合剂需要注意什么吗?

用药期间应禁烟酒以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等慢性疾病严重的患者,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期间若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五、小康温馨提示

金刺参九正合剂作为化疗的辅助用药,其作用为减轻放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对于肿瘤治疗的具体用药,还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小康说药:红金消结片对子宫肌瘤有哪些作用?

红金消结片是临床中用于妇科肿瘤治疗的药物。虽然如今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比重在逐渐增加,但不少朋友对中药对肿瘤治疗的作用依然表示怀疑,在用药方面也有着误区。这里小康将结合相关资料,与大家一起详细了解这个药。

一、红金消结片的基本信息

通用名:红金消结片

商品名:泰康、美消丹

适应症

红金消结片有舒肝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治疗。

子宫肌瘤是一类常见的女性良性肿瘤,也叫子宫纤维瘤,生长原因可能与肌层细胞突变,性激素等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属于一类激素依赖性的肿瘤,受雌激素 *** 可促进肿瘤的生长。子宫肌瘤的存在不一定会对女性的生活带来影响,会给女性带来影响的肌瘤多与生长部位、速度、有无变性及并发症等因素有关;肌瘤数目及大小的影响相对较小。有症状的女性可见子宫出血、腹部包块、下腹坠痛、白带增多、贫血等,部分肌瘤患者可有不孕与流产的症状。

二、红金消结片的药理作用

红金消结片的主要成分为三七、香附、八角莲、鼠妇虫、黑蚂蚁、五香血藤、鸡矢藤、金荞麦、大红袍、柴胡。

方中三七有着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八角莲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鼠妇虫可解毒、止痛;黑蚂蚁可养血安神,祛湿镇痛;五香血藤可舒经活血,理气止痛,健脾消食,敛肺生津;鸡矢藤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活血消肿;金荞麦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大红袍杀菌消炎;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诸药同用,有着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三、红金消结片的适宜/禁忌人群

1、适宜人群

患有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人群;

2、禁忌人群

对红金消结片中任一成分过敏者

四、常见用药疑问解答

服用红金消结片会有副作用吗?

临床应用中并未发现服用红金消结片有严重副作用,偶有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月经紊乱的症状,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不建议妊娠期女性用药。

五、小康温馨提示

作为妇科良性肿瘤,无论症状表现轻重,多少对女性生活有些影响。无论是用药期间还是停药后,患者应注意低脂肪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瘦肉,鸡蛋,五谷杂粮等,规律饮食,这对于早期子宫肌瘤的治疗及康复都是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

标签: 荞麦 禁忌 功效 作用 副作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